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皇帝元妃嫘祖及河南西平养蚕

皇帝元妃嫘祖及河南西平养蚕

《史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神话传说中把她说成养蚕治丝方法的创造者。嫘祖故里,较为著名的有四说:河南西平。

嫘祖生了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子蟜极,之孙为五帝之一的帝喾; 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嫘祖和黄帝的另一位妃子"嫫母"一起,帮助黄帝治理天下,嫘祖在和黄帝巡视天下时,病逝于途中,黄帝谥嫘祖为"祖神"。

嫘祖生于农历三月六日,成年后嫁给轩辕。有一天,她去树林中捡拾柴草,被一张大蜘蛛网蒙住脸。她不知何物,跑到水边一照,像蒙了一层纱,觉得很好看。她想,如果把纱厚制一些罩在身上,比穿戴树皮树叶不是又轻松方便吗? 于是,她便开始研究蜘蛛网,后来她又发现了山上的蚕会吐丝,比蜘蛛的丝结实,便把野蚕家养,养了蚕结出茧子又抽不出丝来,出现了重重困难。有一次,嫘祖煮水烧饭时,无意之中有几颗茧子掉进了沸汤里,她慌忙捞出,茧子扯起了丝线。嫘祖得到了启发,从而发明了缫丝。

黄帝奖赏了嫘祖,赐给桑林,让她教人们养蚕抽丝,织布做衣让人穿,从此翻开了中华民族文明的新史页。

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嫘祖发明植桑养蚕,缫丝制衣,使人类脱去了身上的树叶、兽皮,结束了赤身裸体的荒蛮时代。被后人誉为蚕神的嫘祖,是西平养蚕业的始创者,后来历尽沧桑,西平养蚕业一直在延续。


西平桑蚕的饲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平县境内高大的桑树随处可见,桑林资原丰富。

60年代,西平县政府大力提倡栽种桑树,发展柞林,曾在出山镇建立柞蚕生产基地,在出山、专探、权寨、老王坡建立桑蚕基地,城关、盆尧建立蓖麻生产基地。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谚语是“勤喂蚕,45天就见钱。”

《信阳专区一九六五年蚕茧生产方案》规划“西平、汝南等县为蓖麻蚕普通种制种站,西平制种站供应遂平、驻马店镇普通种。”1980年,西平县政府专门设立蚕桑办公室,大力发展槲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小规模养蚕逐步削减,传统的养蚕方法也被规模养殖、科技养殖所取代。近年来,由于市场等原因,西平大规模植桑养蚕已不多见,但小规模养蚕户仍然不少。

伴随蚕桑生产活动,解放初期西平境内还保留着缫丝、织布等方面较为原始的生产方式。

蚕桑习俗

1、蚕桑节 建国前,西平县城乡在二十四节气的小满节,要举办蚕桑节谢蚕神。此时大麦已熟,油菜已收,小麦刚黄稍,头茬蚕茧才出橱。养蚕户、茧商兑钱唱三天大戏,还愿酬神,俗称谢蚕神。届时,男女老幼,肩挑手提新茧去赶会,祭蚕神看大戏,卖蚕茧,购麦货。庙里香烟缭绕,人来人往,烧香还愿。外边戏台上锣鼓喧天,洋溢着蚕茧丰收的喜悦。由于蚕桑节在当地是一个盛大的集会,除蚕茧丝织交易外。传统的手工工艺品、农副产品的交易在会上都能见到。平时很少外出的人们带上孩子、老人借此机会走亲访友,购买麦货。解放后,蚕桑节演化为物质交流大会,传统的祭祀活动被视为封建迷信而废止。

2、追节(六月六追闺女) “追节”是西平民间传统的节日,格称“六(lǘ)月六(lǘ),追闺女”。刚出嫁的闺女逢第一个六月六要被叫回娘家,好好招待一番,再派人送回婆家。走时还要带上新编的黄稍草帽、新麦面炸的油馍、新织的丝调饰品和扇子四样或六样礼品,礼品要成双。油条要用新竹篮装盛。其它礼品要用红布单子包裹,有兄弟的必然是弟或兄送姐或妺回婆家。

相传,这一习俗与嫘祖远嫁有熊国的故事密切相关。嫘祖是西陵国(今西平)的女儿,在蜘蛛山受蜘蛛结网的启示,发明人工植桑养蚕、抽丝制衣,让西陵国的男女老幼穿上了美丽的丝绸衣。有熊国(今新郑)首领轩辕黄帝听说后,迎娶了嫘祖。传说,黄帝与嫘祖是六月六在始祖山顶鸳鸯台上八拜成婚的。嫘祖出嫁后。家乡人常常睹物思人,于是就在嫘祖出嫁后第一个六月六派人到有熊国叫回嫘祖,和家乡人团聚。嫘祖回有熊国时,家乡人赠送了许多本地特产,并派嫘祖的兄弟护送她回有熊国。

3、饮食习俗 西平有炸蚕蛹、吃桑椹、饮桑叶茶的习俗。缫丝后取出的蚕蛹,本地人多用油炸后再吃。味道十分可口,有时还和其它食品相配做成食疗药膳。过去,人们常把它当补品吃是有道理的,蚕蛹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可治疗消化不良和营养贫乏等。桑椹是桑树的果实,有黑白两种,成熟时计液较多,有球形和和椭圆形两种,味道酸甜清香,人们常把它当水果来吃。桑叶有疏风、清热、清胆明目的作用,人们常以桑叶泡茶饮用。

4、医药习俗 清康熙九年的《西平县志》记载的本地产药类就有“桑寄生”。为桑树上所寄生的一种药材,是安胎的要药。民国《西平县志•物产篇》记载的药类中有“桑皮、桑寄生”。《西平县医药志》记载有“桑白皮(土名桑树根白皮)、蚕砂、僵蚕、桑螵蛸(土名小雀鼻鼻)”等。“桑白皮,采用白桑树根之干燥内皮所制成,也就是桑树之二层皮,性寒、味甘,可祛肺火,降水气。”蚕砂即蚕粪,除入药外。多被装成枕头芯,据说有清凉醒脑的作用。桑螵蛸可治疗小儿遗尿。《西平县农业野生资源名录》记载:“桑树根皮、枝叶,果入药,味甘、寒。清肺热、去风湿,补肝肾。主治肝肾阴亏、肺热咳喘、水肿脚气、小便不利,风寒湿痹、四肢拘孪等。”

5、祭祀习俗 嫘祖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制衣,被后人奉为蚕神祭祀。传说,嫘祖农历三月初六出生在西草河畔(今西平吕店乡董桥村)。每年这个时候,董桥附近的村民都要举办盛大的嫘祖庙会,为嫘祖过生日,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品中要有寿面、寿桃、寿烛、寿酒等,祭祀要行叩拜礼,以祈求嫘祖赐福施恩,保佑蚕事顺利。

祭祀活动结束后,大戏开场,要唱三天。庙会期间,蚕农大都要进庙上香许愿,祈求蚕神护佑。当日中午,农家要做蒜面条(长寿面)供于蚕室嫘祖像前,殷实点的人家还要备上丰盛的酒菜。烧香磕头祷告的祭祀事宜一般都有家庭主妇承担。再者,可能源于蚕蛾多籽(子)的原因,旧时,已婚女人也常在嫘祖庙进香求子,所以,嫘祖庙也有被称为娘娘庙的。

1950年之后,养蚕农户家庭祭祀先蚕依然存在,但公众大型祭祀嫘祖话动却逐渐停止,直到2008年一年一度的嫘祖祭典才得以恢复。

西平广为流传的谚语、歌谣、戏曲等也反映了当地植桑养蚕、纺纱织布的习俗。如谚语:“四月里,麦儿黄,割麦养蚕两头忙。”、“麦熟一响,蚕老一时”、“小满三日见新茧”、“家有百棵桑,全家有衣裳”、“男采桑,女养蚕,四十五天就见钱”等。民谣:小麦青,大麦黄,四处桑叶快采光。早也忙,晚也忙,望着蚕儿快快长。头眠二眠三、四眠,吐丝结茧做衣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0704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