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秋,英国人为寻找进入中国西南的路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悍然组建了一支探路队深入中国云南。一支命名为“新华西探路队”的军事武装,这支探路队实际上也被称为远征军,队长由英国军官柏郎上校担任。目的就是为寻找侵略中国大西南的通道。
在探路队前往云南之时,英国驻华公使馆翻译官马嘉理也于8月底带领十多名护从从上海出发,前往云南。当他9月8日离开汉口,准备从镇远舍舟登岸时,当地百姓虽然不知道他此行的真实目的,但感到这位洋大人深入内地,肯定不怀好意,便阻止他登岸,马嘉理没办法,只好求助当地知府保护。夜间,他在地方官的保护下,弃船登岸,悄悄地向昆明溜去,等到当地百姓第二天来寻他时,发现人已不知所踪,一怒之下烧毁了他乘坐的船只。
本文《晚清官场洋大人》改写
马嘉理经过三个多月的行程,于11月16日来到昆明城下。进入昆明城中,他有一种感觉,昆明城的百姓把他当作一个来自外星或者其他球体的异类了。边城昆明百姓很少见到洋人的,人们像观猴子一样,对他上下打量。这个满头“黄羊毛”的家伙到昆明来干什么呢?大家议论纷纷。
毕竟马嘉理的使命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事情,12月中旬,他沿迤西道路来到腾越,在叠水河游览时偷偷地绘制地图,被当地百姓发现了,将他团团围住,提出抗议。马嘉理当然知道众怒难犯,赶紧狼狈逃去。随后的1875年元月初,他在边境重镇蛮允见到了已经卸任都司、侯补参将之职的李珍国。李珍国设宴款待了他,并派人将他护送到了八莫。在这里,马嘉理与探路队汇合。
马嘉理感到总算安全了,沿途之上,大清子民虽然对他和他的护从队伍多有抵触情绪,但是因为有总理衙门的护照,沿途地方官还是对他好吃好喝招待着。他曾在自己的日记里得意地描述大清地方官员热情招待他的场景:“此番旅行,感觉舒适,很像王侯巡幸一样,感谢总督的款待和他对于所接待的英员那种崇高的特有的责任感。”[1]
晚清官场的洋大人
但是,马嘉理高兴得太早了。他不知道,作为侵略者,因为他们的不义行动,使得一场风暴正在到来。
1875年1月17日,马嘉理与探路队会合后,即开始向云南边境进发。“探路队”到云南“游历”的消息,在边境德宏和腾冲迅速传开,这立即引起这些地方各族人民群众的警觉。认为英人的到来,肯定不怀什么好意,可能由此侵略云南。
正在滇西百姓感到惶惑之际,从缅甸又传来这样的消息:“……英兵据漾贡(仰光),通航新街(八莫)谋缅急,马嘉理即衔其使臣命,更为由缅入滇计。”[2]这个传言使人们认为,马嘉理带领的“探路队”“游历”的真实动机被揭穿,由此引燃了滇西各族人民反对英国殖民主义势力入侵的爱国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总理衙门对英国所谓的派“三、四名游历官员”虽然持有疑虑,但在没有凭据的情况之下,也不好得罪。况且,洋人一向专横跋扈,总理衙门便让沿途地方官“量为照料”,又要“预伐有谋”。
建于上海外滩的马嘉理纪念碑,日本侵略中国后被拆除
有总理衙门颁发的护照,探路队进入滇西相当顺利。因为驻守在这里的清军慑于总理衙门的命令,不敢对探路队加以阻止。这样的局面理所当然的引起了滇西各族人民的反对,并自发的在边境最前线采取了布防行动,形成了“同心协力,自南甸、干崖、陇川、猛卯边檄数百里而遥,严密布防”的局面。
在自发的布防行动中,最值得提及的是蛮允人民。蛮允是从八莫前往南甸及腾越的必经之地,是进行军事防御的重心。英国人所谓的“探路队”即将入侵的消息传来,蛮允各族群众十分愤慨,居住在这里的景颇族爱国志士腊都与而通凹两人,立即动员部族百姓及附近山民投入了边境布防。
在滇西边境人民的布防行动中,腾越十八连与七位土司的土练武装也投入到了布防行动中。十八练与土司武装联合起来表示:“合厅齐团,相约七土司联为一起,使外匪无从得入”,一旦英国探路队深入境内,这两只团练武装就联合起来,共同作战。
土司是少数民族的职官名,也就是部族头领的官称。当时的腾越与德宏共设置了十个土司。其中南甸、盈红、瑞丽、户撒、腾撒、盏达、陇川七地归腾越管辖,称为“腾越七土司”。十八练则有些类似于今天的民兵组织。不过十八练不只是少数民族才有,而在汉族也有这样的团练武装。当时十八练是由大的村镇组织起来的,忙时他们是农民,闲时则进行军事训练。
滇西各族人民的积极备战,英国“探路队”也不是一无所知,他们也在搜集着各种有利于自己的情报。
他们搜集到的情报是,从八莫前往腾越的道路有三条:第一条称为北路,由八莫途经蛮允、南甸至腾越;第二条称为中路,经火焰山、盏达至腾越;第三条称为南路,经拱硐、南坎、猛卯的滚弄、遮放到达腾越。
探路队原计划从南路入境,但是当柏郎与马嘉理率领队伍抵达撤洼底时,遭到了景颇族人民的反击,使得探路队行李遭受损失。经此冲突,柏郎感到景颇族人都是刁民,对入侵者有恶感,就决定避其锋芒,决定放弃南路,改由北路前往腾越。1875年2月6日,柏郎上校率领探路队从八莫出发前往腾越,16日,当探路队从山路到达缅王设立的第四号驿站房时,柏郎得到消息说,有400名中国人正在前往蛮允途中,准备袭击探路队。探路队便避开了蛮允,并派马嘉理带领一路人马前往探路。
法文画报《JOURNAL DES VOYAGES》中马嘉理被杀的插图
2月19日,马嘉理带领的一路人马先行进入蛮允镇,在傣族佛寺住宿休息,等待与柏郎所率领的一路人马会合。等了一天,没有消息。21日清早,马嘉理便率领所带人马从原路返回,离开蛮允镇,路上却碰上了爱国志士腊都、而通凹等人率领部族群众在边境沿线巡逻。腊都等人发现马嘉理后,即要求马嘉理立即出境,但遭到了马嘉理的蛮横拒绝,非但如此,马嘉理还开枪打死一名景颇族群众,这一下惹了众怒,人们一哄而上打死了马嘉理及几名士兵,并将他们的尸体投入附近的户宋河中,马嘉理其余人马落荒而逃。
腊都部众与马嘉理的相遇,使他相信探路队已经深入云南边境。击毙马嘉理后,他立即率领部众带上长矛、大刀、弓箭、火枪等准备阻击柏朗所率领的另一队人马。本来,柏郎率军深入中国境内人生地不熟,心中就十分害怕,当他得知马嘉理已被击毙,内心更是悚然。22日,柏郎率领的人马与腊都部众在蚌洗山遭遇,双方展开激战,约2000余名景颇族群众闻讯赶来,对柏郎及其人马形成了三面合围。景颇族百姓高喊“我等非打缅人,仅杀番鬼”[3]。在巨大的声势之下,柏郎狼狈逃命。柏郎率残兵从云南边境逃回缅甸后,“新华西探路队”宣告解散。
“新华西探路队”的解散,使得英国人精心策划了数十年的打通八莫路计划宣告失败。而英国翻译官马嘉理被击毙,使得英国人怒火中烧,由此清廷与英国也开始了艰难的外交交涉。
———————————
参考文献:
[1]于乃仁、于希谦编:《马嘉理事件始末》,第26页。
[2]于乃仁、于希谦编:《马嘉理事件始末》,第29页。
[3]于乃仁、于希谦编:《马嘉理事件始末》,第45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55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