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十七世纪中到十八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在欧洲人眼里的东方世界诞生了两位被后世称为“大帝”的帝王。一位是中国清王朝的康熙皇帝,另一位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彼得一世。
两位帝王的一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康熙皇帝七岁即位,当时权臣鳌拜把持朝政。彼得一世十岁即位,当时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娅公主把持朝政。康熙和彼得一世都通过巧妙的手段扳倒了把持朝政的权臣从而亲政。
在亲政后的日子里康熙和彼得一世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对内整顿吏治,对外武力扩张,建立了强盛的帝国,开启了王朝的“盛世”。
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打败噶尔丹,并且收复了宝岛台湾为奠定近代中国版图打下了基础。
清朝版图
彼得一世则是击败瑞典,让俄国领土扩张到波罗的海沿岸,并且使得俄国的版图向东方延伸,基本确立了俄罗斯今天的版图。
罗曼诺夫王朝版图
康熙和彼得在政务和军事上都有着辉煌的成就,但是在文化和科技领域中,这两位帝王却持有着完全相反的态度。本文将从康熙和彼得一世对文化和科技的不同态度出发,探讨他们的态度对清朝时期两国发展趋势的影响。
在科技领域,康熙的“弃”和彼得的“求”。
康熙皇帝在治理民生和开疆拓土方面有着巨大的成就,但是他对科技创新却非常不重视。
南怀仁是来自欧洲的传教士,他是康熙皇帝在科学方面的启蒙老师。南怀仁是个精通近代科学的人,他懂得机械制造、测量和数学,同时擅长历法,也懂得火炮制作。
《欧洲天文学》这本书记录了南怀仁所发明的“世上第一辆汽车”:“当蒸汽在较高压力之下,由汽锅一小管急剧喷射时,冲击于轴叶之上,使轮及轴迅速旋转,车遂前进。此机之试验,表明一种动力的原理,使余得随意应用于任何形式之转动机械。”
可是这小巧精致的蒸汽机车并没有引起康熙的重视,也没有深入研究,不然中国的工业革命也不会落后西方多少。
南怀仁版蒸汽机车
早在明朝时期,中国就能打造巨大的帆船出海远航,郑和下西洋的事迹彰显着明朝海军的强大。可是到了清朝,船只却越造越小。
清朝有律法:“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康熙实行海禁政策,不允许官方和个人制造大船,导致长期以来中国的造船业得不到发展。在西方世界拼命扩大造船业,大规模开展海上殖民贸易的时候,中国的造船业却原地踏步了上百年,直到洋务运动去买别人生产的军舰。
古代的中国人民从来都不缺乏发明创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华夏文明的科技是领先于世界的。康熙既没有有效地开发利用中国传统科技,也没有把先进的西方科学投入应用,导致中国的科技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机。
早在明朝时期,中国就能造出巨大的帆船
在康熙在科技领域不作为的同时,彼得大帝乔装打扮,前往西方世界游学,并且将他所学到的东西应用到了国家建设当中。
彼得年轻的时候曾经隐姓埋名游历欧洲,在荷兰的时候,他成为了东印度公司的船长,系统地学习了航海的知识和技术。
在瑞典,他爬上制高点去绘制军事要塞的地图,实地考察瑞典的军事情况,想要从中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军事理论。
到了英国,彼得化身为知识渊博的学者。他不但去拜访当时科学界的大拿-牛顿并且还和数学家弗哈森成为好朋友,和这些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在一起探讨学术问题,这使得彼得认识到了科学知识对国家发展重要性。
回国以后,他把自己所学的知识都投入到了实践当中,大刀阔斧地清除反对派,推动国家进行变革。使得俄国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之后俄国击败强国瑞典夺取出海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之后俄国成为欧洲五强国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彼得一世画像
清王朝有“科技”基础,也有来自中外的“科技”人才,但是康熙却没有重视科技发展。诺夫王朝没有“科学”,彼得就去其他国家“求科学”,没有人才,彼得就把自己变成人才,然后亲自去引领变革。
康熙对科技的“弃”使得清朝的科技发展一直原地踏步,而彼得对科技的“求”使得罗曼诺夫王朝的科技突飞猛进。
康熙大兴文字狱和彼得鼓励文学创作
康熙在文化上奉行愚民政策,他似乎觉得无知的人民更好控制,而通过愚民政策可以让清朝江山永固。文字狱就是康熙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之一。
戴名世是康熙年间的翰林院编修,早年的时候他曾经搜集明朝史迹,编写了一部《南山集》藏在好友家中。后来这件事情被人发现举报,清廷认为他具有浓厚的反清意识,判处戴名世凌迟处死,家族众人全都斩首弃市。但凡和这件事情沾边的官员也全都受到牵连,仅仅判死刑的就有三百余人。
所谓的文字狱就是这样一些套路,对文人的作品上纲上线,然后量罪处刑,动辄满门抄斩,并且牵连甚广。
作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康熙对这些冤假错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用这些血腥暴力的手段,限制了清王朝读书人的思想,让他们只敢歌功颂德,不敢进行新的创作。久而久之,清朝读书人的思维都僵化了,而普通民众则更为不堪,以至于在清朝末期义和团还在宣传刀枪不入的护体神功。
牵连甚广的文字狱
在康熙大兴文字狱,清朝文人处在黑暗时期的同时,俄罗斯却涌现出一批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整个科学文化领域一片欣欣向荣。
康捷米尔就是彼得时期的学者,他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讽刺作家,他的作品《告理智,或致诽谤学术者》、《费拉列特和叶甫盖尼,或论堕落贵族的妒嫉与傲慢》等诗词都是抨击时政的,可是彼得不但没有以扰乱政治的罪名将他逮捕,反而把他收为己用。让康捷米尔的作品帮助自己推进文化改革,转变俄国人民的思想。
改革中的罗曼诺夫王朝
康熙对文化思想的封禁和彼得对文化改革的推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清朝百姓在黑暗的“盛世”过着麻木的生活,他们的世界里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同一时期的俄国人民却逐渐迎来了自由、民主和文明的升华。
康熙对西学的垄断和彼得对西学的推广
康熙是清朝历代皇帝中最懂得科学的,当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西方世界有多么鼎盛的时候,康熙就已经在向比利时和法国等西方国家的传教士学习西方科学。康熙通晓天文学和数学,并且学习过几何、代数和人体解剖学。
我想康熙是认同西方文化的,不然他也不会去深入学习了解。但是他学习了之后却没有推广开来,或许他是在享受这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吧。
在了解科学的妙用之后,康熙不但不鼓励翻译国外的科学著作,反而禁止科学向民间传播。或许在康熙的眼中,皇家垄断权利、垄断知识这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
和禁止科学在民间传播不同,康熙在皇家推广了西方科学。甚至亲自给阿哥们上算数课。
康熙曾经对皇子们说“尔等惟知朕算术之精,却不知我学算之故。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至大辟。杨光先、汤若望于午门外九卿前,当面赌测日影,奈九卿中无一人知其法者。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今凡入算之法,累辑成书,条分缕析。后之学此者,视此甚易,谁知朕当日苦心研究之难也!”
他言传身教地让他的孩子们重视算数,这也体现出了他对西学的看重。
事实上他组织编译了《数理精蕴》、《测量高远仪器用法》、《算法篡要总纲》、《借根方算法节要》、《勾股相求之法》等科学著作。这些书籍几乎包括了西方所有主要的学术成果,甚至包括了牛顿的最新研究成果!
可惜这些书籍被清朝皇家雪藏,民间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怎叫人不扼腕叹息。
康熙封禁和垄断西学的同时,彼得却在打破文学垄断,鼓励文化和科学创新。
在彼得大帝之前,俄国的教育是由教会垄断的,想要获取知识,就得去教会学习。但是彼得不但改组了教会,削弱了教会的势力,并且挑选优秀的贵族子弟去西欧留学。他在仿造西欧国家的模式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学校,彻底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
除此之外,彼得还创办了俄国的第一份报纸——《新闻报》。这份报纸是彼得推广西欧文化的利器。伴随着这份报纸的发行,新的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渐渐地在俄国普及开来,使得俄国的文化水平,乃至整个文明水平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彼得一世开办学校和报纸,图为其画像
罗蒙诺索夫是俄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学者,《论物体的固态和液态》是他的代表作。从德国深造回国之后,他一直在俄国的科学院工作。在俄国政府政策的鼓励下,和他一样的俄国学者可以心无旁骛的进行研究,因此在十八世纪,俄国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罗蒙诺索夫是当时俄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
康熙对“西学”的垄断限制了中国清朝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与之相反的是彼得大帝通过推广“西学”使得俄国的文明水平上升了一个台阶。
结语:
康熙大帝统治的清朝和彼得大帝统治的罗曼诺夫王朝都是各自王朝的“盛世”,可是两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康熙把所有封建帝王应该做的事情都基本做好了,所以清朝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鼎盛,但是国家的文明并没有什么本质的提高。这个鼎盛其实就是瓶颈,而这个瓶颈就是因为科技和文化得不到发展而产生的。
但是彼得大帝则不同,他不但做好了封建帝王的本职工作,并且还向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看齐,通过向西方国家学习富强了俄国。虽然他并没有废除农奴制度,但是俄国却进入了近代化,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因此罗曼诺夫王朝的“盛世”比清王朝的“盛世”要高一个等级。
康熙在清朝皇室对于“西学”的问题上开了个先例,于是后世清朝帝王纷纷效仿。众多科学书籍被束之高阁,先进的文化思想也纷纷被封禁。在康熙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几乎停滞。直到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才慌慌张张地开启了洋务运动。
而彼得一世的目的从始至终都是非常明确的,他的行动也是始终如一的。他带领无知愚昧的俄国人民把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建设成为了一个“欧洲宪兵”级别的国家,从此跻身世界强国。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因为康熙和彼得对“文化和科技”的不同态度,造成了清朝时期中国和俄国的发展势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这也难怪现在很多学者要把近代清朝的落后归罪于康熙的身上了。
(全文完)
参考文献:《清史稿》,赵尔巽
《俄国历史概要》,波克罗夫斯
更多精彩,请关注三维策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37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