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封建社会,圣旨特指皇帝下达的命令,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对于获得圣旨的官员和百姓来说,则是天大的殊荣。古代社会,如果一个人或是家族,获得了一道朝廷嘉奖的圣旨,绝对会将它视为传家宝,世代供奉。
但由于圣旨的材料一般为丝绸、绢帛,往往很难保存下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圣旨真迹大部分是清朝中后期的,一些大型博物馆也许保存有清朝早期或者明朝的圣旨,那一定是珍贵的国宝级文物。
2017年,一条消息震惊了历史界和文物界,据传在河北省邢台市出现了一道罕见明朝的圣旨。如果消息真实,那这道圣旨的价值不言而喻,在文物专家的眼里,它是数百年前的珍贵文物,价值不可估量;在历史专家眼里,圣旨中的内容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对于研究明代的政治制度至关重要。
这道圣旨的拥有者是一位郭姓老汉,据他介说:圣旨是家传之宝,当年爷爷传给父亲,父亲临终前又传给我。根据族谱记载,圣旨是颁给郭氏家族的先祖郭㻞的,他在明朝时期是一位官员,因为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皇帝为了奖励他,特意颁发了这道圣旨。传到现在已经传了19代人,距今570多年了。老汉还说,十年浩劫的时候,为了保护这道圣旨,父亲差点丢了性命,全家人将圣旨藏到村外一个大树洞中,才将圣旨保存下来。
为了鉴定圣旨的真假,在当地文物部门的要求下,老汉将圣旨拿了出来,请文物和历史专家进行鉴定。经过鉴定,这道圣旨的材质为青黄两色绢本,长1.9米,宽31厘米,开端纹绣“奉天诰命”四字,内容用楷书书写,结尾落款为正统十二年(1447),并盖有皇帝印章“敕命之宝”。
根据圣旨本身的材质和上面的内容,专家认定这道圣旨确实为明朝时期颁发的,是难得一见的国宝级文物。
从圣旨上面的内容来看,与郭氏族谱的记载基本相同。郭㻞出生于明朝初年,在明英宗天顺年间,担任南京户部主事。当时南京是明朝的陪都,虽然保留了包括六部在内的一整套机构,但这些官职一般都是虚职,所以大部分官员都懒政怠政无所作为。可户部主事郭㻞不与百官同流合污,为官兢兢业业,因此得到了皇帝的嘉奖。
专家介绍说,其实这道圣旨不是颁发给郭㻞的,而是颁给他父亲郭士贤的。这种情况在明朝时期叫做推恩封赠,如果官员有功,朝廷不仅会对他进行嘉奖,还会推恩封赠,以示恩典,使其父母双亲荣显。
这道距今570多年的圣旨,如今一直摆放在郭老汉家中,为此他还特意找人打造了一个托架。当地文物部门鉴定过圣旨后,认为郭老汉家的保存条件非常差,很容易让圣旨受潮,或者遭受虫蛀,为此他们曾建议郭老汉将圣旨上交博物馆,或者暂存到博物馆进行保存。不过郭老汉委婉的拒绝了博物馆的请求,说这是祖先传下来的传家宝,将来还要留给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郭氏族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74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