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橙小二说:
【阿里人物志】,记录阿里人的回忆和离开阿里后的日子,这是十万人和阿里相互成就的故事,就像一颗颗琥珀,他们把阿里历史上方方面面的细节完好的保存了下来,阿里味儿也随着他们的足迹在各个领域里落地生根。
今天为你讲述第1个人物的故事。 本期人物任永琪,2009年进阿里做工程师,顺道做出了技术大学的雏形,现在是蓝魔网络科技的CEO,即将在家居行业创业十年,现在已经第3个年头,已经达成他的阶段性小目标,正严格执行“快乐工作、认真生活”。
来源 | 初橙(ID:chuchengmengxiang)
编辑 | 橙小二
蓝魔网络科技CEO 任永琪
PART
01
阿里的技术人才用工荒
2009年的秋天,又一波阿里云的人离开,在阿里的内网上,大家都在攻击王坚博士,任永琪也不信这个人。如果有人告诉他,日后他生命中的艰难时刻,都会拿王坚来激励自己,他大概率是不信的。
10年后的阿里云,真的一飞冲天了。
“我不知道他的心要有多强大,才能够面对这样的事情,我觉得没有比他做阿里云更难的情况”。
说这几句话的时候,任永琪已经离开阿里6年,创业3年。
阿里有众多从0到1的故事,他也是其中一个故事的主人公,他与阿里的故事,和技术人才有关。
10年前的阿里,已是国内不容置疑的电商霸主,业务每年以几十倍的速度增长,世界瞩目,技术开始成为业务的天花板,阿里急切渴望技术大牛的加入。
而当时“阿里不懂技术”是外界公认的,阿里巴巴在外部的技术影响力比较弱,技术人员的招聘成为了一个难题。那时候外部招不到,招进来,也面临着技术人员整体能力越来越弱的问题。
只能从应届生开始培养,于是,阿里决定去国内的名校招人,但清华北大浙大这类名校的毕业生,都认为阿里是讲营销的公司。
“薪酬有巨大的差距,同样去招一个好的学校技术大牛,腾讯百度假设给1万块,我们就只能给6000-8000。”技术人才都不愿意来,他们毕业就跳进了腾讯百度微软。
“当时Linda(原阿里人力资源副总裁)就跟我说,招人的事你们就自己来搞吧“。那时的任永琪还是阿里的工程师,因为每天都在跟一群做科研的教授打交道,他做起来相对有资源。
他转身就给学校的老师打电话,“我们要跟你们这里最好的学生做个交流”。甚至有老师帮忙“走后门“。
有一次,在浙大的一个招聘场地被别人占了,谁知老师过会儿打电话跟他说,“我们把那些公司弄走了,你们来做技术分享吧”。
PART
02
没有过不去的坎
只有过不完的坎
1、名校宣讲
那时候招聘的钱很少,出去一趟预算只够差旅费。他们只好跟学校的老师合作,跟他们说要派优秀的技术大牛来学校做讲座。
学校当然很欢迎,组织了最优秀的学生来交流,阿里的技术人员去做免费讲座,讲座做完,第二天就在酒店的房间把招聘的事情也干了。
任永琪到清华北大这些985高校开讲座和课程,让阿里的技术牛人成为业界和学校的“网红”。
“告诉他们阿里巴巴不仅仅商业做的好,技术做的也很牛”,那段时间,他们经常在外面去发声报道,“当然风险也很大,报道完我们的技术大牛可能被挖走”,说到这里他哈哈笑道。
这样全国一场场宣讲,他们才把这些技术人才招进来,和之前技术人员的招聘比,效率更高,成本也更低。
2、赶在百度腾讯前面
“七月的杭州绝对不是天堂,热的像地狱”,任永琪回忆起那时去火车站接实习生的夏天。
“等他们毕业了,我们就没有机会了,因为毕业就要去腾讯百度微软,我先截流,必须先让他们来实习”。
学生到杭州很陌生,为了让这些人暖心一点,他做了很多的设计,比如让学长都去接他们,以后有问题可以直接找学长,还让他们建立了杭州的第一个人脉,有个学长可信任。
另外,公司没有给实习生住宿的预算,他们来杭州实习几个月,三个月租房还有三个月押金。他们没有钱,任永琪个人也借不了那么多人 。
于是他们找了杭州的这些在校的学生,比如说浙大的可以跟谁谁合住,住几个月之后发工资,这些实习生就可以租房子了。
在那个阶段,他们还会组织人去给实习生上课,为了让他们活下来,给他们指定一堆导师。晚上下班会带着他们去吃饭,“当然,我们还是会不断给他们讲述,说阿里巴巴好的地方”。
3、让外来技术人员“活”下来
重重难关后,招来了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又遭遇了来自公司内部的阻力,大家都不愿意用应届生,阿里当时发展速度非常快,技术人员特别忙,所以不喜欢用年轻人,喜欢来了就可以干活的。
只能在内部找一些部门一步步试点,甚至组织公司和学生开展算法比赛,让公司的人知道年轻人很厉害,后来这些人成长起来,明显比之前社招的潜力要好,各个部门都疯狂跟他们要应届生,于是第一批人是这么留下来了。
应届生留下来了,在公司的成长又出现问题了,优秀学校的学生,除了工作之外,还需要额外的学习。
为此他们成立了技术大学,在技术大学的帮助下,很多优秀的人在公司慢慢生根发芽,逐渐成为公司的骨干,回头一看,技术人才招聘、培养体系有了模型。
正如任永琪的老板马辉(前阿里巴巴总监)经常对他说的一句话:体系不是建出来的,是长出来的。
PART
03
阿里教会我的事情
任永琪有几个至今依然遵循的人生原则,是阿里的几位前辈带给他的,进阿里快两年的时候,他开始迷茫,经常会想未来要干什么,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到底应该具体做什么样的事情。
01 、小琪出品,必是精品
和他一同出差的Linda察觉出他的状态不对。告诉了他一句话:当你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时候,你才能看到另外的风景。
他的直线老板马辉博士也告诉他:小琪出品,必是精品,当你做了几个精品之后,你就会明白,你要做什么了;
那个年纪的他,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在做的这件事很小,“不就是弄几个人来给他们实习一下”, 听完Linda和马辉的一番话他受到启发,开始专心把自己手上的事情做到极致,做到所有人都觉得他做的最好,从无到有把一个部门做了出来,这个部门,后来叫技术大学。
02 、建团队从来不是难题
创业过程中,建团队对于他来说,从来都不是难事。在阿里巴巴的经历,让他知道“管理理念”的重要性。“阿里的那套对我有巨大的帮助,对人的重视,文化的重视,当然还有体系”。
任永琪和员工
阿里让他感受到了对年轻人的包容和认同。他说自己当年是个经常“闯祸”的人,但领导不会贴标签,不会把他打入冷宫,能一直看到下属好的一方面。
他公司去年孵化出了新的网红业务,就是一帮年轻人干出来的,他从中总结最大的一点:给别人更多的包容。
“一开始他们要主攻快手,我认为抖音才好,但他们觉得你说的是错的”,他尊重了他们的看法,事实证明那帮年轻人的确是对的。
“更尊重人性,把人的能量调动到极致,是阿里巴巴做得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平凡人做非凡事,说说很容易,做起来真是难, “你设想一下天天在一起工作的人,你要包容他所有的缺点,还要鼓励优点继续发展。每人优点不一样,要求是非常高的,这是我觉得在阿里巴巴学到特别多的”。
阿里巴巴的人为什么那么拼命,除了文化层面让人兴趣向善、向更好的地方去,它的利益分享也做得很好。
“很核心的一点,做老板要愿意分享利益”,这是他从阿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在阿里为什么能拼死拼活的去干,因为阿里的利益分配让每个人认为:我是这个公司很重要的一份子。不论在阿里的股份多还是少。
PART
04
创业故事
他想创业的种子,早在阿里的时候就开始萌芽,“就想按我自己的思路做点事情,找到自己的价值,带一伙人挣很多钱”。
后来离开阿里做咨询时,碰上了一个家居行业的项目,他发现了这个巨大又落后的行业,“4万亿的市场,信息化都没有做完”。“行业足够大,其他行业再挣钱也不去,我就在家居行业干十年,十年之后干不成了,我也认,就是奔着家居行业这个事情了。”
到创业快两年的时候,他调整了最初的想法:公司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把我们自己活好,年底的时候能多发点钱给我的团队。
“他们这么努力,连中秋国庆节都不休息的,都是他们自己要求的,这也有可能是我们公司三年多还活着的原因,同期跟我融资的公司大部分都死掉了”。
在平时,他和员工也会打王者荣耀吃个鸡,甚至优秀员工喜欢孟美岐,连孟美岐是谁都不知道的他托了很多人,搞到了她的亲笔签名送给员工。
刚开始,他觉得创业这件事真的是个人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直到建团队找人来一起干活,才发现对他们也要有一个交代。
虽然心理压力很大,但他很明白要对他们好,才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们在自己身上投的时间,因为他们都为公司额外付出了很多。
他依然对“十年计划”无比坚定,继续在家居这个大行业里面折腾,明年会有他重点参与的1万方家居线上线下场景购的卖场会出来,他要把颜值质量和性价比共存的家居产品送到千家万户;
当CEO真是孤独的。在阿里巴巴是尽管工作很忙很辛苦,但一伙有情有义的人,大家遇到问题讨论,遇到困难了,大家扯淡两句讲个笑话心情就好了。更不至于这个事做不下去,就要对N多人去交代。
王坚博士是他眼里的孤胆英雄。
“做阿里云,比我们创业难的多了,内部公司的人都不认可,包括我在内,大家在群里在内网抨击他,但他一直在坚持“
”他比一般的CEO创业成功还要更近的值得敬佩。但你无法想象他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我觉得99.9%的人都扛不住,可能30%人都会被逼出精神病。”
PART
05
快乐工作、认真生活
今年,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笃定自己要做的这些事情,他会反复问自己为什么要创业? 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今年尤其问的比较多,很多事情也终于在今年更落地了。
30岁以后,他开始尊重每一天、每一件事,“每件事都值得认真对待”,他说。
在接受我们的采访前,他甚至把采访的问题一张张打印出来,在上面做了很多标注;每个礼拜,他都会抽出半天的时间陪女儿,“要么不陪她,陪了我电话也不接了”,每次陪女儿他都会计划好要陪她玩什么,教她什么。
最近这个网红业务,是他十年计划的意外产物,他希望它能够越长越大,自己长成一个很独立的公司,那些是他培养的员工做起来的,“有一天他如果能做得比我好,我会很开心”。他希望那个业务少一点他的烙印,真正运作起来,一直小而美下去。
往期内容
▎阿里人物、历史
阿里巴巴合伙人彭蕾 阿里巴巴CEO张勇
贝贝网张良伦 同程董事长吴志祥
阿里技术20年 阿里全球化 支付宝10年
▎商学院——阿里管理学
原阿里学院院长张璞 原阿里巴巴人力资源副总裁
原阿里巴巴中国事业部大区总经理 原阿里巴巴中台政委
▎黄埔榜商业评论
中年危机香飘飘 BAT宠儿小红书 快手商业化狂奔
格力迷途忘返 喜茶的持久力 申通归顺阿里
增长黑客海底捞 懵逼上市的瑞幸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77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