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喇叭:刘鸿雁工作室公益一对一微信咨询进行中,需要的家长朋友请留意文末的预约二维码。
“臭妈妈,我不喜欢你了!”“我要打死你!”当孩子突然有一天开始说这些狠话,甚至国骂连篇,以致有比国骂更不堪入耳的词句出现时,你可知道,他为何如此?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某日,几个小男孩在一起斗狠。小男孩甲说:“我要打死你!”小男孩乙:“我要拿刀把你剁碎。”小男孩丙:“我要把你从窗户扔出去,把你摔成肉饼。”“我要把你切成两半。”“我要把你头砍下来当球踢。”
……
各种狠话源源不绝从孩子们嘴里飘出来,让人心惊肉跳。
什么是诅咒敏感期?
小伙伴之间如此斗狠是常有的事。孩子们凑到一起,但凡有人无意间提到一句,立刻就会引发其他孩子的连锁反应。
当然,把矛头指向爸爸妈妈或者其他家庭成员就更多见了:“打死妈妈!”“杀死爸爸!”“摔死奶奶!”“臭妈妈!” “坏奶奶!”类似的话,只要家有孩子,我们基本都有机会听到。越是孩子亲近的人,他越是乐于用这些语言去攻击对方,以观察对方的反应。并且,越是那些恶毒的、难听的语言,他们似乎越感兴趣。这就是所谓的 “诅咒敏感期”。
诅咒敏感期何时出现?
“诅咒敏感期”一般出现在孩子3 -5岁前后,与孩子 “语言敏感期”紧密相关,可以算是“语言敏感期”的一种特殊表现。进入“语言敏感期”后,孩子吸收并运用语言的热情高涨,对脏话、狠话更是情有独钟。原因就在 于这些语言能引发听者更强烈的反应,看起来更有威力,效果更加明显。
最初,孩子说脏话狠话仅仅出于好奇,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说狠话脏话的时候,往往是笑眯眯的,完全把它当成一个游戏在玩儿 ,没有任何的恶意。只有当我们处理这个问题的方式欠妥当时,孩子才意识到,原来这些语言具有杀伤力。在他意识到这点之后,他才会有意把它当武器使用。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升级与强化。
家长:八岁孩子 嘴巴经常说出不好听的话 是学的同学的或者书上别人说的 家里大人一般没有说过那些话。孩子会主动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 做完收拾书包 洗漱,但家长让他做一些事情比如家务会拖会找借口赖掉,有时候听话,有时候逆反 但总得来说 大人给他讲道理他大部分时候会接受 有时候比较任性
在学校比较听老师话,上课比较认真,喜欢下课和同学们玩 但男孩子之间有时候会起冲突 他也会让步或者协商 但缺乏技巧 。
咨询建议:本次对象儿童自身素质与各方面表现良好,只是最近有口出秽语的迹象。家长对此情况很重视,希望能够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言行。
首先,随着孩子的长大,外界的好的不好的环境因素都不是家长能够掌控和隔绝的,受到外界的影响孩子出现不良言行时,家长需要给予重视,但也不能反应过度。我们要相信,虽然外界的不良要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孩子,但是能够给予他们影响最多的还是自己的父母,只要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随着年龄增长这些不良的言行自然会消失。
单看此次案例,经过与家长的进一步沟通后了解孩子开始模仿着说一些秽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趣,好奇。平时越是禁忌的事情,越是有一种魔力,像是魔鬼的引诱。
2,平时有压抑的怒意。严格规则下的生活,压力无处不在,打破规则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大喘了一口气的舒爽。像个坏孩子一样说一句脏话,感觉自己又帅又酷酷的。
3,反击。当我们被攻击时,又不知道该怎么回击,辱骂是最简单的方法了。
知道了原因,我们就容易对症下药了。依贝老师的建议有下几点:
首先,教会孩子正确的发泄压力的方式。比如任何他喜欢的事情,跑步,打球,唱歌和写字等等。或者在家里安置一个温馨的平静角,那里有他喜欢的东西和一些柔软的玩偶或抱枕,在他觉得自己需要的时候可以在那里呆一会。
第二,教会他如何处理冲突和矛盾,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反抗和正确的维护自己的权利。首先,你觉得自己受到攻击了,我们要弄清楚别人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那样做(说)。然后,告诉他你的想法。
以此次咨询里家长提出的事例来说,小朋友说他的衣服颜色不是男孩子穿的。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受到了攻击,所以反唇相讥,最后演变成互相攻击。如果我们问一句你为什么这样说,也许这只是一句玩笑或者普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就算真的是恶意的攻击,我们也可以有更好的表达方式。这是我的衣服,我有权利决定怎么穿,和你无关。
第三,帮助孩子列出一个语言管理表。列出三类需要管理的语言:
1,不可以说的话,脏话,粗话,诅咒等。
2,需要注意场合和对象的话。比如,强硬的命令语句。
3,可以替换的说话方式。比如把“臭妈妈”改成“妈妈,你这样做我很生气”。要注意的是,这是帮助他,了解需要管理的语言类型,而不是奖惩表格,不要以强制的方式管理他的语言。
在孩子的理解能力足够好之后,他在清楚界限的前提下依然说脏话狠话,那就说明他在挑战规则。此时,我们还是要告诉他这些话有多不受人欢迎,以及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并告诉他哪些行为更受人欢迎,同时让他感受到这个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比如,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他:“听到这样的话,我感觉很不舒服。我不想听这样的话。如果你再说,我只好躲到别的地方了。”这就是让他感受到被冷落的后果。
当然,不同的情形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处理。总的原则是,不要让孩子因为这个不被接受的行为受到更多的关注,或者达到他期待的其他目的。当他有更值得赏识的行为时,给予他鼓励与关注,以此强化他那些更值得赏识的行为。并且,给孩子讲这些道理时,点到就好,无须一再强调,也不要反应过于激烈。否则,这些方式都相当于给予了他更多的关注,一样会对孩子的行为起到强化作用。
任何问题都有其背后的原因,在老师专业的指引下,帮您找出原因,进一步去解决问题,我们往往在看待问题时,会不由自主地聚焦到问题的本身,然后用了许多方法,非但没有解决好问题,反而让问题变的更复杂,育儿技巧需要学习。
温馨提示:头条号上现有不少家长咨询儿童心理问题,因三言两语无法获取全面信息,也无法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议。刘鸿雁工作室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预约请加微信号“lhyxinli”,注明“头条号”。
来源:儿童心理成长
声明:凡本号摘录的文章版权属原作者和来源方所有,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一对一辅导咨询进行中!
携手与您一起搭建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桥梁,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能力,帮助孩子们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会自知、自信、自我管理和自我尊重;具有社会意识和人际关系管理的技能,能理解与包容他人、对他人产生情感共鸣,建立积极、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创意性地解决问题和做负责任的决定。
咨询预约/联系我们
儿童心理成长的微信号:ertong_xinli,是儿童心理资讯和服务平台,欢迎关注。
问题快速查找:A叛逆,B爱发脾气,C固执,D嫉妒,E敏感,F急脾气,G磨蹭, H爱告状,I哭闹&耍赖,J立规矩,K胆小和不自信,L安全感,M抗挫,N拿别人东西,O教育方法,P做个好爸爸,Q入园焦虑,R不合群,S兴趣培养,T注意力,U性心理,V二孩教育。请关注本号后回复对应的字母,如“叛逆”回复“A”。
更多文章点击“阅读原文”↓↓↓
点击好看让更多家长受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