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0年新高考的临近,不知道各位家长们是否注意到这件事:我们曾经当作选高校“法宝”的一分一段表可能已经不怎么灵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很多省份在新高考政策下,不再区分文理科,而我们所熟知的一分一段表在往年基本都是文史和理工分开进行分段的。那么究竟这个一分一段表是否还有用呢?
一分一段表通常怎么用?
通常而言,我们使用一分一段表都是用来和往届的高校录取分数线作比对。据此来减少由于试卷难度变化而带来的一些分数差。
这种方法整体的原理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利用一分一段表来估算出自己今年的成绩排名情况。
然后用这个成绩排名,大概估算出相当于往年的多少分。然后再拿这个成绩和目标院校当年的分数线进行对比。
一般来说估算分比当年的分数线低,基本就铁定没戏;而一般估算分比当年的分数高的话,起码就有一定的报考机会。
为何说2020年一分一段表可能会没用?
实际上这个问题就在于高考新政下的“文理合并”政策了。
当我们使用往年参考成绩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了,我们这里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比如我们高考成绩当年考了620分,按照文理合并后的名次为4500。我们如何据此来换算往年成绩呢?
用理工的一分一档表吗?很显然用理工的表格,我们换算之后的成绩大致是613分。很显然这个分数是低估了。
因为我们没有考虑到高考新政下高分段的文科考生,这4500人的排名里可能只包括4000左右的理工考生,剩余500人左右为文史类考生。(这种情况下换算成绩约为619分)。
所以说单纯用某一类考生的一分一段表来算的话,显然会低估成绩。
而如果我们用理工+文史的一分一档表的话,大致换算后的成绩约为616分,相对而言看似比较准确了。
但是实际上我们这种操作忽略了一个大问题:之前文史/理工考生的考卷大部分难度都不相同,每一分的“含金量”完全不同。
而“新高考”下,连文数和理数都统一成一张卷了,很显然这种“简单粗暴”的加法方式是行不通的。
所以说整体而言,在高考新政下沿用“一分一档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你的排名估分比真实估分偏低。
除了“一分一档表”还有其他方法吗?
很显然是有的。既然我们已经发现了这种方法是有问题的,我们就只能尝试去选择一个更加稳妥的方式了。
也就是我们今天提到的“本线极差法”
所谓“本线极差法”,本质原理上与“一分一档表”法类似,只不过计算的过程更为简单粗暴。
“本线极差法”的基本计算对象是当年得分,与当年的“本科线”,既可以是一本线,也可以是本科线。
以2018年为例,一本线就是所谓的“自主招生参考线”,这个成绩每年一定会公布(不然举行自主招生考试的院校一定会发疯)。我们这里依然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某同学2019年高考650分,为了方便计算,我们这里假设理科的“自主招生参考线”为550分。那么这位同学的“本线极差”就是:650-550=100分。
然后我们通过统计资料查找北理工2018年的录取分数线为663,2018年“自主招生参考线”为554分,那么北理工的“本线极差”就是663-554=109分。
可以发现这位同学的“计算分”100分是小于北理工的109分的,所以这位同学基本是没希望进入北理工的理工专业了。
“本线极差法”与“一分一档表”法类似,也有一个总结性的规律:
学生算出来的级差分>院校去年对应的级差分——你有机会进这个院校的这个专业
学生算出来的级差分<院校去年对应的级差分——完全没戏,换个院校试试看吧。
- 编辑:Chaos
- 审核:Tong
- 来源:原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11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