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是从皇室女孙黄册玉牒中选录出来的——都是顺治皇帝的母后、皇后、皇贵妃、妃子、格格的户籍档案。
(注:皇史宬的宗室黄册玉牒与觉罗红册玉牒)
皇室女孙黄册玉牒来自明清皇家档案库,也叫皇史宬,位于天安门东的南池子大街136号,存放历朝皇帝的“实录”、“圣训”与“玉牒”(皇家户籍)。
(注:南池子大街136号的皇史宬——明清皇家档案库)
(注:皇史宬正殿——存放历朝皇帝的“实录”、“圣训”与“玉牒”)
大清皇室直系子孙女孙进黄册玉牒,旁系则进红册玉牒。第五回警幻仙姑(孝庄)带领贾宝玉(福临)视察了皇史宬,时间是顺治十二年二月初八,孝庄的圣寿节。“宝玉看了,便知感叹。进入门来,只见有十数个大厨,皆用封条封着。”——顺康时代皇史宬只有“十数个大厨”,雍正时代才增至31台。同治时为141台,光绪时为153台。贾宝玉所见“十数个大厨”,将红楼梦的成书时间,牢牢的锁定在顺康时代。这是红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清朝从顺治十二年编修玉牒,共计编修二十八次。
(注:雕龙镀金铜皮樟木大柜——存放“实录”、“圣训”与“玉牒”)
进入黄册玉牒的都是清世祖顺治的皇太后,皇后,皇贵妃,妃子与格格,正册副册又副册十五人分别是:
(1)孝庄皇太后(贾元春,王熙凤,秦可卿之一)——1643年庄妃晋封为圣母皇太后(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大刀阔斧的协理皇宫,为清太宗(秦可卿葬礼)举办国葬(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秦可卿托梦王熙凤,交代三件大事==皇太极给庄妃的临终遗诏)。
1644年九月十九日孝庄率领两宫与福临迁都北京,出席多尔衮在中南海紫光阁举办的接驾盛典,所谓“元妃省亲”(第十七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注:贾元春与贾宝玉:孝庄福临“情同姊弟,实为母子”)
迁都北京后孝庄立马“接纳才俊,延揽英雄”,以裙带关系结交满蒙汉八旗领袖,组成拮抗摄政王的帝后集团。
(注:第二十五回王熙凤与贾宝玉受巫蛊而昏迷——孝庄福临母子几乎被害也)
顺治五年(“逢五鬼”是顺治五年的历史标志),皇家粉碎多尔衮联合范文程(赵姨娘与马道婆),利用巫蛊之术谋害福临母子(王熙凤与贾宝玉)的阴谋——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通灵遇双真”——“双真”指代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前者隐射清太宗皇太极,是满蒙八旗的总统领。后者隐射定南王孔有德,是汉军八旗的总统领。“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生死不离,密切配合,自始至终活跃于红楼梦中,成为贾府与“通灵宝玉”的保护神。说明满蒙八旗与汉军八旗是孝庄(大荒顽石与通灵宝玉)与顺治皇帝(神瑛侍者)的主要支持者。
顺治五年多尔衮由“皇叔父摄政王”进而成为“皇父摄政王”,阴谋篡位。多尔衮联合范文程(赵姨娘与马道婆),企图谋害孝庄与顺治母子(王熙凤与贾宝玉),在生死存亡之际,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满洲八旗与汉军八旗两大势力)从天而降,激活了“通灵宝玉”(国家玉玺)“除邪祟,知祸福,疗冤疾”的功能,挽救了孝庄与福临的生命。并且指出多尔衮步步紧逼,是孝庄轻信痴情摄政王,玷污了玉玺权威之过,必须当机立断:“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癞头和尚透露了自己的身份:“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皇太极崇德元年在盛京登基,崇德八年暴亡,至顺治五年,到北京紫禁城来为顺治护驾,恰好“已过十三载矣”(8+5==13年)。
(注:贾宝玉与蒋玉菡——)
顺治六年(第三十三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三十三”==3+3==标志顺治六年),贾政隐射的“皇父摄政王”,以贾宝玉福临接受了蒋玉菡送来的“大红汗巾子”(象征朱明王朝的龙袍,有提前亲政之意),用企图“杀父弑君”的罪名,要活活打死贾宝玉顺治小皇帝。
(注:“大红汗巾子”——朱明王朝的龙袍)
孝庄(王夫人与贾母)拼死反抗多尔衮(贾政)的暴行,不惜与多尔衮断绝君臣关系,皇室撤回盛京加以要挟(贾母 “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南京”是盛京的镜影,孝庄要带领皇帝回到金陵盛京对抗多尔衮,让他承担分裂国家的罪名),才迫使贾政跪地求和。
(注:王熙凤演绎青年孝庄皇太后)
顺治七年,孝庄福临结交吴三桂(王夫人王熙凤贾宝玉与薛蟠)筹备了数年而炮制出“天王补心丹”(皇父摄政王催命丹),不到一年就要了多尔衮的小命。
顺治八年彻底粉碎了“多尔衮多铎阿济格”小集团。(《螃蟹咏》隐写了这三只大螃蟹的最后下场)。
王熙凤活了“二十六岁”——标志孝庄薨逝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实际享年七十五岁(1613—1688年)。
贾元春“存年四十三岁”——标志孝庄从定鼎北京算起,又享年四十三岁(从顺治元年——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迁都北京,计三十二年。也就是说:孝庄三十二岁岁入主北京,又“存年四十三岁”薨逝,实际年龄为七十五岁。——《红楼梦》是真实的历史记录,与清史稿的记载一丝不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81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