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姜伯约遗言(刘克庄)
事或难遥度,人殊未易知。
谁云卧龙死,复有一姜维。
蜀汉后期明显鸽派抬头,反战情绪非常高。不过大将军录尚书事的姜维还是坚定不移的鹰牌,所以蜀汉后期也没有放弃对曹魏的北伐。但是姜维的北伐事业先后也是有区别的,由原先的高频率、高风险转向低频率、低风险。其中有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就是在蜀汉延熙十九年、曹魏甘露元年(即公元256年)的“段谷之战”。在“段谷之战”中姜维收获惨败,导致个人名望受到巨大打击,成为鸽派攻击自己的缺陷。此后姜维的北伐活动极大地收敛。而在“段谷之战”中,有一个没有出现在战场上但却很“重要”的人物——胡济。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个人物。
姜维、胡济与“段谷之战”
在蜀汉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姜维的北伐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洮西消灭曹魏数以万计的士兵。这次大胜让姜维信心满满。于是次年姜维再次发动进攻。姜维先是进攻祁山,但是在“洮西之战”之后邓艾已经预测到姜维会再度出兵,加强了祁山的防备,姜维于是放弃祁山,转向董亭进攻南安郡。邓艾则占据董亭以南的武城山,依托有利地形抵御姜维。姜维无法绕过邓艾,趁夜乘着渭水向东转移,打算进攻上邽。结果这个动向也被邓艾察觉到。邓艾也进驻上邽附近的段谷,继续抵御姜维。
这个时候的蜀汉军队又饥又疲,姜维为了追求速度,没有准备好粮食,把辎重落在后面。士兵饿着肚子,战斗力当然会下降;又接连碰壁,长途跋涉,士气低落。那么结果就在意料之中了。姜维和邓艾在段谷交战,蜀汉军队大败。姜维损失上万蜀汉士兵(有几千战死,又有一些被俘虏),带着残兵败将回成都请罪,自贬为后将军。这次“段谷之战”的胜负不仅是战术上的,其带来的影响就是姜维不敢再继续频繁地北伐,即便北伐也保持足够的谨慎,不敢追求高风险高回报。
《三国志·魏书·邓艾传》:“维果向祁山,闻艾已有备,乃回从董亭趣南安,艾据武城山以相持。维与艾争险,不克,其夜,渡渭东行,缘山趣上邽,艾与战於段谷,大破之。”
说了这么多,这里面哪里有胡济的事情呢?按照《三国志》中的解释,姜维在这次北伐中和胡济约定好,一起合兵于上邽。但是胡济没有完成承诺,导致姜维孤军深入,面对邓艾的时候吃了一个大败仗。这一点在《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说了一遍,在《后主传》中又来了一遍。可见在陈寿眼中,胡济失约不至是导致“段谷之战”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姜维是主战派,与陈寿的老师,主和派的代表人物谯周属于政敌。从“粗有文武”、“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的评价也能够看出来,陈寿对姜维是不怎么感冒的。所以他也不必为姜维的失败开脱,可见胡济失约的负面影响很大,也是客观的。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於段谷。”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与镇西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
胡济是何许人也
胡济是蜀汉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但是没有个人传记,看上去不显山不露水,感觉很陌生,那么胡济到底是何许人也呢?其实他也算是蜀汉的老资历了。胡济是荆州人,虽然小编不甚认同荆州派系打压益州、东州派系的说法,但古代的乡土情怀和乡谊确实是很浓烈的。在诸葛亮执政时期,胡济作为诸葛亮的主簿,与诸葛亮关系亲密,屡次对诸葛亮直言进谏,受到极高的评价。另外胡济与同为荆州出身的董允、费祎的关系也很不错。可以说他算是所谓的荆州派系中的一员。
《三国志·蜀书·董和传》:“后从事於伟度,数有谏止(原注:伟度者,姓胡,名济,义阳人。为亮主簿)。”
《三国志·蜀书·董允传》:“允尝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共期游宴。”
胡济虽然名气不显,但在当时的蜀汉中还算是重要人物。在蜀汉延熙十一年(即公元248年),汉中都督王平去世,胡济代替王平都督汉中军事。要知道汉中这个地方就相当于蜀汉的门户,虽然蜀汉中后期的时候,北伐的基地西移,汉中承担的进攻职能减弱,但是防御职能还是没变。汉中平原就是阻挡曹魏的盾牌。胡济成为汉中都督,可见他对蜀汉的重要性。
《华阳国志·刘后主志》:“以中监军胡济为骠骑将军,假节,领兖州刺史,代平督汉中事。”
令人匪夷所思的处理结果
姜维原本的意思是,自己从钟提出兵,胡济从汉中出兵,汇合于上邽,但是胡济没有来,在汉中趴窝,导致姜维失败。从两处单纯强调“失誓不至”可以看出,胡济是主观上的不配合姜维,而非时间不够或者出现突发情况导致的。“段谷之战”中蜀汉损失不可谓不大,姜维作为主将,从大将军自贬为卫将军,而胡济这个违背约定的人却没有明确的处理结果。不仅仍然都督汉中,在官职上还提升了。在延熙十九年,胡济是镇西大将军;到了蜀汉后期,胡济已经升至右骠骑将军。这就很奇怪了。胡济犯下这么大的错误,为什么没有被处理呢?
这一点确实匪夷所思,也没有足够的史料,所以小编只能做一个不负责任的推测。胡济能够不被处罚,第一是因为姜维新败以及蜀汉反战派的抬头;第二是因为胡济与荆州派系关系不凡。“段谷之战”的失败从整体上来看是蜀汉的损失,再细化一些,就是姜维、陈袛等主战派的损失;谯周、张翼、廖化、诸葛瞻、董厥、樊建等反战派的得利。姜维受到打击,声望大损,也不敢再大规模北伐(当然也有,一次是因为曹魏内部有规模巨大的“淮南三叛”,另一次按小编推测是急需军功而发动的“侯和之战”,结果这两次战役都虎头蛇尾,也印证了姜维不敢在北伐中险中求胜)。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总而言之胡济的做法是有利于反战派的。而反战派的力量在逐渐兴起,姜维本来就收获惨败,自然没有能力再去动一个受到反战派支持的汉中都督(不过在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姜维改动汉中的防御体系,并且将胡济放到汉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次“段谷之战”的失约)。
《华阳国志·刘后主志》:“于是督汉中胡济卻守汉寿,将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
另外就是胡济人脉广泛,并且出身荆州派系了。在景耀元年(一说景耀二年),尚书令陈袛去世,荆州出身的董厥成为尚书令。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代表姜维在朝中的盟友变成了敌人。姜维虽然名义上录尚书事,位在董厥之上,但是实际上对政治参与并不多;在景耀四年(即公元261年),诸葛瞻和董厥各自升任卫将军和辅国大将军,平尚书事;樊建代董厥为尚书令。蜀汉的朝政还是由荆州派系把控。那么同样出身荆州派系、人脉广泛的胡济也是不可轻动的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华阳国志》、《中国历史地图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69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