首页 > 科技 > “职务侵占罪”频发,失去的不仅是工作还可能是自由

“职务侵占罪”频发,失去的不仅是工作还可能是自由

事件简述:

2019年前三季度,腾讯反舞弊调查部共发现查处违反“高压线”案件40余起,其中60余人因触犯“高压线”被辞退,10余人因涉嫌违法犯罪被移送公安司法机关。在该事件中,主要涉及的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职务侵占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此前,阿里、京东、百度等诸多企业都爆出过类似事件。

这篇文章主要分析的是职务侵占罪。于员工而言,看似是违反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行为,同时有可能涉嫌刑事犯罪而失去自由。

“职务侵占罪”频发,失去的不仅是工作还可能是自由

什么是职务侵占罪?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贪污罪)、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如何理解“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简言之,就是利用手中的权力给自己谋取私利;复杂一点的理解是,一种是利用企业赋予的岗位范围内的权力;一种是利用企业赋予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去影响、控制其他人。如:出纳利用经手、管理钱财的权利。

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不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而仅是利用工作上的便利如熟悉环境、容易混入现场、易接近目标等,即使取得了财物,则不是构成本罪,构成犯罪的,应当以他罪如盗窃罪论处。

如何理解“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

简言之,就是把公司交给自己持有、保管的财物当做自己的去使用、处分,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用骗取、侵吞、私分等行为将公司的财务转化为私有的行为。

非法占有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侵占:将交付管理、经手、使用的财物据为己有。

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自己管理、经手、使用的本企业财物直接据为已有。

(2)骗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本企业财物。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非法占有本企业的财物。例如收发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供货单位职员互相勾结,虚记收到货物,使单位的货款虚增;购销人员伪造涂改单据、出差人员虚报差旅费等。

(3)盗窃:本企业人员互相勾结,监守自盗。

仓管员、搬运工、修理工等一些具有管理、保管、经手本企业财物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用秘密窃取的方式,监守自盗。

(4)其他方式:如携货款逃跑等。

职务侵占的立案标准是多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全国统一立案标准,6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10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于企业而言

职务侵占犯罪案件类型复杂多样,罪与非罪争议焦点问题比较多,有些企业处理不当,报警之后不了了之;有些企业强制解除,最终向员工支付违法解除的赔偿金;有些企业取证方式不当,反而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等。简言之,专业的人做专业事,企业遇到涉嫌职务侵占的案件应当谨慎处理,要善于借助律师、警方等第三方的力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与员工而言

并非所有的职务侵占都构成犯罪,故此,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当明确职务侵占不构成犯罪的属于违纪行为,公司有权给予解除劳动合同处理。

作为劳动者面对利益诱惑时,想一想即将身陷囹圄,失去自由,应当恪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1383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