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高考,不知道大家眼前浮现出的
是百日誓师、热血沸腾的壮观之景?
还是寒窗苦读、挑灯夜战的那一个个背影?
亦或是生命不息,刷题不止的高三教学楼?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
高考是生命中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
一代代中国人通过它
来鞭策自己,证明自己,成就自己。
但也有不少人斥责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
呼吁加快高考改革的进程。
那么,在我们的邻国印度,
高考的残酷程度又是怎样呢?
——答案是:
其残酷程度
丝毫不亚于甚至远超于
我国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作为世界第二的人口大国,印度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考生走上高考的战场,高考的竞争激烈且残酷。虽然没有全国统一的考试制度,但是要想考上名校,考生也要承受巨大的竞争压力拼尽全力地学习。
纪录片《一个被设计制造的梦》
去年,一部名为《一个被设计制造的梦——印度高考》的记录片将这一残酷的事实呈现在了世人的眼前。这部纪录片历时九个月,跟踪拍摄了4位备考高考的印度青年,他们或来自不同的种姓阶层,或来自经济能力不同的家庭,但目标都是相同的——那就是考上印度理工学院(IIT)。
印度理工学院
印度理工学院是印度最顶尖的高等理工科学府,其影响力甚至可以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相匹敌。可是它的录取率却远远低于麻省理工学院。在印度,每年有125万学生参加印度理工学院的招生考试,可是只有20万考生能够获得复试的资格,而最终拿到录取通知书的考生只有1万人,录取率不足1%,竞争压力可想而知。可是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的家长坚持让自己的孩子报考这所学校。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考上印度理工,成为一名工程师无疑是改变自身命运,改善家庭经济条件,进入上流社会最好的道路。印度家长们对于印度理工往往抱有一种向往甚至近乎于崇拜的情感。
在印度的西北部有一座名叫科塔的小城,这里有超过300家教育培训机构,每年招收15万备考的学生。将其称之为“印度的毛坦厂镇”可能再恰切不过了。片中四位青年就在这里备考。他们除了去上课以外,就是在自己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夜以继日地学习。
科塔
同时,巨大的竞争压力也使得“唯分数论”等观念盛行。应试教育似乎也在无数印度考生的身上留下了痕迹。他们没有任何兴趣爱好,唯一的心愿就是自己能够多得几分,排名再往前挪一挪,为自己被录取的可能性增添一丝希望。可是尽管他们付出了这么多,录取的希望却仍然微乎其微。
片中的两位青年接受采访
其实,片中这些能够到科塔学习的青年们已经称得上幸运了,他们的家庭还愿意且能够为他们承担这些费用。在印度还有很多低种姓的青年连为心仪的大学备考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改变命运了。
而对于那些被录取了的考生来说,短暂的休息过后,进入印度理工学院,一切才刚刚开始。迎接他们的是学校一项项严苛的条约与规定。为了成为“最优秀的工程师”,他们还要更加刻苦的学习、同时也面临着不能谈恋爱、不能随便外出玩乐等等。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帝国理工学院就是以印度理工的原型,正像片中描述的那样,好多人历经千辛万苦考上了印度理工,最后却仍然选择自杀。
印度理工学院作为被印度人最为追捧的学府,其背后的辛酸只不过是印度高考压力这座冰山的一角。与中国一样,印度有着千千万万的学子为未来而忙碌,也有千千万万的家庭为孩子的成绩或喜或忧。可是,除了为将来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打拼,印度青年还要冲破社会阶层和世俗观念等等多重障碍。印度学生肩上的担子很重,他们的压力来自很多方面。但是这一问题的解决只能寄希望于教育部门对于教育制度和选拔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给印度学生一个更为自由、自主、轻松的未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00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