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唐朝是一个让让中国人魂牵梦萦的朝代,大唐盛世一直都是中国人心中的骄傲。一直以来唐朝都可以称之为中国的黄金朝代。唐朝无论是在商业上,宗教上还是文化上所达到的成就,都是以后的朝代难以望其项背的。在李世民去世之后,唐朝陷入了一段时间的低谷期,但是在唐玄宗李隆基上台之后,唐朝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唐玄宗李隆基所造就的开元盛世也是一番盛唐气象。
任何一个能看到这一目繁华景象的人都不可能想到,这是大唐这个王朝最后的顶峰,仅仅再过了十几年唐帝国就会在安史之乱这一场灾难中走向衰落。即便是后世的我们也非常难以理解,为什么前面一手造就开元盛世的李隆基到了后面,却把大唐帝国葬送在了自己的手上。
大唐盛世
开元年间还是盛世年华,天宝年间就变得满目疮痍,开元和天宝之间犹如一条巨大的鸿沟让人难以置信。有人说是杨贵妃的魅惑让唐玄宗这个英明神武的皇帝变的声色犬马不问政事,每每提到这一段历史,往往就说是红颜祸水,可是单凭杨玉环这样一个弱女子,就把大唐王朝颠覆了吗?
把所有的事情推到女人身上是最简单的事情,也是最没有用处的事情,安史之乱一直被认为是唐朝从巅峰走向衰落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是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走向日暮穷途的分水岭,这样一个事件不可能是由一个女人导致的。
虽然唐王朝这批瘦死的骆驼还是比马大,安史之乱最终被剿灭了,虽然安史之乱是平息下去了,但是它带来的余波还是让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离覆灭更近了一步。接下来我们就从安史之乱说起,探讨一下好好的一个唐帝国,怎么说不行就不行了。
安禄山为什么能上台
唐王朝本来就是一个混血王朝,唐朝胡人将领非常的多,这些胡人被称为番将。但是在唐太宗时期,这些番将大多都是贵族,他们也不是专职,只是在被监督的情况下,临时担任将军的职务,战争一结束,士兵留在战略要地驻扎,而番将就会回到京城,这样一来,这些胡人将领几乎不可能获得军权,只能受制于中央朝廷。那为什么到了唐玄宗时期,像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些湖人将领却能独揽军权呢?
唐玄宗画像
“昔唐玄宗前用姚崇、宋璟则治,后用李林甫、杨国忠,天下骚动,几致亡国。虽赖子仪诸将,效忠竭力,克复旧物,然自是籓镇纵横,纪纲亦不复振矣。”《元史》
这和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宰相李林甫脱不了关系,李林甫在他担任丞相的第12个年,向唐玄宗提出建议,让没有势力的胡人担任边疆各大军区常任总司令。李林甫给出的理由是:文官都贪生怕死,而贵族容易结党营私,都不能放心,但是胡人却英勇善战,而且寒门的胡人更是孤立无援,非常的安全可靠。
当然还有一句话他没有说出来,那就是这些人永远不可能回到中央朝廷跟他争夺丞相的位置。为什么李林甫会有这样的顾虑呢?那是因为唐朝有出将入相的传统。一些文武双全的将领在获得军功之后,是可以被提拔入京,当上丞相的,在唐朝这样的例子有非常多。李林甫就担心来一个文武双全的汉族将领,一旦获得军功容易对他的地位造成威胁,所以打算让对他没有威胁的胡人上台。
电视剧饰演—李林甫
唐玄宗同意了李灵甫的这个提议,这时候的唐玄宗已经63岁了,他当了30多年的皇帝,对于政治,他好像已经没有当初的激情了。当皇帝的不想管事,当丞相的有自己有自己的心思,所以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安禄山这样的胡人将领开始登上了大唐的政治舞台。
安史之乱为什么会爆发
后期的安禄山,当时已经身兼三个镇的节度使,手底下至少有十几万久经沙场的雄兵,而且这个时候的安禄山已经没有任何升迁的希望,出将入相的路已经被李林甫切断了。李林甫死后,宰相变成了杨国忠,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杨国忠之所以能当上宰相,是因为唐玄宗太喜欢他这个妹妹了。可真正真实的杨国忠是非常能干的,他当上宰相绝不仅仅因为他是杨贵妃的哥哥。
杨贵妃画像
“时杨贵妃有宠,禄山请为妃养儿,帝许之。其拜,必先妃后帝,帝怪之,答曰:‘蕃人先母后父。’帝大悦。命与杨铦及三夫人约为兄弟。繇是禄山有乱天下意,令麾下刘骆谷居京师,伺朝廷隙,”《新唐书》
杨国忠一个人担了40多个职务,办事效率非常的高,更重要的是他把当时帝国的国库维护的井井有条,让国库没有了短缺的烦恼。后来唐玄宗曾经想过让安禄山回到京城当宰相,这不符合杨国忠的利益,所以被杨国忠阻拦了,于是杨国忠和安禄山的矛盾就此产生。
国舅—杨国忠
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旧唐书》
杨国忠曾经对唐玄宗说过,安禄山要造反,不信你就让他进京,他要是敢来,说明他心里没有鬼,他要是不敢来,那就是做贼心虚。杨国忠觉得安禄山肯定不敢来,可是安禄山在犹Ω了很久之后,居然真的来了,还向唐玄宗哭诉杨国忠诬陷,搞得杨国忠非常的没面子。所以杨国忠在安禄山回去之后就把他在长安的家给抄了,你看,自此两人的矛盾已白热化。
安禄山画像
安禄山现在这个情况,打仗已经没得打了,升迁也没有希望了,朝廷中还有杨国忠想要对付他。自己手上的兵比朝廷的还要多,造反的风险很小,而收益却很大,你是安禄山,你会怎么选。所以安禄山在唐玄宗四十四年,就打出了奉旨讨伐杨国忠的旗号,发动了叛乱,明义上说是清君侧,实际上就是造反了。
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的后续影响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但是留下来的余波却没那么容易消散。安史之乱至少给唐朝留下了三大隐患。首先是唐玄宗父子之间的政权争夺。唐玄宗在安禄山叛乱攻破长安之后仓皇逃窜,在逃跑的路程中,他任命皇子和唐朝的宗室可以设立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来应对这场战争。
在唐皇帝和太子分道扬镳之后,对于唐玄宗已经失望的大臣,拥立太子成为了新的皇帝,而这个时候唐玄宗还没有死。还在打仗的时候这些事情都可以忍受,但是战争一旦结束,政权的统一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所以唐玄宗和唐肃宗之间就爆发了强烈的父子矛盾。最后这个危机在唐肃宗获胜的情况下宣告结束。
安史之乱
"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新唐书》
第二波危机就是在战争时新出现的军事割据力量。尽管安史之乱的爆发让唐肃宗看到了节度使的危害,可是由于当时中央已经没有足够的兵力来镇压叛乱,所以唐肃宗不得已还是让许多将领拥有兵权,这就造就了新一代的割据军阀。最后在唐肃宗的大力改革下,到唐肃宗末年,这一波由安史之乱引发的割据危机也暂时缓解。
第三波危机则来源于当时西部的蛮族。当时西部的少数民族部落趁唐军都去中原平叛的时机,逐渐开始侵蚀唐帝国的西部领土,并在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对关中地区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这一波危机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一直到肃宗末年才缓解,还是由于蛮族自身实力的衰退才算是缓解了这一个矛盾。
唐肃宗
自燕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蕃降胡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安禄山之乱,一切驱之为寇,遂扰中原。至德之后,入据河朔,其部落之名无存者。《旧唐书》
上面所说的,无论是政权争夺,新兴的地方军阀,还有蛮族对唐帝国的威胁,就是由安史之乱所引发的三个大危机。唐帝国虽然成功地化解了这些危机,但是,由于爆发了安史之乱,所以对唐帝国本身权威性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打击。还是像那句老话说的:苏拉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换成中国的版本就是安禄山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
评价
人心变了,比什么都可怕,所以后期唐朝末年的军阀割据也可以追溯到这一次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沉重打击。安史之乱对于最大的打击在于让唐帝国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从唐太宗开始,唐帝国在四周国家的眼中永远都是那个不可一世威风凛凛的模样。
可是安史之乱的爆发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唐帝国这一匹威猛的巨兽也开始虚弱,也开始慢慢变老,这就给许多野心的滋生提供了土壤。那我们可以从这样一场叛乱中学到什么呢?首先对于历史上所说的观点,我们不能偏听偏信。
马嵬坡兵变
我从来都不相信汉朝的伟大是因为昭君出塞,我也从来都不相信商朝的灭亡是因为苏妲己的魅惑。我们也不应该相信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因为杨贵妃,在中国古代这个男权社会里,女性是不可能拥有那么大的力量的,再怎么英明神武,武则天也永远只有一个。朝代的更迭责任都应该由男性来负责。
但是大多的罪责往往被后世的人推脱到女性的身上,红颜祸水这种事我们听听就好,作为现代的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用自己的力量掌握好自己的人生,如果你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女人,那你永远不可能成长。
其次作为管理者,我们永远要想到每个人和组织之间都有属于自己的利益。唐玄宗的利益是把整个唐朝带到一个更好的的地方,而李林甫的利益则是维护好自己的权利,这两个人的利益虽然大方向是相同的,但是总会是有缝隙的。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我们可以给属下放权,但是你一定要清楚,他和你的利益是不一样的。
参考文献:《元史》《新唐书》《旧唐书》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09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