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郑板桥的名字,大家都不会陌生,绘画的人都知道他的竹子画得非常好,写字的人都知道他曾经写下的"难得糊涂"四个字,几乎大街小巷都曾有过,这不仅是四个字中有励志、处世的意思,更为重要的是这四个字"东倒西歪",竟然也是名家之作。
郑板桥是清朝乾隆年间进士,曾经当过知县,后来辞去官职,专门回家作书作画,画作以兰竹见长,融合书法用笔,用草书中的长撇作为兰叶,作品极具个性特征。书法多以杂分、隶法作书,自号"六分半书",以此将自己和前人的"八分书"区别开来。
书法中的"性灵"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书法中除了用笔、点画、结构、章法以外,还有境界精神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书法是由技法(内因素)和境界(外因素)共同构成,而郑板桥则认为,书法除了上述两个要求外,还要有"性灵"的特征。他在自己的著作《诗钞方超然》中提出了这样的见解:
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
他提出了人们写小楷书法时,都写得大不相匀,粗细一致,这样会失去书法中个人的面目,这是要不得的。这里的"性灵",就是"个性"的意思,实际上,郑板桥能有这样的思想,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因为在当时的文人中,郑氏就是一个另类,与众不同,因为他的书法的确是"性灵"太过鲜明,甚至达到了不合时群的程度。
"性灵"提出的原因
人们都知道,清朝初期,也就是郑板桥所处的时代,由于改朝换代的影响,文人们普遍都独孤书房,很少关心外面的事情,大多数人都在赵孟頫、董其昌书法的影响下,刻苦追求他们的书风,有的也已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而郑板桥看到这一现象后,非常不满人们这样学习书法,并为之感叹,他在一幅墨迹作品中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国初书法尚圆媚,伪董伪赵满街市。近人争学大唐书,钝皮凡骨非欧虞。状如郑人晋小驷,血脉偾作中干枯。
因为清朝由于几位帝王对赵孟頫、董其昌书法的喜好,下面的臣子也就跟风去学,一时,这样的书风弥漫朝廷上下,比如沈荃、姜宸英等朝廷重臣都是这种书风的倡导者,使得书法面目一致,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些大臣是成功人士,也具一定的影响力,但作为书法艺术来看,并非如此,这也让郑板桥对这样的状况极为不满,他认为这样的书法没有精神,他们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无非就是一件件假的董其昌和赵孟頫,看起来很像,但根本没有实质,只有外表,没有内涵,是不值得被颂扬和提倡的。
我们不得不佩服郑板桥的艺术眼光,尽管前面说过,书法中包含技法和境界两个层面,但郑板桥所说的"性灵",实际上就是境界层面的意思,因为境界中就有书写者的认识、学养、情操之类的要求,而"性灵"的内涵就是"情操"所含有的内容,对此,不得不说郑板桥仍然像前贤一样,是追求书法中的境界之美。
前人对“书意”与“个性”的认识比较
书法中的境界之美,除了反映"字外功夫"以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通过字本身来展现"个性"的一面,说到底,书法在境界上就是以汉字为载体,通过书写来"书"情达意,郑板桥的这一说法,与前人所倡导的"书意"都是一脉相承的。
"书意"一词是东晋时期人们对书法意味的称谓,也是东汉以来人们对书法意味的习惯用语。从前贤的记载来看,王羲之并没有专门的书论遗留下来,只是后人的记载流传。唐人张彦远就在《法书要录》中记载了王羲之对"书意"的关注:
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羲之作书与亲故云:"子敬飞白大有意。"
等等,这些说法,都是王羲之对"书意"的关注和评价。他提倡人们在书法中要表现出自己的书法意味,只有得到了这样的妙处,书法作品才会有趣味,有自然之意,而郑板桥的"性灵"一说,也是要求人们在书法中要体现出字的意味,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只有按照自己的性情写出自己的意味,书法才会有"灵性"。
北宋时期,以苏东坡、黄庭坚、米芾为核心的文人们,也对书法个性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影响了北宋及以后很长时间人们对书法创新和判断,形成了"宋尚意"的艺术风格。
苏东坡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时,苏东坡所说的"意"与王羲之的"意"从根本是有区别的,但是仍然属于书法境界层面的意思。苏东坡的"意"是指自己的主见、思想,而最终通过作品的表现成为自己的书法风格。正是由于苏东坡在"书意"方面的创新,成就了他后来对书法意境"萧散简远"的艺术思想,成为北宋乃至后世人们学习书法的楷模。
米芾是北宋后期一位极具创造力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上承"二王"、颜真卿等,风流潇洒,自成一家,一生无有做大官,但与书画为伴,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理论体系,在书法史上也是一位丰碑式的人物。他在"个性"方面也有自己明确的观点:
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
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这两段话主要是表达书法"性灵"的意思,他说,古人的书法每个人所写出来的风格都是不一样的,假如他们都是相同的话,那就是"奴书。"另外,他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认为自己所写的字,虽然跟古人很相近,但它是有自己的风格,是自己的面目,这一点别人是看不出来的。
这里,米芾提出了书法应当"自成一家",每个人都要有的自己的书风,而不是做前人的"奴书",这是要不得的。按照郑板桥的说法,"性灵"、"个性"与米芾的"自成一家"都是别无二致的。
结语
不论前人对书法中的"个性"书风如何表述,但其中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要求人们在学习书法中,要摆脱那些框架的"束缚",在从古人书法中得法以后,最终还是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历史上曾有很多人对前人的学习中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从而埋没于历史之中,而时下有些人在学习书法时,往往陷入"进得去"的牢笼中无法摆脱,郑板桥提出 "性灵"、"个性"以及米芾等人"自成一家"的艺术主张,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宝",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的。
本文由《太一智慧书画艺术》平台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6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