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秦新军与魏国河西之战后,为何不一举灭掉魏国?实力不许

秦新军与魏国河西之战后,为何不一举灭掉魏国?实力不许

文/贝勒说史

序言: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在《大秦帝国系列》中,秦国为夺回秦国河西故地,从周威烈王七年,魏文候派兵占领河西之地后,周安王十三年,秦惠公曾举国之力发兵50万,欲夺回河西之地,无奈,惨败5万魏武卒之下。

吴起的兵书《吴子·励士》一章中有明确记载:“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

之后又历经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代秦国君主的努力,才夺回被魏国占据百年的河西故地。

秦孝公即位之后,启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国力大增,商鞅曾经两次发兵魏国,尤其第四次河西之战中,秦军重创魏军,俘虏魏主将公司卬,在第五次河西之战中,秦军斩首魏军八万,并俘虏了龙贾,秦国收复全部河西故土。来自与《秦本纪》。

然而,秦军为何没有趁收复河西之地后,发兵一举灭掉魏国,而仅仅是派兵占领河东地区,建立前沿基地?


河西地形图

终其根本原因秦国实力不允许,魏国实力仍然还在。除此还有山东其他诸国合纵连横的介入因素,以及秦、楚、齐三强国并存局面。

贝勒认为以马陵道战役为分水岭,可以看出秦国与魏国实力前后的变法。马陵道之战,标准着战国初期魏国霸主地位全面衰落,战国中后期的秦国开始崛起。

马陵道之战之前,进入战国初期,魏文候在魏国重用吴起,率先进行变法,魏国国力日益剧增,同时魏国锻造一支强大的魏武卒,使魏国称霸战国初期百年。在经历桂陵之战、马陵道之战后,魏武卒精锐实力大损,魏国沦为战国二流国家,但是魏国的底子毕竟雄厚,国力尚在。秦国虽然历经商鞅变法,国力剧增,但是秦国毕竟此刻国力并未达到一超局面。


魏武卒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日益剧增,但直到秦惠文王去世时,秦国国力也未达到一超局面。

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成为第一大强国”。出自于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便》。

秦国原本地处西部,常年与西戎杂居在一起,秦国尚武好战;缺乏中原先进农业生产方式,一直被中原各国所摒弃。进入战国初期,兼并战争的频繁,秦国面临着被中原各国瓜分的危险。


秦人尚武好战

秦孝公即位,在解决内忧外患之后,启用商鞅,在秦国进行深刻的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立木为信开始宣布进行第一次变法。


商鞅立木为信


主要内容有:

(一)颁布并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 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商鞅在秦国的第一次变法使的秦国国力短时内急剧上升。公元前354年,魏国攻伐赵国,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国采用“围魏救赵”战略方针,在桂陵之地打败魏军,同时楚亦出兵魏国。魏武卒虽受到创,但主力尚存。

秦国此刻趁魏国忙于四处征战的局面,发兵占领安邑、固阳,然而秦国忽视魏国此刻仍是天下第一强国的实力。

《荀子·议兵篇》:“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魏武卒不仅体力充沛耐力也很强,而且他们的装备着重甲、铁头盔、 铁戟、利剑、劲弩,可以持戟冲锋、利剑近战、发弩防守,是支全能型的部队。

当魏国攻破赵都,襄陵之战打败齐军,解决其他方向的战线后,魏军调集主力对秦军进行反扑,魏军重新夺回安邑城,迫于魏军强大的军事实力,加之秦国国内正在进行第二次变法,秦国归还所得魏地。

从商鞅第一次在秦国变法之后,秦国虽然在短期内国力急剧上升,但是从与魏军的第四次河西之战中,可以看出此刻的秦军实力还远远不及魏军,魏军天下霸主的地位仍然被公认

马陵道之战,魏军主力被全歼,秦国趁机夺回河西,并且全歼河西守军,但魏军基础还在。

荀子曾经战国时期各国军队有这样评价:“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魏惠王为了重振魏国在桂陵之战后损失的威望,发兵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再次以田忌,孙膑为将率军救韩,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方针,在马陵道全灭魏军10万精锐,魏国国力大衰的情况下,秦国发起第五次河西之战。

秦国此刻已经变法二十余年,秦军在第五次河西之战的首战中,全歼魏军铁骑主力,诱俘魏主将公子卬。


魏主将公子卬被俘

秦惠文王即位之后,在公孙衍的统兵下,秦军再次发兵河西,全歼河西守军。随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魏国基础实力还在,直到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在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魏武卒损失殆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不过此时已经是秦昭襄王执政时期

除了秦国、魏国本身实力之外,也有外部因素的介入。

马陵道之战后,魏国的霸权全面衰落,形成了秦、齐、楚三强国并存局面。

但是在诸国军队中,秦军的实力最为强大,山东诸国皆知。

“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携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愤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

于是山东诸国合纵兴起,预防秦国崛起。

“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出自《战国策·秦策·三》。


五国合纵伐秦

然而随着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力日益剧增,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政策,令东方各国生畏。山东诸国掀起“合纵之策”,秦国则以“连横之策”破解。

结束语:

从上述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力逐渐剧增,秦军“虎狼之师”称号令山东诸国军队恐惧,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政策,令东方各国生畏。

但是秦国虽然历经秦孝公、秦惠文王两代君主奋发图强,但此时秦国国力尚且达不到一统六国趋势马陵道之战前,魏国国力仍是天下霸主,马陵道之战后,除了魏国本身基础国力尚在,加之齐、楚两大强国与秦国并存局面,山东诸国掀起合纵伐秦浪潮,秦国河西之战后,自然不能一举吞并魏国。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秦本纪》、《中国通史简便》、《荀子·议兵篇》、《战国策·秦策·三》、《吴子·励士》、《商君书》。

【end】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7905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