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的主父偃提出的,并在武帝朝为维护强化中央集权制起了积极作用。其实早在孝惠吕后时期,吕后就开始拿齐国试点颁布她的"推恩令"了。汉文帝时又进一步加强了在齐国的试验。
一,汉朝的齐国
在楚汉,齐国是韩信打下来的。韩信要求做假齐王以镇抚齐地,汉王以为韩信别有用心,想当齐王。骂了一阵,鉴于控制不住韩信的作为,只得派张良到齐地去立韩信为齐王。这是异姓王的开始。
韩信等人合围项羽于垓下并歼灭楚国之后,汉王夺了齐王印信,借口楚国是韩信老家,让他衣锦还乡了。
田肯看到机会来了,他游说汉王,认为齐国与秦国一样重要,非亲生儿子去当王不可。汉王早就有此意,只是说不出口才迟迟下不了决心。因为他的几个儿子弱小,说实在的拿不出手,但亲生的笨蛋也是自己的乖,占着齐国的位子还是比能干的外人强。他让自己的庶出大儿子刘肥当上了齐王。这是同姓王"王齐"的由来。
后来,汉朝诛吕氏,齐国率先"谋逆"。汉大臣不立刘肥后人为皇位继承人是有原因的。并不是表面上向的母家恶。
二,齐王家凶狠地杀灭吕氏的时候,功臣派充为了什么角色?
在诛杀吕氏时,刘襄们表现出了强硬的手段,朝廷大臣亲眼看到之后,心中不能不有所忌惮,万一今后有个什么,还不是一样被整治么,这不消说陈平周勃陆贾等老奸巨滑的人物早就看出来了。他们早在吕太后刚称制时就洞悉了这一切,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在利用这房人去干他们想干的事。
刘章杀了吕产,这是首功,这开杀成功,以后的事就迎刃而解了。在汉大臣看来,刘章的个人能力和决心让人担心,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卖力,值得怀疑?如果今后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刘章兄弟也一样对待他们,那就惨了。因此,锋芒毕露的刘章兄弟招人忌讳了。但功臣派认为这是刘家的家事,他们是站看,也不开口的。
刘章在朝堂因为《耕田歌》,触动了吕太后的心思,吕太后对他刮目相看。知道他是个能干的人,并拉拢他,准备让他为自己出力,才放过杀了逃离酒席的吕家人的刘章,吕太后也不是不想追究,而是不想树立更多的政敌,相反还把吕禄的女儿嫁给他。但刘章的刀锋还是指向吕氏,这让后来看到的人心寒。
这一切缘于"齐分为四"造成的。
三,吕太后分齐为四的详情
刘肥是吕后养大的,刘肥的母亲曹氏,是外家的女人,只生不养。生下儿子,皮球一样扔了就走,是吕后带大的。
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高祖六年,立肥为齐王,食七十城,诸民能齐言皆予齐王。
吕太后过门刘家后,照顾了刘肥的生活。刘邦给刘肥的齐国太大了。一个庶出的儿子占了这么多的地方,吕后是有想法的。也许有人说,吕后想害死刘肥。其实按照汉仪而言,刘肥与刘盈的君臣关系已定,再是兄弟关系,吕太后在场,也得有分寸。做藩臣就该有藩臣的样子。但刘肥失礼了,违礼的代价是献了城阳郡给堂妹鲁元公主。这事才算平息。
齐王,孝惠帝兄也。孝惠帝二年,齐王入朝,惠帝与齐王燕饮,亢礼如家人。吕太后怒,且诛齐王。齐王惧不得脱,乃用其内史勋计,献城阳郡,以为鲁元公主汤沐邑。吕太后喜,乃得辞就国。
之后刘肥再不走动了。明显是对此有怨心。这是上一辈的恩怨。但别人看来,刘襄兄弟为了夺权,一点恩情不讲,有忘恩负义之嫌。招人不齿。
吕太后对刘章,刘兴居也是封侯,并没虐待两个孙辈。
其弟章入宿卫于汉,吕太后封为朱虚侯,以吕禄女妻之。后四年,封章弟兴居为东牟侯,皆宿卫长安中。
吕太后封呂台为济南王,济南是齐国的一个大郡。又封刘泽为琅琊王,琅琊也是齐国的一个大郡。这样一来,吕太后封刘章兄弟一个是朱虚侯,一个是东牟侯。吕太后把齐国划成四个诸侯国,这就是她的"推恩令"。齐王兄弟当然不甘心。
四,预谋当皇帝,率先起兵。
吕太后搞刘吕配,堪称亲上做亲的一绝。她这是在搞均衡。消减日益突出的矛盾。
朱虚侯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
刘章的老婆是吕禄的女儿。她知道后家的计划,就把这些在她看来是家常事的闲话告诉了丈夫。刘章写信告诉大哥刘章明白无误地告诉了他们要里应外合的起兵,借口杀了诸吕而自己当皇帝的目标。这样一来 ,齐国与刘章合谋,发兵几路,开始"叛乱",为什么会是"叛乱"呢?是因为无视中央,擅自发兵起事。名为清诸吕,实则居心不良。
五,召平为什么自杀
召平是二千石高官,是汉朝中央派到藩国的"特派员",专管军队,对中央负责。掌管着调动军队的虎符。
齐王既闻此计,乃与舅父驷钧、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阴谋发兵。齐相召平闻之,乃发卒卫王宫。魏勃绐召平曰:“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而相君围王,固善。勃请为君将兵卫卫王。”召平信之,乃使魏勃将兵围王宫。勃既将兵,使围相府。召平曰:“嗟乎!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乃是也。”遂自杀。
齐王要调兵去诛吕氏,召平劝说失败,就准备派兵把齐王住的王宫围起来,武装拦截。中尉魏勃骗了召平,用虎符调了军队把召平围起来。召平被骗觉得失职,后悔不及。汉朝派遣到齐国任相国的召平被逼迫自杀,魏勃诈夺召平的兵权,劫持了军队。因此发兵一路西进,另一路攻打吕台为王的济南国。并把当初送给鲁元公主的城阳郡夺了回去。这些行为,在中央看来,性质特别恶劣,后果非常严重。
攻打济南国,强夺城阳郡。这一切均是违背已成的国家诏令(不管是否合理),解决俩国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应该由中央出面,而不是两个藩属想打就打来解决争端的。必须经过朝廷定夺处理,但齐王刘襄发兵两路,一路西进,一路攻打济南国,动乱首先在齐地展开,这叫叛乱。
五,劫持琅琊王刘泽,诈夺刘泽封国军队,这又该叫什么呢
刘泽是宗室老人,刘襄想借重他的威信来号召其他诸侯跟随。刘泽也不知出于什么目地,跟着视午到了齐国临缁,被软禁。刘襄的目的是调开刘泽,他成功了,兼并了琅琊国并夺了军队。
使祝午东诈琅邪王曰:“吕氏作乱,齐王发兵欲西诛之。齐王自以儿子,年少,不习兵革之事,愿举国委大王。大王自高帝将也,习战事。齐王不敢离兵,使臣请大王幸之临菑见齐王计事,并将齐兵以西平关中之乱。”琅邪王信之,以为然,西驰见齐王。齐王与魏勃等因留琅邪王,而使祝午尽发琅邪国而并将其兵。
大将军刘泽有功劳,该不该封王暂时不说。他的运气好在吕太后欲王诸吕而先做垫衬,封为琅琊王,地盘也是从齐国划出来的琅琊郡。刘泽被刘襄骗到齐国,被扣留期间,齐王派人夺了琅琊国土地及军队。刘泽只得骗了刘襄,才到荥阳灌婴军营,灌婴派人护送他去长安。
琅邪王刘泽既见欺,不得反国,乃说齐王曰:“齐悼惠王高皇帝长子,推本言之,而大王高皇帝適长孙也,当立。今诸大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臣无为也,不如使我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
刘泽才自由了,才与陈平周勃等筹划大局。齐国扣留之事让刘泽对齐国非常不满。
诸吕之乱平定后,汉宗室大臣合谋迎立新的继承人,他们综合考虑之后,只允许代王刘恒,不允许淮南王刘长,不允许齐王刘襄。
刘襄兄弟已经有介绍,刘长由吕太后养大,一旦上台,想起吕太后之养育之恩,这对功臣派无疑是场灾难!
六,筛选皇帝看德行,这点很重要
从辈分上而言,诛吕氏后,汉高祖的儿子里,只有四子代王刘恒和七子淮南王刘长。长孙房的刘襄。因此,辈份上刘襄差了一级,被排除;刘长从小跟着吕后长大,加上他本人年壮力强,凶悍难治,不如四兄儒雅内敛,也被排除。
由于刚经验过来的外戚强势专权给大家的痛苦经历,又让大家把考量标准集中在外戚身上。
齐王的母家——驷均,强势,不法,又恶。连累了外甥们,对不起;
淮南王母家两方面外戚,赵家和刘长自己妻子家,不仅恶势而且人数众多,还是对不起。
代王母家,人数少,又贤良,更重要的是薄夫人健在,谨良,是刘邦妻妾里最得好评的娘娘。
代王在代地基本上不与吕太后往来,而刘肥刘长受过吕后的养育之恩——令吕后想不到的刘肥的儿子们下手最狠,而刘长,没吕氏可杀,竟然杀了辟阳侯。因此,陈平他们选定了刘恒。
七,齐地不是圣人口中的礼教之邦,反倒是个严重的是非之地
齐王真要上台当了皇帝,齐藩国及外戚必先安排重用,汉大臣当然会受到排挤。这是功臣派绝对不会干的事。无论干什么事情,利益是永久考量的第一位。
无论是谁上台当皇帝,平衡各派利益是首先要解决的要务。否则上了台也要把你拉下来,比如刚好百年之后的刘贺,才干二十几天就被赶下台,灰溜溜地回昌邑去了。就在于根基太浅,与朝臣势力强大形成鲜明对比。功臣派在吕太后时,并未受到打击,反而势力加强,保住刘氏就保住了他们的一切。这时,中央还是有能力控制地方的。
吕太后时,齐国由于殷富,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赚了许多物资,由于刘邦的分封,凡是有齐地口音的人都归了刘肥。刘邦就没考虑到齐地富庶后,给中央政府的危害。
八,吕太后看到诸侯强大对中央不利,开始进行"削藩",但她寿限不允许她干下去。
吕太后时还没有推行"削藩"这种说法,但她的政治手腕是化大为小的方式实质上就是"削藩"的雏形。她看到齐国不加控制,必成动乱之源。她才把齐地由一家化成四家。即,把大齐国分化成小四国:齐国,城阳国,济南国,琅琊国。实行分化治理。只可惜吕太后命不长。仅仅分化几年又被齐国刘襄"恢复"回去了。到汉文帝时,汉文帝也是在齐国范围內割肉,来封诛吕氏有功的刘章为城阳王,刘兴居为济北王,刘泽当了燕王,刘襄兄弟白忙一场,刘章气死,刘兴居造反而死,刘襄忧悴而死。结果显现出来,外戚派与宗族派损失巨大,赢家只有功臣派。真是千算万算,不如陈平一算!
另一方面,齐国的出兵而西,已经暴露出了汉朝藩国的危害逆节萌起,到了不得不惩治的地步了。
实际上,后来的七国叛乱,除了吴楚赵之外,齐地就有四国参加。可见战争的策源地一直在齐地。当初田肯说刘邦封最亲的子侄为齐王时,是在给汉朝后来的当政者挖坑。再一次说明中央集权制不能与分封制并存。否则,动乱不止,祸国殃民。
本文参阅:
《吕太后本纪》
《孝文帝本纪》
《齐王世家》
《外戚世家》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望告之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44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