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明朝的开拓之君,他兴兵靖难一统天下、五次北征扬威塞北、派郑和六下西洋万国来朝、编纂《永乐大典》...成就了永乐盛世的赫赫威名,永乐二十二年,开创了大明新局面的朱棣逝世于榆木川,儿子朱高炽和群臣为他上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但是百余年后,他的后代朱厚熜将他的庙号改为了成祖,这也便有了后世所熟知的成祖文皇帝之号,作为明朝第二位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的朱厚熜,他这一举动的深意可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大礼议的风波
左孝宗朱祐樘,右睿宗朱祐杬
朱厚熜是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的孙子,他本无缘皇位,但因为堂兄朱厚照无子,且伯父孝宗朱祐樘又只有一个儿子,故而离朱厚照血缘关系最近且生父已逝的朱厚熜成为了大明朝的新天子。
陛下天资英断,睿识绝人,可为尧、舜,可为禹、汤、文、武,下之如汉宣之厉精,光武之大度,唐太宗之英武无敌,宪宗之志平僭乱,宋仁宗之仁恕,举一节可取者,陛下优为之。即位初年,铲除积弊,焕然与天下更始。—海瑞《治安疏》
朱厚熜的智慧那可真不是吹出来的,他刚刚即位,就开始和老谋深算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及一系列武宗旧臣斗智斗勇,并且取得了完胜。就连后来上书直谏的海瑞也称赞他“天质英断,睿识绝人”,他即位后就挑起了“大礼议”,终于在嘉靖三年取得阶段性胜利,只尊孝宗为皇伯考而非皇考,维护了生父朱祐杬的地位并将父亲朱祐杬追尊为皇帝,但是至此,朱厚熜的目的远远没有达到。
在此后又经历了一系列朝争,他终于为父亲上庙号为睿宗,并打算奉入太庙。就在为父亲尊上庙号的同时,朱厚熜将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了成祖。
嘉靖帝为何要这么做呢?是因为他觉得六世祖的庙号不好吗?
太宗的代表人物:唐太宗李世民
说起太宗这个庙号,瞬间跃入脑海的就是一代圣君唐太宗李世民,还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格局的宋太宗赵光义,建立清朝的清太宗皇太极,还有一些大家不太熟悉庙号但是很熟悉谥号的汉太宗刘恒,也就是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汉文帝,这些皇帝放在当朝都是有作为、有功业的的皇帝,而且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刘恒、李世民、朱棣、皇太极的谥号都是文,好像太宗文皇帝是一个标配一样。
在此稍提一句,“文”这个谥号是帝谥中最好的,在“高”这个表开创大业的帝谥出现前,“文”是比“武”更好的谥号,如周文王姬昌、隋文帝杨坚。
由此可见,太宗这个庙号,虽没有“祖”听起来那么霸气豪迈,但是在“宗”中,太宗是最佳的,而且在历史上看来,以太宗为庙号的皇帝,那也是有着赫赫威名的,如此看来,并非太宗这个庙号不好,而是朱厚熜有着自己的盘算。
天子宗庙
《礼记·王制》有言“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北京太庙
意思便是说,天子应当供奉四亲(高祖、曾祖、祖、父)、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和始祖,共七位祖先于太庙,王莽践祚改制,增一祖庙一亲庙,合计九庙。明嘉靖十四年,嘉靖帝改明七庙制为九庙制。
在没有了解天子宗庙制度的时候,会想“天子不管是七庙还是九庙,那么第八位或者第十位皇帝逝世后,又该如何呢?”,古人当然想到了,如若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将离现任皇帝血缘关系最远的一位先帝移到祧庙奉祀,这个过程叫“祧迁”。
于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言论广泛流传了,那就是:武宗皇帝奉祀太庙后,太庙就满了,为了把父亲朱祐杬移入太庙供奉,就必须要迁出一位先帝了,那么此时离朱厚熜血缘关系最远的是谁呢?
明朝“万世不祧之君”明太祖朱元璋
当然是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但是朱元璋是“祖”,是开创大业的君王,在礼制有一个专有的说法叫“万世不祧之君”,就是过了一万世也不能将他移出太庙。
那么接下来不就轮到了明太宗文皇帝朱棣了,但是朱棣功业太高,有“祖”之功,为了保父亲奉入太庙而将朱棣迁出,必会遭到巨大的阻力,于是朱厚熜就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这样朱棣也成了“万世不祧之君”,把父亲尊入太庙时迁出的就是只在位十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了。如此一来,朝廷上的阻力会小很多。
但是,这个言论很明显是错误的。只要简单盘点一下到朱厚熜即位前明朝有几位皇帝就能发现。
从朱元璋到朱厚熜即位前,已经经历了10位皇帝,但是朱允炆因是被朱棣推翻的,没有庙号,他的庙号和谥号是南明时尊上的,而朱祁钰虽然被宪宗皇帝追谥为皇帝,但是也没有尊上庙号,故而如今奉祀于太庙的只有八位皇帝,即使是把朱祐杬奉入太庙,也是刚好合适,这就是嘉靖帝改七庙为九庙的重要原因和重要目的。也便是说朱厚熜给朱棣改庙号绝非是为了让父亲更顺利的奉入太庙,他的心思可能更加深沉。
朱厚熜的谋算
嘉靖皇帝朱厚熜
朱厚熜到底有什么谋算,其实从两件事可以一窥端倪,一件就是朱厚熜给朱棣改庙号的时间,嘉靖十七年九月,正是他为父亲上庙号的同时,朱厚熜希望把父亲奉入太庙,那么父亲祔庙后,太庙就满员了,自己该怎么办呢?
他当然不能因为自己将朱棣挤出太庙,而且此时父亲也尚未祔庙,为了减轻朝野非议,也为了让父亲祔庙一事更加顺利,他将朱棣奉为“祖”,“庙号之选,祖有功而宗有德”,朱厚熜认为,太宗文皇帝有再定天下之功,开疆拓土之功...太宗之庙号不足以彰显其功业,当以祖为庙号更合适,而且一旦升格为祖,朱棣也就成为了“万世不祧之君”,不必担心朱棣因自己百年后祔庙被祧迁了。
另一件事是嘉靖二十九年孝烈皇后方氏祔庙之事再议,按明朝礼制,孝烈皇后虽然是朱厚熜的皇后,但是一来方皇后并非朱厚熜的原配皇后,二来明朝皇后祔庙一般是皇帝崩逝后与丈夫同时祔庙,绝无皇帝仍在世就把已故皇后祔庙的,嘉靖帝这般的逾越礼制,到底是在想什么呢?
壬寅宫变的发生地:翊坤宫
孝烈皇后方氏是朱厚熜的第三位皇后,因为在壬寅宫变中救下了朱厚熜,因此得到了他的充满了感激,又因为元后陈氏触怒了他,所以视方氏为元后,格外礼遇,但是提前祔庙可是国家宗法大事,群臣当然会谏阻,争论来争论去,群臣还是拗不过嘉靖帝,同意让方皇后祔太庙第九室。
但是因为太庙已满,必须把一位皇帝的神位迁入祧庙(奉祀皇帝远祖的庙),太祖、成祖之下,与嘉靖帝最疏的是五世祖仁宗朱高炽,朱厚熜曰“当祧则祧”,于是朱高炽便成为了明朝第一位被祧迁的皇帝。朱厚熜如此这般的大费周章,难道就是对方皇后的感激和爱吗?
当然没有那么纯粹,朱厚熜此举是担心在自己死后,群臣在商议祧迁时,把父亲赶出太庙,那么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就全白费了。索性让方皇后先把位置占了,先把祧迁仁宗这件事办了,那以后自己死了也就没什么可担心了。
同样以藩王入继大统的朱棣
除此之外,朱厚熜心中其实还有一个不可言传的心思,朱厚熜认为自己与朱棣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二人都是以藩王入继大统、以小宗入大宗的皇帝,朱棣当年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做了很多事,自己当然也要强调自己的正统性。
朱厚熜既然自己坚决称孝宗为皇伯考,奉祀自己的亲生父母,那么必须从其他方面找寻自己的正统性,于是他选择尊封与自己经历相似的朱棣来提高自己的正统性,也就是通过凸显朱棣得位不仅是合理合法的,而且是有大功业的,应证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不可谓不聪明,不可谓不智慧。
悠悠青史有其名
影视演员陈宝国饰演的朱厚熜
朱厚熜智商极高,能从细微处找到对手的破绽,也能从细微处着手打开自己的困局,仅就给朱棣改庙号一事,他既因此应证了自己的正统性,又减轻了因让父亲祔庙而让群臣相逼的压力,从而顺利达成自己的意图,可以说是以点带面盘活全局,他要是穿越到现在,绝对是商界奇才。
他也是明朝一位极有个性的皇帝,他少年即位,在位四十五年,于初期开创了嘉靖中兴的盛况,但是中年以后迷信道教,潜心玄修,即使仍然掌控着国家的大权,但是明朝正是在他的手中出现了中衰,他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管怎样,悠悠青史中,他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明史·本纪第七·成祖三》
《明史·本纪第十七·世宗一》
《明史·本纪第十八·世宗二》
《明史·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
《汉书·王莽传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42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