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你相信有仁义存在吗?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打得刘备抱头鼠窜。然而在此危急存亡之秋,刘备从新野一路难逃竟然携带了十几万的百姓……
由于拖家带口,刘备军队一天只能走十余里,而南下的曹操为了活捉刘备,命令虎豹骑轻装追赶日行一百五十里。期间刘备的儿子、老婆也在混乱中走散,刘备抛妻弃子早已是常态(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为何却舍不得这些百姓,是因为他仁义吗?
《三国演义》为刘备塑造了仁义君子的形象,在《三国志》中刘备的形象也不错(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当时的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等对刘备也颇多赞许,能得到敌人以及后人的称赞,也就只有刘备了。
刘备带百姓逃跑,不排除有仁义的成分,毕竟曹操有“屠城”的先例,刘备爱惜百姓不惜以身犯险!除了仁义之心,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也给出了“功利”性质的答案,“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好一个以人为本,多么超前的理念。不过对于古代,人口确实非常重要。种地收税、劳逸、打仗兵源补充……哪一项离得开人,既然百姓愿意跟着走,为什么要放弃呢?带上这些人口会是刘备将来重新起家的重要资本。
领袖曾说过:“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在那个时代不仅仅是刘备,曹操对人口也是异常的重视。汉中之战失败后,曹操退出汉中,但在走之前带走了当地百姓,只给刘备留下了一座空城。还有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街亭之战失利后,毅然将当地人口带走。
回到刘备还有一个问题,刘备毕竟是在逃难,难道为了百姓、为了仁义之名情愿被曹操追上吗?按照《新三国》的说法,这些人口虽然拖慢了刘备行军的队伍,却形成了一道防御屏障,十几万人拖家带口绵延数十里,曹操骑兵遇到这些百姓,速度不可避免就要慢下来。如果曹军对百姓展开屠杀,那么就坐实了曹操杀人恶魔的名声,使得百姓对刘备更加忠诚。再有数十里的人墙即便曹操真的追上来,刘备也有时间从容应对。事实也证明,刘备不愧是逃跑小能手,硬是从曹操的眼皮子底下跑路成功!
也有人分析刘备不得不带着这些百姓逃亡,因为他手下的兵卒大部分是当地人,而跟随刘备的那些百姓则是刘备军卒的父母妻儿。曹操大军南下,如果刘备只顾自己逃亡,必然会造成哗变。带上老百姓反倒能笼络人心。刘备有没有想这么多,今天的人并不知道,不过后来的刘皇叔凭借这些人确实成为了一方雄主。
这个世界有仁义吗?对于一个人的行为我们可以做全方位解读,不管刘备带百姓逃亡的动机是什么,但是在百姓面临危难之际,刘备不抛弃他们,愿意充当他们的领路人,在百姓看来刘备就是仁义的,是值得追随的,如此也就足够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28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