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你的关注。我是公博,是北京大学管理学学士、法学双学士,获法考证书,现为经济学博士在读。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些观察和思考,欢迎跟我探讨。
共享经济等“新经济”的概念被普遍认为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美国,当时的互联网等高科技以及越来越强大的计算机,开始渗透到消费者和商业市场中。“新经济”常被用来描述那些处于技术最前沿的全新、高增长行业,这些行业是经济增长的新推动力。
“新经济”在兴起之初被认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别于投资、出口,它是从生产率提升的角度,也就是从本质上拉动经济。高新技术的运用带来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替代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制造、分销和支持等行业的效率均在新技术的帮助下获得了提升。供应链和库存管理得到了精简,从而改善了和供应商的沟通、工厂停工期缩减至最短。此外,信息技术还改善了自动化生产流程和新产品设计,大大削减了成本。进入21世纪以后,以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为标志的“新经济”升级到了2.0版本,即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发展起来的网购、互联网新金融等模式,可以具体细分为共享经济、零工经济和循环经济。
共享经济的概念是任何未被使用的东西都可以租出去,比如汽车、房屋、工具等。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通过一个在线平台便可建立起直接联系。零工经济,则是传统自由职业经济的互联网版本,人们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为特定任务提供或出租自己的技能和才能。循环经济的目的是以“从资源到资源”的循环节奏来取代企业传统的“从资源到废物”的运作方式,旨在通过修补、重新利用和重新生产等方式,从根源上“阻止”废弃物的产生。
共享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强化大中城市的中心作用
共享经济形式的核心有两点,其一是以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利用,其二是闲置资源的产生与匹配。因此,共享经济形式的有效发挥也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互联网等新技术较为发达与成熟,没有发达成熟的新技术作为基础,共享经济形式便无从产生。第二,较为丰富的闲置资源及潜在客户群的存在——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分享经济、零工经济、循环经济等新经济形式得以真正发挥和实现收益有赖于大量可利用资源的存在,否则,资源量太小的情况下新经济形式无法实现收益。除此之外,仅有闲置资源也是不够的,还必须存在大量的可利用这些闲置资源的客户群体,才能使这些资源发挥其效益。基于每个个体都是潜在闲置资源拥有者与客户的假设,人口数量越多的地方则越能满足闲置资源的产生与匹配这一条件。基于城市的规模分类来看,大中城市更具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特征,因而新经济形式会强化大中城市的中心作用,从而削弱小城市以及乡村等的经济作用。
2.倒逼城市建设软、硬件兼顾
城市建设是决定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尤其是我国的城市建设思路较为重视“看得见”的硬件建设,如道路、建筑等等。随着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形式的产生与兴起,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大物移)的普及,以及我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攀升(已超过50%):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导致城市各项设施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城市建设,除了需要用地空间这些“硬件”规划,还需要配套的“软件”规划,也就是在“硬件”规划基础上,引入第三方平台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合作共享方式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引导与控制相关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达到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公平配置公共资源、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的。另一方面,新经济形式带来的发展机遇成为城市繁荣发展的重要抓手,把握住新经济形式所带来的机遇往往也就意味着城市的进步与生活的改善,但是新经济形式不仅需要一定的硬件基础,更对城市的软件发展要求严苛,这也就倒逼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实现软、硬件兼顾。
3.促进城市空间的整合再生
城市传统活力空间的供给以及人群对空间的使用需求总会随着经济形式的发展程度而呈现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状态。在城市面临转型的现阶段,互联网电商以及新兴商业综合体等新经济形式对传统商业的冲击使得以商业空间为核心的城市传统活力空间出现供给过剩的现象,与此同时,线上社群的兴起又使得人们对城市活力空间的使用需求大大增强——城市活力空间的供求同时过剩的并存现象就成为了转型时期的新现象。
随着互联网电商和新兴商业综合体对传统实体商铺的冲击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边界的扩张,我国一些大城市中心区的传统活力空间开始出现衰落的迹象:商业店铺客流量锐减、胡同院落无人居住打理、一些公共游憩空间访客寥寥无几、产业转移后的厂区空空荡荡。部分传统城市实体空间的衰落与线上社群的兴起必然带来城市空间的重新整合,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新的面貌。
4.适当与过度——机遇与风险并存
新经济形式的新技术特性并不会决定其对于城市的发展总是有利无弊。适当合理的新经济形式无疑对城市发展带来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正如目前火爆的共享单车的的确确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共享单车“围城堵路”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原本为实现方便出行而生的交通工具却成为顺利出行的阻碍。可见,新经济形式虽有利但却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适当是新经济形式所应牢牢把握的重要原则,从而使新经济形式能够真正地造福于人。
期待你的关注。我是公博,是北京大学管理学学士、法学双学士,获法考证书,现为经济学博士在读。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些观察和思考,欢迎跟我探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75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