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
宋太祖赵匡胤突然死亡,赵光义“非常”即位,“兄终弟及”的即位方式,给后世留下了很大的猜想。
如果从能力方面来说,赵光义或许不在哥哥宋太祖之下;但说到人品,显然不能与宋太祖相提并论。宋太祖为人较光明磊落、宅心仁厚,而宋太宗则显得阴险狡诈、凶残歹毒。因为赵匡胤篡夺政权,好歹对后周皇室高抬贵手;而赵光义得到天下后,却不像赵匡胤那般心慈手软,先后将太祖的两个儿子以及弟弟赵廷美给一一逼死。
赵光义即位后,就迫不及待地把仅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这一做法很有违背传统。因为正常情况下,皇帝驾崩,新君即位,一般都会继续沿用当年年号,直到第二年,才会启用自己的新年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对前任皇帝的尊重与怀念。而宋太宗却急匆匆地改年号,显然是为了给自己“正名”,毕竟他的即位有点反常。
这种打破常规提前更改年号的做法,遭到了史官的公开批评,先皇旧臣也议论纷纷,人心浮动。宋太宗为了巩固皇位,就极力拉拢和安抚皇室和宰执大臣。封弟弟赵廷美为齐王,并担任开封尹兼中书令;侄子德昭为永兴军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德芳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太祖与廷美的子女统称为皇子、皇女。
表面上看,赵光义对还算有情有义,像他即位前向太祖皇后承诺的那样要“共保富贵”,可是,一旦等自己站稳了脚跟,便撕下了假面具。
第一步:先拿太祖的亲信开刀,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当年宋太祖是靠一群拜把兄弟的拥护才登上皇位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义社十兄弟”。宋太祖死的时候,“十兄弟”中仍然掌握兵权有李继勋,宋太宗即位后,他就被解除了职务,一个月后,便莫名其妙地死去了;还有一个非常忠于宋太祖的禁军统领杨信,当年他为了表示忠于太祖,就假装自己是哑巴。不过宋太祖死之后,他又开口说话了,当宋太宗听说已哑了几年的杨信突然又开口说话了,就感到很惊骇,急忙赶到杨信府邸去探望一番。不探望还好,一探望,第二天杨信便死了。
只要稍微有点政治嗅觉的人就能感觉到,宋太祖的亲信先后离奇死亡,意味着朝中支持太祖子孙的势力被削弱了,如此一来,宋太宗就可以开始对侄子们下手了。
第二步:对侄子德昭、德芳下手。
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不输于周世宗和宋太祖,携灭北汉之威,顺便北伐辽国,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并命赵德昭等所有可能威胁自己皇权的大臣随军出征,以便将他们置于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
《江苏丹阳赵氏宗谱》赵德昭
刚开始,宋军打得还算顺利,直入辽境,包围了燕京。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令人想不到的是,由于指挥不力,宋军在高粱河被辽军击败。混乱之中,宋太宗身中两箭,乘了一辆驴车仓皇南逃,不知所终。
大家都找不到皇上,都以为宋太宗遇难或者被俘了。这时群龙无首,有人提议说既然皇帝下落不明,应当速立军中的太祖之子德昭为帝,开始策划兵变了。事后,宋太宗知道了这件事以后,便耿耿于怀,对参与平灭北汉的诸将也不论功行赏。
虽说北伐辽国失败了,但是这次好歹也把北汉给灭了,功是功,过是过,按说该赏的还是得赏。但是,宋太宗一点表示都没有,将士们就想不通啊,不免议论纷纷,有的人甚至口出怨言,说在战场上卖命,打了胜仗一点奖赏都没有。今后,谁还上战场啊。
宅心仁厚的赵德昭觉得将士们说得有道理,便主动站出来为将士们说好话,他劝宋太宗说,即使与辽作战失败了,对那些平北汉有功的将士们,还是应该论功行赏。
但是宋太宗正为那个拥立之事的小插曲不满呢,听德昭替将士们求情,就火冒三丈,阴阳怪气地说:“等你做了皇帝再赏赐也不迟!”
宋太宗这话就有点狠了,国无二君,做皇帝的说出这样的话,是很有杀伤力的。因为这句话明确地传出一个信息,赵德昭有篡位之心。
赵德昭本来是为国着想,并无半点私心,竟然被怀疑有篡位之心,心中的痛苦是难以用言语表达。或许是因为心理压力太大,本来这些年就小心翼翼地行事,生怕被宋太宗猜忌。现在话都说得这么直白,等于是公开翻脸了,德昭回到家后,便自刎身亡,以铭心志,死时年仅29岁。
据史料记载,宋太宗事后得知此事,非常后悔,抱着德昭的尸体假惺惺的干嚎了事:“我的傻孩子,你干嘛要这样想不通啊?”
如果说德昭的死亡,还可以说是意外,但接下来德芳的死,就不免让人怀疑了。德昭死后不到两年,德芳也在23岁的时候,突然死去了。他的死形迹很可疑,史书记载也语焉不详,有人说他是吃多了肥肉而把自己腻死的。这种说法有点站不住脚,作为皇室来说,又不是长时间没有吃过猪肉,怎么会一下子饱食而亡呢?后世人为了表达对宋太宗的不满,在评书、戏剧中就把赵德芳演绎成了“八贤王”了,手中的金锏可以“上打昏君、下打佞臣”。
戏曲中的八贤王赵德芳
就这样,宋太祖仅存的两个儿子,不到五年时间就全部蹊跷地死亡了。
第三步,逼死弟弟赵廷美。
在德昭、德芳先后离奇地死去后,赵廷美也有了不祥的预感,总感觉两个侄子的死,与二哥宋太宗有那么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内心极为不安。为了避祸,便寄情于声色,深居简出。
“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廷美始不自安。”
赵廷美虽然想躲开祸事,但可惜人家不让你如愿啊。不知是不是得到某种暗示了,宋太宗为晋王时的旧僚柴禹锡等人兴风作浪,进宫揭发赵廷美骄恣不法,有谋反之意。
一般这种事,以往宋太宗一般是与宰相卢多逊商量的,但考虑到卢多逊与赵廷美有私交,就没找他商量,而是找赵普商量了。
赵廷美画像
赵普听到这件事后,表示不甚了解,不敢贸然下结论。不过,他愿意对这件事进行调查。赵普回家后,就捉摸皇上的意图,经过三天三夜的揣摩,他似乎猜出了宋太宗的用心。
根据“金匮之盟”的约定,宋太宗死后是要传位给廷美。宰相卢多逊经常派人给赵廷美传话:“盼皇上早日晏驾,好尽力侍奉秦王(廷美)。”这个事情被赵普探听到了,他便向宋太宗奏道:“自古帝王传位,是父传子,当年太祖已误,陛下今日岂能再错?”
宋太宗非常生气,当即下诏,责备卢多逊不忠,打入天牢,最后发配崖州充军,最后死于崖州。同时,赵廷美被勒令归私第,免职闭门思过,其儿女不再称皇子皇女。
卢多逊死了,赵廷美的悲惨日子还没到头,赵普担心赵廷美哪天东山再起,自己就没有好果子吃,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暗中指使他人上了一道奏章,说赵廷美呆在家里不思悔改,还口出怨言。宋太宗就下诏将赵廷美降为涪陵县公,安置到房州,并派地方官员严加监视。
赵廷美由一个亲王被贬到一个穷乡避壤的地方,最后“忧悸成疾”,病死在了房州,死时,年仅38岁。
到此为止,所有对宋太宗的皇权构成威胁的人,全都被“铲除”了。宋太宗也可以高枕无忧,当听到弟弟赵廷美病死的消息后,假惺惺地哭了俩嗓子,追封廷美为“涪王”。
本来呢,宋太宗通过“金匮之盟”的说法即位,虽说违背了“父死子继”的传统,但也无可厚非。但后面一系列操作有点不厚道,就不免让人怀疑宋太祖是被宋太宗害死的,出现“烛影斧声”的说法,也是避免不了的。不过,个人还是倾向于认为宋太祖不是宋太宗害死的,具体分析,不妨看这篇文章《为何说“金匮之盟”是备胎 宋太祖又干了啥事 引发赵光义激烈反扑
》
�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55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