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源子
01“北地将士”的由来与书信的往通“邮驿”的联系
西汉是继秦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王朝,但是边地问题一直是它的隐忧,当时匈奴雄踞北方,其铁骑势力锐不可挡,西汉前期基本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他在继位之初,便开始计划反击匈奴,前后共历时四十四年之久。
公元前138年至前119年,汉武帝曾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这被后世所铭记的丝绸之路,它的开拓是一个中外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举动,此前汉武帝针对匈奴的作息,制定反击匈奴,为了保证这场持久战争的顺利举行,命人在河西走廊屯田戍边、设郡置县,后面又随着不断的开拓在河西一直延伸到西域的城、障、亭、燧、置地方,这些地方在一定的层面上将军事防御和交通往来相结合起来,可以理解为这些地方的功能充当了“邮局”的功能。
关于这一段的描述,在《汉书·武帝纪》中有记载:
武帝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开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门,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于是障塞亭燧出长城外数千里。
其中的重要节点,比如著名的敦煌便是邮驿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节点,中原王朝每年源源不断的派有大批戍卒防守。“北边”也在这个时期,被赋予上边塞的代名词。
02 关于书信的由来和邮驿的发展
(一)书信的发展是邮驿的必然
提起烽火狼烟,想必大家在对烽火戏诸侯有着很深的记忆,其中古代快速传递信息的方式还有击鼓鸣号。古代的交通不便,唯一便捷快速的传递方式便是以上面两种这样的方式,但是其中最为诟病的就是不知道发出者是否提供了真实的信息,通过烽火戏诸侯,可以看出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几次燃烧篝火戏耍诸侯,诸侯当时无法判定这种信息的传递是否还有具有准确性,故此这样被耍了几次之后,在最后一次固然认为和前几次一样是“不真实”的信息,所以造成了悲剧的产生。
在后面,就有了结绳计数,古书上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种方法就是在大事上要结大疙瘩,遇到小事要结小疙瘩,随后也涂上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各种事情。
人类发明文字之后,特别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惯用竹子或木头做成的小薄片,竹片叫竹简,木片叫木简,又称牍,人们在那个时候开始用竹简和木简作为写信的一种工具,而那个时候木简通常是三寸宽、一尺长,携带极为不便,一些贵族便开始将信写在又轻又薄的丝绸绢帛上,为了保证隐私,将写好的信装在两块刻成鲤鱼状的木块之间,所以这种又称为 “鱼书”。
当时绢帛价格昂贵,平民多一半是写在木简、竹简上。在当时,为了更可能表明观点,信长用的竹简也多,这就为邮传加重了负荷。
(二)邮驿的发展依赖书信的“改良”
古代的书信大体可以分为公牍和私函,前者主要是臣下向皇帝的陈言进词所上表、官府往来一类的公文书信,后者主要是指熟人之间的各种书信,这些书信特别是官方文件,被官方统一标准,那个时候书信传递主要依靠的是车,这种“传车”,早在春秋战国时由于各个国家的不同政治政治需求和军事上的往来,都设有驿马和邮车,用来往返传送官府公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书同文”的诏令,这就为全国范围内统一形成的“官方快递”做了统一的标准。
先秦时期书信仅做为是政治交流的一种工具,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说:“故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取象于夬,贵在明决而已。三代政暇,文翰颇疏; 春秋聘繁,书介弥盛。”就是说春秋之前政务较为简单,到了秦汉,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衍生出众多作为“书信”传播的方式。可是当时毕竟交通能力有限,所以邮驿的发展,虽然需求很大,但是供应却很少。
《史记》中记载,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条件下,唯一对传递影响最大的就是“包裹”是否足够小巧,但当时需要传递的东西只多不减,也是这样的原因,人们删繁就简,西汉时期蔡伦改良造纸术,到东汉中后期的时候,以纸作为信息传播的书信在民间得到普及。
03戍卒书信的社会背景下边塞诗产生
据《汉书·赵充国传》中记载:
窥见西边、北边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有吏卒数千人。
《史记》《汉书》等文献对汉朝进军北方戍边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我们脑海中涌现出了郑吉、常惠、班超等戍守边关戎马一生的军人。可是还有默默无闻的戍卒,这些人往往抛弃妻儿,将热血洒在边关。据《居延汉简释文合校》记载:“始春不和,愿子游谨衣强餐饭,子游幸赐尺记 ……”
这封家书是边关的某个战士对家人的怀念,惦念亲人的伤心之感及因无法侍奉父母而流露出的愧疚之情,这种感情的跃然纸上,通过寥寥数语,但背后却情真意切、句意平远。
我们看汉代地理图可以发现,汉代边塞的地方因位处大漠塞外的位置,西汉早期胡汉争锋、与匈奴的背水一战,在整个硝烟弥漫的酷寒战争环境,边关将士马革裹尸,不建功立业誓不回家乡的报国情怀,无数人便随着大漠驼铃、面对着离家千里的思乡愁苦,不知归期如何,为了可以让千里之外的家人放心,所以书信作为唯一一种和家人报平安的方式,都是所谓的“报喜不报忧”。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妻儿和父母,无奈看着征人远去、还期无日,一遍遍对着这些书信将清泪洒在明月之上,正是这些独特的社会背景与感人肺腑的情感,思妇情怀和大漠边关具有其他类型诗歌所不具备的要素,为后面的魏晋和隋唐边塞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04、戍卒边关诗——诉说普通人的边塞情感
汉代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这首关于边塞的早期诗,与后期边塞诗的诗意情景颇为渊源。尤其书中所表达的相思之情更是直接出现在了往后的边塞诗中。
两汉时期统治者为了开疆拓土和固守家园,与匈奴争雄于大漠,而作为征讨的将领,如历史上著名的李广、卫青、霍去病、赵充国、班超等著名将领,也在后世中,不断作为边塞诗中常常出现的意象,借他们对国家的贡献来抒发壮志未酬或者建功立业的坚定决心。
这一风气,特别是在唐代“以汉喻今”的创作背景,融合了汉代的写实风格。比如唐代诗人岑参著名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种写实的描写塞外边关的风土人情,改变了《诗经》征戍诗地域模糊,无法判断其征戍地点,与单纯抒写情怀不同的是,此后的创作手法将写景与抒情合二为一,再对西北边塞环境下进行的描写和渲染,成为了边塞地域独特的诗歌体现。
西汉汉武帝时期在经历过著名的三次重大反击作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后,匈奴失去水草丰盛、气候温和的河南、阴山和河西两大基地,远徙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锐减,无力再与汉室相抗衡,匈奴退出历史长河,可敌人退出,将士也不可掉以轻心,一轮换着一轮的戍守边关,自此负羽从军、身处异乡、思念妻子这种情怀一直伴着这些将士。
-END-
参考文献:
《汉书》、《史记》、《资治通鉴》
人海茫茫中,你我溺逝于人潮拥挤中,相聚片首,还好与你共烹茶饮酒。
喜欢,那就点个赞,欢迎分享本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16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