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奥地利媒体再次吐槽华人?但这一次或许有所不同

奥地利媒体再次吐槽华人?但这一次或许有所不同

【搜索下载华舆APP,浏览世界各个国家媒体的新闻资讯,且无需翻译】

华舆讯 据维城报道 在奥地利人眼里,华人究竟是怎样的一幅形象呢?是街边一家一家的中国餐馆,还是市中心斯蒂芬大教堂旁边比肩继踵的中国游客,抑或是学校图书馆里勤奋苦读的留学生?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近日奥地利《标准报》专门以极大篇幅报道了广大华人在奥地利生活的境况,希望借此管中窥豹,探讨华人群体在奥地利人眼中形象的转变。

为了完成此次报道,《标准报》可谓煞费苦心,不仅采访了多位在奥生活的华人,最终更是用了两个整版来刊登报道。

整整两个整版,真是好大的排面!这篇报道也放在了《标准报》的官网上,链接如下:

https://www.derstandard.at/story/2000111187879/unter-dem-radar-wiens-chinesische-community-abseits-der-teigtascherlmafia

报道的标题可以翻译为:“雷达之下,维也纳华人社区不再是面团黑手党”

Teigtascherl(小面团)这个词过去几个月一直都是广大华人最关心的话题,随着多家维也纳非法“饺子作坊”被奥地利警察查封,一直默默无闻的奥地利华人社区一次又一次的站在了风口浪尖。

非法黑作坊里堆积如山的饺子给奥地利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在奥华人的形象。出于历史原因,广大奥地利华人当年来到奥地利时多从事餐饮业,用勤劳的双手,一盘盘炒面,一笼笼包子饺子,在奥地利扎下了根。

《标准报》也没有讳言这一事件,仅仅几个月前,奥地利每个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非法的中国饺子工厂上,简陋的设施,阴郁的厨房,成堆的白菜叶子和冷冻食品,还有不少非法中国工人在里面没日没夜的工作。但《标准报》也指出,非法华人饺子工与斯蒂芬广场上扫货的中国游客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迫使奥地利人重新审视广大的华人群体。

汉学家法里巴指出,维也纳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华人社区,虽然纳旭市场附近聚集了大量中国人和华人餐馆,但是并没有形成类似美国唐人街这样完全封闭的社区。维也纳的华人有很高的组织性,一切井井有条,有自己的协会,俱乐部,每周还有《欧洲时报》这样的华文媒体报道当地新闻,可以说,维也纳华人社区彼此紧密相连,但又深深扎根在奥地利社会。

中国通卡明斯基教授认为,1780年第一批华人到达奥地利,随后大批华人背井离乡,登陆奥地利。近几年来,奥地利华人数量持续攀升,华人餐厅也越开越多,数量约为过去的十倍。

历年在奥华人数量,单位为千人

《标准报》特意采访了华人餐厅行业的领头人,Herr. Chen, 陈先生于1983年来到奥地利,随后涉足餐饮业,在VösendorferShopping CitySüd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餐厅,随后陈先生的业务不断扩展,早已超越了过去传统的中餐厅模式,如今陈老板旗下的餐厅都是地地道道的外国菜,目前陈老板经营17家餐厅,还包括市中心的奥地利传统酒吧。陈老板坦言,过去80%的华人经餐厅,如今这一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

根据AMS统计,2018年有大约300名华人登记失业,失业率为4.9%,与奥地利人相同,可以说,中国人的确是一个努力工作的群体,至少和广大奥地利人一样勤劳,陈老板认为,这都要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努力工作才有好日子。

除了陈老板这样的合法移民,奥地利也有不少华人黑工,其中不少申请了难民庇护,但是据统计有超过一半的难民庇护申请被拒,而这些人多不愿意离开奥地利,于是只有选择黑在了这里。

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很多人只好从事按摩、餐饮、保姆等低收入工作,不少人甚至涉及了非法行业。《标准报》采访了一位华人黑工,Wen ziyi, Wen女士当年在国内因建房欠下了债务,相信中介出国可以每个月挣1300欧元的广告,最终在缴纳了数千欧元的费用后来到了奥地利。

由于没有合法身份,Wen女士先给人当保姆,随后Wen女士又开始寻找其他工作,但是没人愿意雇佣没有身份的人,Wen女士每天只能花一欧元维生,住在每月150欧元的床铺里等待一份工作。她每隔几天就会购买一包小麦粉,和饺子一起煮着吃。

不久后Wen女士生病了,但是因为她没有合法的保险,无法去公立机构里就医,只能到小诊所里治疗。《标准报》报道了不少华人没钱没地就医的情况,很多人手上有湿疹,却无钱医治。

在奥地利没有保险寸步难行

Wen女士算是幸运人了,不少中国女性陷入了跨国蛇头的圈套,落入了欧洲各式红灯区,靠出卖肉体维生。奥地利警方近年来一直同中国警方密切合作,打击跨国人口贩卖,如今非法进入奥地利的华人数量逐年下降。就在2017年初,当地警方就与中国合作打掉了一个跨国蛇头集团,解救了150名受害妇女。

在《标准报》的网页下面不少网友也留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华二代认为这篇文章没有全面覆盖奥地利华人社区的情况,忽视了正常工作,留学的广大华人群体,也有读者认为《标准报》图文不符。

值得一提的是,文末Wen女士告诉记者,每个奥地利华人都知道了黑饺子工厂事件,但这并不公平,广大华人并不是每个人都从事非法事业,中国人真的是好人,说完Wen女士从包里掏出了地铁票,她告诉记者,自己会定时购买交通票,不会逃票。

一篇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标准报》也正在努力尝试从多个角度描绘奥地利华人群体。(原标题:奥地利媒体再次吐槽华人?但这一次或许有所不同)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维城

安卓用户,可在各应用商店搜索下载“华舆”APP,浏览世界各个国家媒体的新闻资讯,且无需翻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3978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