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材开发很必要,但“独到见解”敢不敢和高考背道而驰?

教材开发很必要,但“独到见解”敢不敢和高考背道而驰?


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时尚,不少老师大概是从网上看的文章多了,开始对一些有定论的东西“深挖”“改造”“创新”“颠覆”,整出一些“全新”的东西来。岂不知在我们的教学体系中,是不应该“存疑”的,因为考试的答案,基本上就是在“是”和“非”之间的选择,偏离定论的知识和观点,在考试中很难得分。用作大学的“研究”尚可,用作高中的“学习”则谬。



一位语文老师,教授《烛之武退秦师》,就以“开发教材”的名义,对教材进行拓展延伸,作出新的结论,而且,还以此为样本,教给学生怎样“思考”“发现”,并延伸到“写作应用 ”中。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本文的重点就在烛之武的一通说辞,基内容,层次非常明晰的:

郑亡——秦无益——晋有益——郑亡后秦晋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郑存——秦有益

晋无信,有历史教训——晋贪——亡郑后必吞秦

结论:阙秦利晋

这位老师剑走偏,在解读这篇文章时,没有对烛之武的说辞的艺术和力量进行分析,基本否定了烛之武语言的重要作用。


他从“春秋五霸”引入,强调“晋文公”时代,晋国是天下霸主,秦国只是个跟班。而“秦穆公”是在晋国之后崛起的新霸主。晋国准备进攻郑国,单从“无礼于晋”的角度看,应该没有秦国什么事,可扯到了“贰于楚”,那就是当时两大阵营的对决,秦国出兵就责无旁贷了。

讲到这里,本无可非议,老师们一般都是这么讲的。

接下来,老师让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烛之武说辞里最重要的一句话来。经过学生们的思考、讨论,并不能形成一致的意见,不过,比较集中的看法 ,还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句,因为毕竟这是结论。

老师的看法却大相径庭,他认为,最重要的一句应该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一句。学生们有点不理解,因为这一句只是这段话里“亡郑”——“存郑”两种情况的对比之一啊,既非概括,也非总结,更非过渡,起不到统摄全段的作用,怎么就最重要了呢?


老师抖出了他的“包袱”:一般人,包括教材,都会解读为烛之武的一番慷慨激昂的言辞才是化解郑国危机的关键,但事实并非这样。

在学生们的疑惑中,他问大家:为什么晋国在攻打郑国时,要拉上秦国?

这点,同学位的意见是比较一致的,而且和老师们观点基本相同。第一,为了道义上的“正义”,第二,为了军事力量的强大。

老师又问同学们:没有秦国,晋国能不能单独灭掉郑国?

这个问题,同学们不太能答得来,但多数同学认为可以。

老师的答案是肯定的:以当时晋国的力量,完全可以单独灭掉郑国,因为郑国实在是太弱小了。

他接着又问:可晋国为什么一定要联合秦国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有点明白了。是啊,足以灭掉郑国的情况下,采取军事行动要联合秦国,秦国撤军后晋国也不再继续攻打郑国,尤其是烛之武居然不去见战争的主要发起者晋侯,而是跑去见随行者秦伯。看来,秦国在这场军事行动中举足轻重。

老师说:如果只把秦国看作是晋国的小跟班,那就大错特错了,秦穆公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否则难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难道烛之武那番话所讲的道理和利害关系,他就看不出来?事实上,他真正看重的是郑国的态度,正是烛之武代表郑伯说的这句话,表明了郑国要倒向秦国的态度,才使他下了决心,抛弃了同盟者晋国。


重点这才来了,老师问:在这场没能打起来的战争中,谁才是真正最大的受益者?

仅“受益”来看,大概都是吧。晋国虽然不能实现战略目的,但实现了战略意图,武力“震摄”了郑国,又识清了同盟者秦泰国的虚伪面目,也算还了秦国一个“人情”。郑国就不用说了,保全了国家,消弥了战争。秦国则“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掌握了对郑国的控制,成功地取得了在郑国的驻军权。可以说是“三赢”局面。不过,要论“最大”利益,当然应该是郑国了,因为它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的。

老师说,这个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转身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下“最大赢家”四个字,并用力画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面对同学们的热烈讨论,老师微笑一会儿后,抛出两个字——“秦国”。

这个答案,学生们早有预感,所以也并不意外,只是疑惑。


以下是老师的解释:

第一,正如文中烛之武所说,保留郑国远比灭掉郑国对秦国有利,而结果就是选择了对泰国更有利的“舍郑”,将郑国置于秦国的保护之下,使之成为自己的同盟国,增强了秦国的力量。

第二,从秦国驻军郑国并撤军回国这种明显背叛晋国的行为看,晋国也只是“亦还之”,并没有报复性的行为,晋国还是相当忌惮秦国的,反面证明了秦国的强大,增强了秦国的自信。

第三,尤其是派军队驻扎在郑国,使之成为自己的军事基地,作用远强于烛之武描述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前景,使秦国的军事影响,推进到中原腹地。

第四,秦国哪里有什么好心保护郑国,它保护的,只是郑国不要被晋国灭掉。驻军掌握了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就给秦国灭郑国创造了最有利条件。

有此四点,不能不说是最大得益者只能是泰国!

学生纷纷表示同意,并表示佩服自己的老师,言课本之未言。

这个观点,本人不敢苟同,春秋时期也罢,其他任何时期也罢,大国之间的矛盾斗争,极其复杂,利益得失,绝对不能就一时一事而论。仅就本文看,郑国解除了来自晋国的军威胁,却把自己置于秦国的掌控之中,是“逃出狼窝也了虎口”,危机仍然没有解除。秦国貌似得了许多好处,可是树起了一个强大的对手——晋国,等于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巨大的“坑”,为后来的“崤之战”的失败种下了祸根。可这么复杂的东西,当然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讲得清楚,也很难在课堂上让学生全部明白。

老师顺理成章地推出两点结论:

第一,不要人云亦云,局限于课本的解说,或拘泥前人的结论。而要深入思考,勇于发现,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第二,文章和文段的中心句重点句不能只看文章的层次结构,公式定理似的去解析判断,而要全面把握,大胆推理。每一句都可能是中心句重点句。

同学们欢快地记下了老师的叮嘱,老师满意地露出笑容。


不敢说,老师的观点是正确的,可以说,老师的教法是“超前”的。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大胆发现,形成独到见解肯定是好事,可问题是,这些学生三年后就要参加高考,分数会决定他们的前途和出路。现在高考的答案,可以不可以容许学生“独到见解”?“每一句都可能是中心句重点句”的教法,让学生如何理解和掌握?

也许,多少年后,回头看,这位老师可能是教学改革的“先驱者”,可这些学生,如果都听了他的学了他的,高考出不了成绩怎么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9087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