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话】
“我爱北京天安门。”
北京、天安门,是多少人心中想往的地方。记得1985年电大毕业前,写毕业论文要搞社会调查,同学们一致提出要到北京——因为我们学的是中文,而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于是有了第一次北京之行,看了故宫、长城、天坛、古观象台、颐和园,以及《红楼梦》里的“大观园”。
现在,因女儿在北京工作,自己退休后来“北漂”,有了深入了解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于是,想从今天起,开辟一个“双休逛京城”的专栏,为大家介绍北京的历史文化名胜,欢迎关注。
孙中山先生塑像
12月21日,北京的天气特好,天空湛蓝,空气清新,而且没有风。
吃过早餐出门,女儿直呼“好暖”——其实气温还是零下5度,只是没有风,便没有了刺骨的感觉。
从日坛路坐1路公交车,经北京站口东、东单路口西、天安门东,大概一刻钟就到了天安门西。
进天安门广场要安检,没有办法,只有跟着长队往前走。快到入口处,分成了3队。几个外国人不知道什么原因,站上花坛矮墙往后走。入口处要先刷身份证,也可以报身份证号码,然后是安全检查。
过了安检,首先进入眼帘的便是“中山公园”。但人们都是往天安门、故宫方向去,“中山公园”门口显得很冷清,只有一名武警战士站在边上。
中山公园的门票是5元,比较亲民,而且持有北京市老年卡的免票。
门内依然很冷清,没有几个人。女儿直说:这里好安静啊,真是休闲的好地方。
据介绍,中山公园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为万寿兴国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成为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1914年,在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创意、主持下,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是当时北京城内第一座公共园林,也是北京最早成为公园的皇家园林之一。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公园。
1988年中山公园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卫和平坊
公园南门内,有一座大型的碑坊很显目,上书“保卫和平”四个大字。资料显示,这是一座宽17米、高10.9米、四柱三楼蓝琉璃瓦顶的青石牌坊,“保卫和平”四个镏金大字系郭沫若所题。但它背后的故事更多。
史料记载,这座碑坊最初建在东单北大街西总布胡同西口外的大街上,原名叫“克林德碑”坊,是为纪念被打死的德国公使克林德而建的。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屈辱历史。
事情的起因是,1900年,京、津义和团运动高涨后,美、英、德、法、俄、意、日、奥八国以保护使馆为名,派军队进抵北京,在使馆区积极备战,多次向义和团挑衅。6月19日,清政府准备与列强开战,照会各国公使须于24小时内由清军护送前往天津。6月20日上午,克林德带一名翻译乘轿气势汹汹地直奔总理衙门,准备向清廷提出抗议。途经东单牌楼时,清军神机营霆字枪队章京恩海正率队在此巡逻。恩海看到洋人乘轿而来,即站在北面高处,取枪对准轿子。克林德发现后,即在轿中首先开枪,未中。恩海开枪还击,克林德当场毙命,翻译受伤,这就是“克林德事件”。没过多久,八国联军就从天津杀到了北京城。不到三个月,恩海被捕,并在克林德身亡处被斩首。
1903年1月18日,清朝官员及八国联军在东单路口为克林德碑举行落成典礼,清政府命醇亲王载沣前往致祭。(网上资料照片)
克林德之死成为列强向清政府进行威胁、讹诈的借口,他们把此事列入《议和大纲》的补充条款,要挟清政府在克林德被害处树立与其品位相当的铭志碑坊。清廷按照德国要求,在东单北大街上建了与街同宽的石碑坊。当时碑坊上面还用拉丁、德、汉3种文字,刻书着以光绪皇帝名义颁布的“惋惜凶事之旨”。在铭文中,光绪要求看到此碑的人都要“睹物思人”,然而当时每个走过石牌坊的中国人都抬不起头来,心中只有愤怒和耻辱。
一战胜利以后,北京市民拆毁了耻辱的象征——克林德碑(网上资料照片)
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德国成了战败国,中国成了战胜国中的一员。消息传来,北京上下一片欢腾,中国人可算扬眉吐气了一回。第二年,被视为国耻的克林德碑被拆除,移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内。当时,协约国战后的宣传口号是“公理战胜,强权失败”,石碑坊遂被改名为“公理战胜坊”。
1953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举行,为了表达与会国家广大人民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愿望,大会决定将“公理战胜坊”改称为“保卫和平坊”。
公理与强权,战争与和平,千百年来一直在反复较量着。但历史也反复证明,公理终将战胜强权,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保卫和平是全世界的共同愿望。
社稷坛
社稷坛是中山公园的主体建筑,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平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坛台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称“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
“社”是土地,“稷”是五谷。“社稷”被看作为国家的象征。皇帝认为自己受命于天,为了祈祷丰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来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祈祷举行仪式。因此,社稷坛承载着更多的家国情怀。
著名作家秦牧曾写过一篇优美的散文《社稷坛抒情》,文中他深情地说:
我们汉民族的摇篮在黄河的中上游,那里绵亘的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因此,黄色被用来配“土”,用来配“中心”,成为我们民族传统中高贵的颜色。中心是不同于四方的,能够生长五谷的土地是不同于其他东西的,黄色是不同于其他颜色的。在社稷土坛的中心,黄土被特别砌成了一个圆形,审视这个黄色的圆圈吧!它使我们想起奔腾澎湃的黄河,想起在地层下不断被发掘的古代村落,也想起那古木参天的黄帝的陵墓。
瞧着这个社稷坛,你会想起了中国的泥土,那黄河流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红壤,肥沃的黑土,洁白的白垩土……你会想起文学里许许多多关于泥土的故事:有人包起一包祖国的泥土藏在身旁到国外去;有人临死遗嘱必须用祖国的泥土撒到自己胸口;有人远从异国归来,俯身亲吻了自己国门的土地。
瞧着这个紧紧拼合起来的五色土坛,一个人也会想起了国土的统一,在我们的土地上,为了统一而发生的战争该有多少次呀!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高度统一过,等我们解放了台湾和一些沿海岛屿以后,这种统一的规模就更加空前了。
……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两千多年前,儒家亚圣孟子的这一民本思想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其基本意思就是:普天之下人民最为重要,江山社稷其次,而以君王为核心的统治集团的利益在最后。基于此,一切统治者都必须以老百姓的利益为重,只有老百姓满意了,江山社稷才会稳定,君王统治集团的利益才能巩固。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谋幸福是第一位的。
其实,“社稷”就是一个中间体,一头连着人民,一头连着统治者。统治者顾及人民,国家社稷稳了,统治也就稳了;人民心中有国家社稷,这个国家就有希望了。
中山堂
社稷坛之北的中山堂,原名社稷坛“拜殿”,始建于明永乐十九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或遇风雨休息的地方。据史载,明代以前历代社稷坛均不设拜殿,明太祖朱元璋觉得这样有失帝王威仪,便下旨兴建拜殿。
“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白石台基,无天花板。明露着梁架和斗拱,绘和玺彩画。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曾在此殿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提议并主持改名为中山堂,中央公园亦更名为中山公园。新中国成立后在这里先后召开过四届、十二次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每年3月12日和11月12日首都各界人士都要在此隆重举行孙中山诞辰和忌辰活动。
2000年起,北京市政协委员多有提案,建议将中山堂建设成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山堂成为中央每年举办孙中山诞辰和逝世纪念仪式的重要场所和市政协委员会议场所。
2002年11月12日,北京市政协在中山堂重新制作了《孙中山与北京》展览,长期对社会开放。展览分为序幕及“世纪伟人”、“三莅北京”、“永恒的纪念”三部分,共展出图片200余幅,手书、语录、图表等30余幅,孙中山先生的文稿、衣物、书籍、印章、生活用品等复制品30余件。展览首次向外界披露了孙中山先生去逝的详细病因,展出了反映治疗情况的病历和尸检报告的复制品,并增设了大屏幕电视、触摸屏及灯光设备。2002年中山堂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社稷坛到中山公园,历史的变迁,名称的改变,是民本思想的反映,是“天下为公”的呼唤。
中山公园内的“青云片”奇石原为圆明园文物,圆明园被毁后,该石被弃于荒野,1925年才被人们从废墟中挖出,移置于今天中山公园内。“青雲片”三字据说是乾隆御笔。
中山公园内的古树名木很多,大多为明朝初年栽下的,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这棵古柏树的中心自然生长出一颗槐树,两棵树相拥在一起,故称“槐柏合抱”,为北京古树名木之一。
这一对石狮已有千年历史,为宋代遗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96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