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京大栅栏商业区的门框胡同,那过去可是鼎鼎有名的小吃街。当年声名可不在北京的“天桥”小吃之下。
什么“爆肚杨”、“爆肚冯”、“年糕王”、“年糕杨”、“路记羊肉馅饼”、“油酥火烧刘”、“馅饼陆”、“奶酪魏”、“宛记豌豆黄”、“同义馆涮羊肉”、“祥瑞号褡裢火烧”……曾经有不下二十家小吃汇聚于此,基本上能叫得出名的北京小吃,就都能在门框胡同找到。只可惜,经历了“公私合营”的变故,门框胡同昔日浓厚的老北京市井气息,如今已不复存在了。
如今的门框胡同,“南腔北调”、“华洋杂处”,倒是很符合处藏在大型商业街、背街处,商业味道浓郁、店铺挤挤挨挨的小街模样。那些如“爆肚冯”一般,八十年代左右在此地重新开张的老饭馆,看起来倒像是这条北京风味小吃街曾经繁荣过的历史遗留物,投以好奇目光之余,不免叫人有些唏嘘。
到北京的时候,我最爱在大栅栏或者后海一带转悠。商业化虽然对文化氛围造成了一些破坏,却没有完全将其毁灭,所以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胡同和建筑,让我很喜欢。最多的时候,就是索性在附近住下,没事就去逛上一圈。逛多了,自然就能发现一些游览时匆匆来去所难以发现的事儿。
比如:门框胡同里,有不少十分“平民”的“家常”小饭馆。
门框胡同附近店铺前的一只猫
门框胡同位于前门外大街西侧,南连大栅栏,北通廊坊头条。胡同总长不过百米,中间却与廊房二条、廊房三条小街交叉,使得本来路面不足一米的胡同显得更加没有存在感。
我说的“家常”小饭馆,就在门框胡同与廊坊二条交叉口附近。
胡同北靠近廊坊头条一侧,饭馆不多,人流不大,看着也不那么杂乱。因此能比较清晰的看见那些老房子。想看看当年风情的人,到了附近一定要去逛逛。据说,著名作家张恨水曾经在门框胡同12号院里,居住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创作了包括《金粉世家》在内的多部作品。
而南面靠近大栅栏这一侧,则是饭店、宾馆聚集之所,商业气息浓厚,和全国各地的旅游区大同小异。虽然也有不少打着“北京特色小吃”的旗号,但是味道却是不可期待的。在这里吃饭也就是实在走累了,又找不到合适地方,想临时填饱肚子罢了。如果是这样,我个人倒建议去前门大街或者大栅栏上找个知名老店,价格不会差太多,而且风味还更正宗些。
我最后一次去门框胡同是16年的时候,当时门框胡同还是很杂乱的样子,据说后来经过了修整,不知如今会不会好些了。
顺着南面往里走,商铺密度逐渐减少,到了廊坊二条交叉口附近,会开始有种杂乱、老旧的时代感,但也终于有些许老北京胡同的风情了。
这附近有一家卖烧饼的店铺,在这里有些年头了,因为当时并未留意字号、而且时间过的也有些久了,所以实在记不清它是什么招牌。但是烧饼、火烧一类做得很好吃,香味很远就能闻到。我家母亲大人尤其爱吃,几乎每次来,至少都得去光顾一次。
烧饼铺对面是一家砂锅店,这也是我母亲格外钟爱的一家饭馆。这家饭馆的主要客户是附近的居民和商业区工作人员,菜谱看来平平无奇,就是普通砂锅店的菜谱。但是胜在味道稳定、安适,价格便宜亲民。所以从12年开始,每次光顾,都能见到源源不绝的客人。
时光流转,物是人非。虽然盛景不在,但是房子还是那些老房子,格局并未大改。所以这家砂锅店,还保持着从前门框胡同里小饭馆的模样,低檐窄门,屋子里只摆着寥寥的桌椅。有时候你前脚下了单,厨房后脚发现材料不够了,直接在闹哄哄的说话声里喊一嗓子,就能和你直接交流换什么菜,倒是亲近、方便了。
我本来不大爱吃这家砂锅,因为就像我说的,实在没什么特色。但有一年在北京住了几个月,期间几乎天天下馆子,有一天又要吃饭,我忽然就想起它来了。于是大老远从四惠坐地铁奔过来。后来想了想,可能是因为那种平凡的口味很像是家里的饭菜吧。出门久了,对家的思念就会从许多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头来,而且“味觉”是很容易出现的一种。
如果我没记错, 16年的时候这家最便宜的素砂锅只要五块钱,里面有油菜、胡萝卜、鹌鹑蛋、豆芽和火腿肠,性价比高到不该出现在旅游商业区。不爱吃这家的主食,还可以去对面买上烧饼。属于生活中随处可见、属于劳动阶级、有些随意的小馆子,朴实中带着一丝温暖。不符合旅行时,追求新鲜的心境,却属于日常的生活之中。
除了砂锅,这附近还有一家麻辣烫店。既可做麻辣烫,也能做麻辣拌。价格公道,味道好吃。最开始老板好像是四川人,后来就不知道了,但是味道一直没变。
北方的麻辣烫最主要的是调料,这家麻辣料都很不错,而且北京的麻酱非常好,这家用又肯用好调料、下料又足。一碗涮好的菜上,铺上一层厚厚的麻酱,再浇上麻辣油料。对于爱吃这一口的人来说,这家的味道可以说吃着非常舒服了。
除此之外,门框胡同还有不少家常系的小饭馆。对于出外旅游,但不习惯北京本地小吃的人,我建议可以来这儿逛逛,说不定就能有所收获。不管过了多少年,只要周围的客户群体还在,这些小馆子多半都是会继续开下去的,哪怕没了这家,还会有别家来满足这些人的“家常”口味需求。毕竟“需求”是商业的主要动力嘛。
大观楼影院内部
最后,奉劝那些打算尝试卤煮的驴友们,第一次千万要点小份。因为它跟毛肚、或者别地方的卤味完全不一样,与北京的豆汁儿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爱的人奉为上品,品味不了的人,第一口就能教你怀疑人生。
如果你喜欢,记得点下关注。各种旅行攻略、故事与各地美食,关注“春秋儿絮语”不迷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92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