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干货丨一位80后老爸:给娃的这3个学习锦囊,让我成功避过心梗

干货丨一位80后老爸:给娃的这3个学习锦囊,让我成功避过心梗

再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要放寒假了。作为家长,我们也可以从陪娃写作业的水深火热中解脱出来,好好放松一下了。

但是很快我们又会重新陷入焦虑和恐慌。因为寒假苦短,很快就要进入下一个轮回继续煎熬了。

为了能够摆脱煎熬,我们在放松之余,不妨来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家长在接孩子时经常提起,但又都无可奈何的东西——

孩子的学习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孩子轻松的学习,帮助家长摆脱陪娃写作业的窘境。

但是好的学习方法又像远山的风景,美丽但遥不可及。

为了能触碰到那般美景,我来给同病相怜的家长们分享一个学习方法的总结。

这当然不是灵丹妙药,但它或许可以给焦虑中的家长们一个希望和启发。

以下的总结分三部分:

工具准备——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内容

工具准备

  • 要有一个问题记录本

错题本应该每个家长都知道,不管是我们上学还是现在孩子上学老师都会要求准备。其目的就是记录考试中的错题,以便今后复习时快速定位,但是真实效果并不明显。

可能是孩子没兴趣弄嫌麻烦;也可能是到了期末各种练习纷至沓来,孩子们无暇顾及。

我觉得错题只是个表象实质是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应用问题与对题意的理解问题。

如果只是对错题反复的练习记忆,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的作用并不大。

所以我觉得与其给孩子准备一个错题本,不如准备一个问题记录本。

所谓问题就是通过错题来了解孩子真正的问题所在:是知识点的理解应用问题,还是对题意的理解偏差,将最终结论记录在本子上。

在后续的进行问题管理时,根据问题安排多样式的巩固训练,这比起单纯的记录和练习错题的价值要大得多。

  • 要有一个预习本

“读三遍课文,写生字并组词”,这是当下学校的预习方式。目的是老师提升老师的教学效率,便于孩子们接受老师输出的标准答案。

在这种预习方式下,预习本真的没必要,有个生字本就可以了。

从成长型思维角度来说,预习并不那么简单。

首先预习的目的

1)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来说,是让孩子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2)从学校学习的角度来说,是为了让孩子们在上课的时候更有目的性。

有了目标,上课才能够更专心。

如果只是读读课文,写写字,那孩子们上课根本不知道该听什么,兴趣自然也就不大。

其次预习的方法

拿语文为例:

预习时先对课文进行精读、然后对文章进行理解。

孩子自己先独立体会一下文章,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与此同时也要写出自己在读文章时产生的疑问。

(这个过程能使用思维导图最佳,做问题列表也可以)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一个解惑的过程,有了问题,才会有兴趣,才愿意去听。

听老师对文章的理解与自己的差异,听老师对自己问题的阐述。

如果问题老师没有讲到,还可以向老师提出;如果老师由于某些原因不能解答时,孩子们还可以和好友、家长讨论或者借助工具完成。

这样的学习对孩子既有收获又有兴趣。

有些家长会问,孩子还小,他能有什么想法,有必要这么麻烦吗?

“孩子还小”这是目前流行的最坑娃的一句话。

现在很多家长用这句话来掩盖孩子的不良行为,同样也用这句话来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现在的孩子,他们接触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已经比我们小时候要多得多,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比我们固化印象中的要活跃得多,而这种方式正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与善于提问的好习惯。

这种习惯本应从上幼儿园就开始培养,最晚小学1、2年级。

再往后从三年级开始,因为课业量的明显变化,孩子疲于应付繁重的作业,再培养习惯就更加困难,家长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当然现在学校并不重视,一是有标准答案,二是班里孩子多,老师没有精力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就凸显出家长回归教育的重要性,家长要担起这项重任,帮助孩子培养习惯。

至于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提问的话题,在这里就不再深入说了,以后有机会再单独探讨。

再多说一句,培养习惯不是什么水到渠成的轻松活儿,需要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学习和坚持。

  • 要有个计时器(时间管理)

所谓的计时器就是带秒针分针的手表,小闹表,方便孩子增强时间意识。

数字的电子表,只能看到当前时间,不能够清晰的感受到限时的缩短,所以不建议使用。

学习计划

和孩子一起制定每日的学习计划,让孩子自己管理时间。

孩子自己管理不代表家长完全放手。前期孩子不熟悉的时候,家长要主导,孩子参与;等熟悉以后,转由孩子主导,家长参与意见。

比如回家后是先玩还是先写作业的安排,可以先按孩子的意愿定,但要事先约定不能完成计划就要调整。如果孩子能完成,计划继续;反之就理所当然修改计划了。

这样还能让孩子增强规则意识和责任感。

计划中还要有时间管理的成分,也就是要定出孩子写每项作业的时间。

如果刚开始没有掌握孩子做作业的时间规律,可以先用反向制定法——将必须固定的如睡觉时间确定,一项项倒推.....最后将剩余时间分配给各项作业。

后续根据实际的时间,不断调整,直到达到最佳效果。

这个活动家长的参与度要很高,帮助孩子记录,并观察孩子的专注时间,小动作等影响效率的行为,并选择睡前或周末找个充足的时间和孩子分享你的观察结果和建议,帮助孩子改正。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帮助孩子学会了时间管理,又帮助孩子规范了行为。

当然孩子是不可能一次就改正过来的,这需要长时间的坚持。

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 复习

先复习后作业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但很少有人真这么做。

可能原因是:

1)作业太多,孩子疲于应付,不想再做其他的;

2)没有养成复习的习惯。

复习的习惯,最好从一上学就开始培养。

如果孩子不喜欢,家长可以通过孩子可接受的方式开始,比如小游戏——孩子回家后,先和他做游戏,让他当老师,把今天上课的内容教给你。

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出错,会遗忘,正好可以帮助孩子回忆。等孩子养成习惯了,他可能就不需要你了。

阿德勒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会去追求优越感。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将它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

这个游戏就充分满足了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同时还加深了家长与孩子之间感情。

  • 做题时先做会做的

遇到难题、不会的,简单思考后发现没有想法的先跳过;等都做完了,再回来想;实在不会的,最后求助于家长。

而家长的帮助方式应该是引导而不是提供标准答案。

  • 问题管理

针对学习中出现的错误、问题,除了之前提到的记录外,还需要不断的去巩固。

比如按照三天、一周、两周、一个月的频率来巩固;方式可以是做题目、可以实际生活场景、也可以是游戏。目的是找到适合孩子的方式来学习。

以上就是一些孩子学习方法的分享。

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分享的只是一小部分。

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还需要我们这些勤奋好学,不断进步的父母们提振精神,去不断探索和发现。

文丨尖叫童年原创作者 懒懒爸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6009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