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3月,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南罗村的一个挖井现场,几个村名正在田里挖井,没挖多久突然井底就发生了塌陷,不但没有打出水来,打井的工具反而全部被埋了进去。这里怎么会有深洞呢?该不会有古墓吧。
村民们的觉悟也很高,就赶紧报告给了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考古队的专家们很快就赶了过来,经过一番仔细地勘察之后发现,这个地方并不是什么古墓, 它其实是一个藏宝洞,也就是一个埋藏着宝贝的地窖。后来经过发掘,里面竟然出土了151件青铜器,根据它们的造型风格和材质,专家们大致推断它们是商周时期的作品,具体是什么时代什么年月的,一时之间也无法确认,直到一个厉害的家伙出现。
这个青铜器叫做“簋”,是装主食用的,相当于咱们现在地大饭碗,也就是钵。但是要是吃饭用的,那么这个簋的个头似乎也太大了吧。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显然不是用来吃饭的,那么它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到了商朝的后期,它成了贵族祭祀天地用的礼器了。而到了周朝,这个簋的用途就有了严格的规定,它必须得跟鼎搭配着使用,数量也有讲究,按照《周礼》的说法,天子在祭天或者祭祖先的时候,要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这个数字不能搞错,负责就是僭越,否则要杀头。
不过这个地方出土的青铜簋就这一件,显然不是周王朝鼎盛时期的作品。那它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东西呢?它上头的铭文解释了这一切,四行33个字:“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把一切交代的是清清楚楚,而且它解开了一个考古学家们都没有弄明白的千古悬案。
那么铭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大概的释意就是: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由于这个簋的主是“利”,所以专家给这个青铜器取名“利簋”。
那么铭文里的这个王到底是谁?只要把他的身份弄清楚了,那么这个利簋的制作年代也就清楚了。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 很快就达成了一致的认定。根据史料和地下文物,他们绝的这个王不是别人,正是著名的“武王姬发”。这个所谓的“征商”就是著名的“牧野之战”。
根据《史记》记载,在这场战争当中,帝辛(纣王)发兵共七十万。但是,还有一些历史文献记载是十七万。在《诗经·大明》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对于,这场战争的具体人数,我们是无法做出准确的判定的,不过根据上面的描述至少可以说明这场战争是非常浩大的。不过牧野之战究竟是发生在什么时间我们是无法确定的,辉煌伟大的周王朝究竟是那一天建立的,一直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直到这个利簋的出现,一切都解开了。
利簋上并没有记录时间,那么专家是怎么推算出来的呢?专家先是采用了碳十四检测法,把西周初年遗存出土的碳样进行了检测,框定出武王伐纣的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年至1020年这个年代范围之内,接着天文学家根据铭文当中所记载的“甲子日岁星”,也就是木星中的天文现象,参照《国语》记载的天象记录,精确计算出了武王伐纣的时间是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可以说利簋的出土彻底解开了这个历史悬案。刻下了商周的时间界碑。
利簋的出土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了商周的更替年份,还能通过这么一件出土的文物和文物上千年不变的文字,来和三千多年以前的祖先们进行交流,这个过程实在是让人感觉到妙不可言。而这也是这些国家宝藏最最珍贵的地方。您觉得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77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