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什么是淮夷?

什么是淮夷?

《华夏民族扩张史》系列

四、淮夷侵周

文/图/辑| 寒山忆雪

约公元前965年左右,周昭王在位的末期,周王国两次南征,平定荆蛮与虎方的反叛,重新控制了铜锡之路。然而周昭王南巡,却在归途中意外死于汉水。

周王朝对昭王之死讳莫如深,因而没有在青铜铭文上留下任何关于昭王之死这件不光彩事件的痕迹。但事情本身照样会在诸侯国之间流传,因而到春秋时期,齐国使者才会向楚人问责,昭王为何南征不复。

昭王虽然意外死亡,但南征的成果却没有断送,周人重新控制随枣走廊南部,南征主帅南宫中的后人,就世代镇守在寒地(今孝感一带)。

不过也有说法认为,昭王之死让周王朝在南方有所收缩。依据是曾国在西周中期很少有考古遗址发现,到西周晚期,遗址才又丰富起来。可能曾国曾经一度北迁到南阳盆地。

如果我们联系到100年后的周烈王(周厉王)时期,鄂国成为南土大国,并联合淮夷反周,使得周王国倾全国之力应对才平定反叛,那么曾国可能的确迁离随枣走廊了。

不过,周王国在南方采取收缩战略,并不一定与昭王之死有关,而更可能与北方再次面临边患有关。

在昭王之前的周康王时期,周王国北征鬼方与北戎,战果斐然,北方的边患已经肃清。而昭王在位只有19年,这么短的时间还不足以让白狄(鬼方别部)、赤狄(北戎分支)壮大到再次威胁周王国。

那么北方的边患来自哪里呢?很明显,只有西北方的犬戎了。

犬戎的历史,我们在「太王迁岐上」一节中,已经介绍过了。

简单来说,与夏王国同期、分布在陇西高原的齐家文化,在夏商之交时一分为三,东部族群进入关中西部,形成刘家文化羌戎部族。西部族群进入河湟谷地与青藏高原,形成辛店文化西羌部族。而留在陇西高原的中部族群,则进一步扩张到陇东高原,形成寺洼文化犬戎族群。

商末武乙时期,犬戎侵周,迫使太王亶父率领族人迁居岐地(周原)。周公季历时期,周人联合关中盟友反攻犬戎,收复豳地。周文王末期,犬戎再次侵周,周人奋力反击,迫使犬戎臣服于周。此后100余年,犬周之间维持了和平稳定的宗藩关系,这也是周康王时期,能集中精力对付鬼方、北戎的原因之一。

但是,按照普遍的规律,长期的和平稳定,总会让那些不受中央之国直接控制的藩属部族,实力有所壮大,犬戎也不例外。

不过,实力有所壮大的犬戎,并没有侵犯周王国的边境,至少目前的文献资料和考古没有发现类似的证据。但可以确定的是,犬戎的壮大对周王国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这种潜在威胁,很可能表现为,犬戎朝觐上贡不再那么积极了。

面对这种局面,周王朝的新一任天子——昭王之子周穆王,经过即位之初十余年的休整,最终于穆王12年(约公元前951年)出兵征讨犬戎。

这场战争从穆王12年的秋季,一直延续到穆王13年的秋季。随同周穆王西征的还有西周王廷中的卿相级人物,比如毛公班、共公利、逄公固、祭公谋父,这些都是姬姓王族中的长辈,同时也是诸侯国的君长。比如祭公谋父,就是周公之子——祭国始封君的儿子,论辈分算是周昭王的叔公(叔祖父)。从这些从征人员中,也可以看出这场西征犬戎之战规模的浩大。

战争的结果也可以考证。《竹书纪年》记载,穆王13年七月,犬戎被周王师打败并再次臣服,前往周王都朝见天子。《后汉书·西羌传》则记载,周王师俘虏了五名犬戎的酋长,还擒获了四只白鹿、四只白狼。

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替代商王国成为中原的宗主上国之后,周王国也像商王国一样,需要不断应对四面八方的威胁或叛乱,陷入打地鼠模式。

就在周王师倾力西征犬戎的同时,东方又出现新的危机。

这一次,在东方搞事情的,既不是沂沭河谷中已经被周人彻底打服的东夷诸国,也不是豫东地区被姬姓封国三面包围的殷商后裔——宋国,而是位于宋国和中原东南面、淮河中下游的「淮夷」诸国。

淮夷的历史与黄河流域各族群的历史一样悠久。

1.5万年前左右,末次冰期的尾声时,古苗人已经从两湖北上,经过南阳盆地铺散到黄淮海大平原上,形成了最早的河北夷、古东夷、古淮夷三个地域族群。那时的古淮夷,尚且过着半渔猎半采集的前农业时代生活。

1万年前左右,古淮夷开始缓慢进入农耕时代。9000年前左右,位于淮河中游的古淮夷开创了早期新石器文化——「小山口文化」。而此时的淮河下游尚且湖沼遍布,极少有新石器遗址发现。

7000年前左右,淮河上游的贾湖—裴李岗文化族群向东迁徙,与中游的古淮夷融合,形成「侯家寨文化」。而在淮河下游,随着泥沙淤积,湖沼范围有所缩小,来自山东泗上地区和沂沭河谷的东夷人群南下,在淮河下游的北部(今苏北)传播了北辛文化(后演变为大汶口文化)。而在淮河下游的南部(今苏中),来自长江以南的古越人文化(比如马家浜文化)北上,与北辛文化融合成为「龙虬文化」。

5000年前左右的前龙山时代(后仰韶时代),淮河中游的侯家寨文化北受大汶口文化影响,南受良渚文化影响,分别形成北部的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南部的凌家滩类型。而在淮河下游,北部形成大汶口文化花厅类型,南部的龙虬文化则趋于消失。

4500年前左右,龙山文化时代到来。强势的龙山文化不仅向中原、西北传播,也向更近的淮河中下游传播。淮河中游与豫东连成一片,形成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造律台类型),淮河下游的北部则与鲁西南连成一片,形成龙山文化尹家城类型,淮河下游的南部则受到古越人文化的辐射,成为良渚文化覆盖的区域。

4000年前左右,来自西域的文明因素——青铜冶炼技术传入中原,催生了夏王国二里头文明的诞生。强势的二里头文明向淮河中游辐射,同化了此地的新石器文化,形成含有二里头因素的斗鸡台文化。而淮河下游,则受到山东岳石文化的影响,成为岳石文化的覆盖区。

3500年前左右,更加强势的早商文明(二里岗文明)渗透到淮中地区,与斗鸡台文化互相融合,形成二里岗文化大城墩类型。3300年前左右,岳石文化下的东夷族群受到商人挤压,演化为珍珠门文化,而淮下地区也形成珍珠门文化的一个类型——万北类型。

到商末周初,淮夷族群最终稳定为淮中的大城墩文化,和淮下地区的珍珠门万北类型文化,可以分别称他们为西淮夷和东淮夷。

文化的不同意味着族群的不同,虽然都称作淮夷,但西淮夷显然与中原的关系更密切,而东淮夷则几乎是东夷的一部分。

在商末周初,可以考证的西淮夷方国,有英、六、桐、舒、州来、钟离、庐等国,可以考证的东淮夷方国则比较少,只有邗、徐、钟吾等。这可能是因为淮下地区地势低洼、沼泽遍布,东淮夷族群文明水平不够,大部分还没有进入城邦社会,还处在部落状态。

按照常理来说,东西淮夷不会走到一起。但凡事总有例外,就像不同文化的周人与姜戎勾搭到一起,不同文化的周人与江汉方国也结盟了一样,原因无他,抱团取暖,共同应对强敌。

对于淮夷来说,共同的强敌就是中央之国,牧野之战前是商王国,周国东征后,是周王国。商朝末期,帝辛一征夷方,就是攻打淮河中下游的东西两部淮夷。商王国的举动,让原本并非同一族群的两部淮夷,走到一起,形成完整的淮夷族群。

和沂沭河谷的东夷一样,淮夷与周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商王国,所以周灭商时,淮夷各部持中立态度,乐见商周相争。周灭商后,两者也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淮夷虽然没有臣服于周,但也没必要兵戎相见。

不过其中一个方国改变了和这个脆弱的和平局面,那就是徐国。

徐国原本不在淮河流域,而是在鲁西南的泗上之地,是嬴姓大家族的一员。商王国时代,嬴姓的费国、徐国成为亲商的属国。商王国末期,商王帝辛重用古葛国的后裔飞廉等人,同为嬴姓的徐国、费国,与商的关系也更加紧密。

武王克商之后,保留了残商政权,交给了商王族成员武庚来统治。管蔡之乱时,残商正是联合奄国、徐国、费国等泗上诸侯,举兵反周。而后周公东征,奄国、费国被灭,徐国则战败逃离泗上,南迁到泗水下游,现在的徐州、宿迁一带。

与其他淮夷土著不同,周国对于徐国来说几乎有着灭国之恨,所以从迁徙到淮下地区开始,徐国就始终与周国为敌。

不过在成王康王时期,徐国作为战败之国逃亡淮下,实力还比较弱小,对周王国构不成威胁,也在历史舞台上没什么存在感。但到了昭王穆王时代,徐国却强大了起来。

徐国强大的原因很好理解。作为亲商方国的徐国,完全掌握了商王国的先进文明,包括冶金技术、政权架构和军队组织模式等等。而淮河下游相对还比较落后,尚且处在城邦部落时代。徐国南迁,可以征服当地的原住民。而且,淮下地区的族群,原本就与泗上各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相似,语言相近,融合起来可以说毫无压力。

这个过程,与周国迁徙到周原后,融合羌戎、逐渐吞并关中地区各个方国的过程类似。最终,经过成康二王60余年的时间,徐国兼并了淮河下游的各个方国部落,形成了一个面积达到3~4万平方公里的新徐国,其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徐州、宿州、宿迁、淮安、连云港等地。

除了直辖的范围扩大以外,徐国来联合了一大堆淮河中游的盟友。史书记载,有三十六个方国尊奉徐国为宗主。此时的徐国,俨然一副超级大国的模样,与灭商前的周王国极为相似。

实力膨胀后,野心也跟着膨胀。与昭王、穆王同时期的徐国君主,像周人一样,受命称王,史书和青铜铭文中称之为「徐偃王」。

虽然「僭越」称王,但徐国在昭王时代还没有与周国公开翻脸,因为此时的周王国还处在鼎盛时期,东征东夷,南征荆蛮,北灭鬼方,臣服北戎,一副大杀四方的派头,徐国当然不会去触这个霉头。

不过周昭王以外死亡,周王国在南方采取收缩姿态,让徐偃王以为,周王国在南方的扩张受挫,于是起兵灭周的就提上了日程。恰好周穆王12年西征犬戎,周王国东部兵力空虚,这给了徐国攻周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在准备了大半年之后,周穆王13年,趁着周王师还在西部战场,徐偃王率领淮夷诸国,突然向周王国的东南边境发起进攻。

淮夷的进攻势头非常迅猛,大军从淮河中游出发,溯涡河、濉河向西北进发,目标直指周王国的东都——成周洛邑。进入淮上地区后,淮夷大军首先围困了陈、厉、焦、杞、宋等国的城邑,剩余的军队一直北上西进,甚至达到了淮河岸边,也就是河济交汇处的管地,现在的郑州一带,这距离成周已经非常近了。

这段历史在《礼记》中也有记载。春秋时,邾娄国国君去世,徐国派大夫容居前往吊唁,容居以天子使臣的派头自居,并说,「昔我先公驹王西讨,济于河,无所不用斯言」(以前我徐国先王西征,一度打到黄河边,所以我们徐国人说话从来都是天子之国的派头)。

淮夷如此迅猛的势头大出周穆王所料。一旦徐国突破洛阳盆地,就可以长驱直入,突入关中,那么周王国很可能要重蹈牧野之战中商王国的覆辙。

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周穆王留下了少量兵力,负责西部战场的扫尾工作,而把大部分主力军队带回周王都——镐京。抵达镐京后,穆王命毛伯接替虢城公担任执政大臣,并掌管繁、蜀、巢三地,率领周军讨伐徐戎(也即是徐国为首的淮夷),并让虞国君主率军作毛伯的左翼,吕国君主率军作毛伯的右翼,这场安排被记载于青铜器班簋铭文中。

不过在毛伯率军反攻淮夷之前,周人的贵族伯雍父就率领东部的周军,指挥禹、贤、□(上宀下左禹右殳)、□(左禾右上丮下口)、录等将领,在东都洛邑东南方輑、堂师、棫林地域淮夷,并成功将其击退。

这段历史,被记载在录□(左东右戈)卣、录簋、□(左东右戈)方鼎、□(左东右戈)簋、□(左禾右上丮下口)卣、□(上宀下左禹右殳)甗、贤尊、□(上宀下左禹右殳)鼎等青铜铭文中。

除了让伯雍父抵御淮夷、毛伯反攻淮夷之外,周穆王还下令汉水诸国从南线夹击淮夷。替穆王传达王命的是他的首席御用司机——造父。

造父驰奔汉水,传令楚国随王师反攻淮夷,因为表现优异,被穆王分封在赵城,成为后世赵国的先祖。除了与赵国有关外,造父与后世的秦国也有关联。造父家族留在陇西高原的族人,成为了秦国王室的祖先。而他们共同的祖先,就是被周公西迁的商王帝辛近臣——飞廉与恶来父子,以及他们的嬴姓家族。

话归正题,毛伯率军东征,虞、吕随军左右,楚国从南线策应,周王国耗时三年,最终击败徐国为首的淮夷大军,平定了徐偃王之乱。

不过,周王国仅仅只是打败并削弱了徐国,并令徐国正式向周王称臣,而徐国最终却保留了下来,延续到春秋时期,最终被吴国吞并。周人之所以留下了徐国,原因很简单,徐国太强大了,能打败让其臣服,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是,就像商国也曾打败而不是灭掉周国,最终却被周国反杀一样,周王国留下徐国,能保证没有后顾之忧吗?徐国是否会再次率领淮夷,找周国的麻烦呢?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头条号 寒山喷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4661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