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文艺心理学》:所谓灵感,是埋伏着的火药遇到导火线而突然爆发

《文艺心理学》:所谓灵感,是埋伏着的火药遇到导火线而突然爆发

昨天我在教室里上作文课,给学生布置了作文题目《淡淡的日子也飘香》,我本来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当场完成作文。但是意想不到的是,题目布置后,好多学生看着题目直发呆,状态不行,找不到下手的地方。甚至,有四个同学整整坐了一节课,也憋不出一个字来。

我很惊讶,然后问同学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学生告诉我:“他们拿起笔来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找不出写作的灵感。”

灵感这个词,对于写作来说,确实非常重要。有了灵感,才能点燃写作的火苗;有了灵感,才能挖掘出写作的源泉。那么,要如何才能激发出写作的灵感呢?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1933年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46年后一直待在北京大学任教。

他的《文艺心理学》这本书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也是一部研究文艺理论的书籍。这本文艺书籍独特的地方,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的创作和欣赏,书中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创造等内容,也详细的分析了,文艺创造的灵感特点和如何激发灵感等内容。

学生写作也是文艺创造中的一种,本书中有关于灵感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学生写作。因此学生应该认真学习这些灵感的知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写作思路,相信学生会受到很大的启发,且尽快找到写作的灵感。

l 01灵感是神灵的启示?

法国雕塑家罗丹在他的《回想录》里这么说:“有一天,我整日都在工作,到黄昏时正是完成了一章书。可是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在纸上画了一个这么大的犹太人,我自己也不清楚它是如何完成的?画画的目的是什么?

罗丹

但是很清楚的是,我的那一件作品已经完全成型了,这部作品就是《流浪的犹太人》,灵感的到来往往是出于自己意外,在表面找不到预备的痕迹。等到作品已经创造成功了,才忽然发现:原来无意中又创造了新的作品。

音乐家柏辽兹替贝朗瑞的《五月五日》诗谱乐曲,谱到收尾的叠句:“可怜的兵士,我终究要再见法兰西”时候,忽然卡住,努力思考,终究还是想不出一段乐调,来表示这叠句的意思。过了几年,他在罗马游玩,有一次失足掉到河里,因为获救没有淹死。想不到爬出水口时,却唱出了一段乐调,而这一段乐调就是,几年前再三思考也无法得到的。

朱光潜认为:灵感的到来往往出自作者的意料之外,突如其来,根本就找不到预备的痕迹,当希望它来的时候,它偏偏不来,但是对它不充满期待的时候,却又忽然到来。正因为灵感的这些特点,古代的大部分学者把灵感看作是神的启示。

灵感是神灵的启示?

正如柏拉图所说:“灵感是神灵的启示,比艺术手腕还更重要。”认为灵感是神灵依附在写作者身上,暗中替他酝酿情思,作者只是坐享其成而已,古希腊人认为:每种艺术都有一个女神在主宰。

据研究显示:西方诗人在作诗的时候,在开头一般有一段招邀诗神的话。中国也有关于鬼神带来灵感的传说,如:江淹有一次夜里梦见郭璞跟他说:“吾在卿处有笔,多年不见,可以见还,他从怀中拿出一支五色笔,还给了郭璞。从那次以后,江淹作诗就没有绝美的句子了。


l 02所谓灵感,就是埋伏着的火药遇到导火线而突然爆发

在今天的科学界中,这种关于神的神秘解说已经站不住脚了。近代心理学家认为:灵感大多是潜意识中的所酝酿成的东西,猛然涌现于意识。朱光潜采纳了这个观点。

我们先来说说潜意识。近代心理学已经公认的事实:潜意识也可以做想象思考的活动。如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自动书写”:有一种病人在专心地做事情,或者跟别人聊天时,如果放一根笔在他的手上,然后用针扎他的麻木的地方,他在意识中虽然没有感到疼痛,但是他的笔却仍然在描述被刺痛的感觉。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很出名的实验:受催眠者,在催眠的时候,如果交代他在某时某刻做一件事。他醒后虽然已经记不住刚才交代的事情,但是到了那个时刻,他却会不由自主地在无意中,把刚才所吩咐的事情完成得很好。这个实验叫做“后催眠的暗示”,这个实验也证明了:在潜意识当中,人同样进行着想象思考活动。

朱光潜在这本书中,记述心理学家研究的报告:第一,潜意识中的思考大部分仍然有联想作用,潜意识中的想象比意识中的想象更丰富。在意识当中想象不到的,往往可以在潜意识当中酝酿成功。

第二,在潜意识中,情感的支配力量比在意识中更强大。

潜意识当中的想象、思考往往就是潜意识的酝酿过程,也就是灵感激发的准备阶段,灵感是需要预备的。

德国作家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个例子就充分地证明了潜意识的酝酿。歌德爱上了夏绿蒂,爱而不得,抑郁想要自杀,他的经历很像书中描述的,这本书的情节,在歌德的潜意识当中已经酝酿了很久。

当他听到耶路撒冷的消息后(耶路撒冷的情节与歌德很像),这个消息就是导火线,点燃了潜意识中酝酿的火药,然后就爆发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的内容。

大数学家普恩加米,他先是具备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理论,并且正在思考着一些数学难题,而后这些思考的内容,渐渐地跑到潜意识当中酝酿,当他在闲逛的时候,数学的发明就在无意中忽然得到了。

普恩加米的灵感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神灵赋予的,而是之前需要有所预备,进行大量的酝酿,然后碰到了导火线,就点燃了。

火药遇到导火线

正如朱光潜说:“所谓灵感,就是埋伏着的火药遇到导火线而突然爆发。”

l 03 艺术家们是怎样制造梦境,招来灵感呢?

那么潜意识中酝酿的东西,会在哪个时刻涌现于意识呢?作者认为:当意识作用松懈时,潜意识中的东西就容易涌现。

许多艺术家讲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往往都觉得创造时的心境犹如梦境。

音乐家瓦格纳在他的《自传》中说:“三部曲已经完成了,但开场调还没谱出,有一天,他很困入睡,在梦境中听到流水澎湃成乐调,醒后就把这种梦境谱成了《莱茵河的黄金》三部曲的开场调。”

在文学史上也有遇到同样的事情。南宋豪放派诗人,刘克庄也有在梦境中完成写作的,他在《沁园春》词序中说:“癸卯佛生之翼日,梦中有作。既醒,但易数字”。

既然在意识松懈时,潜意识的东西最易涌现,那么艺术家们是怎样制造梦境,招来灵感呢?

艺术家们想出种种办法来招邀灵感。

意大利艺术家阿尔菲耶里,他在听音乐中制造梦境,激发灵感,所以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在音乐当中完成的。

法国的巴尔扎克都是借助咖啡来完成写作的,伏尔泰一般下午六点多上床睡觉,凌晨一点多起床写作,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借助咖啡,走进梦境,激发灵感,据说巴尔扎克每天大概喝50杯咖啡。

唐代的诗仙李白最喜欢喝酒了,他往往借助酒,让自己走进文学的境界,在酒的仙境中迸发灵感,完成自己诗歌写作的创造,杜甫用“李白斗酒诗百篇”来评价他。


李白诗人举杯邀明月

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这么说道:“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盖唯此可以属思耳。”

虽然每位艺术家激发灵感的方式不一样,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通过某种方式,营造一种艺术气氛,走出现实生活,走进属于自己的艺术境界,在艺术境界当中寻找灵感,完成作品。

学生应该向李白、欧阳修等学习,在写作的时候,通过一些方式来营造写作的气氛,走进文学的世界,感受作文所要求的情感,激发灵感,那么写作的源泉就会滚滚而来。

可以试着采用这两种方式:

第一,听音乐。可以让学生在教室或自己房间里,保持安静,沉下心来,选择一些主题情感与作文相似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进入文学的境界,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拍,进入作文的情感,激发写作的灵感。

第二,看电视剧或电影的片段。可以选择一些,与作文主题相关的电视剧或影片,影片中情节的某一个细节,可能会与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而这个共鸣就是导火线,可以点燃学生的写作灵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1838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