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称道廉颇时多称其为“良将”,赞赏蔺相如时则多赞其为“贤相”。这同为赵国之中流砥柱的二人一相遇,便上演了一出“将相和”,并成就千古美谈。
将相和
然而论“负荆请罪”,人人皆夸蔺相如深明大义,能容人,又夸廉颇知错能改,性情耿直。殊不知,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上讲,所谓“负荆请罪”实则是典型的冲突管理过程。而蔺相如绝对是个被低估的冲突管理高手。
事情是这样的——
战国年间,式微的赵国在秦国的“魔爪”下过得战战兢兢,颇为艰难。其中最显著的危机莫过于公元前283年的“和氏璧”事件。
那时赵文惠王初得宝贝和氏璧,却不幸被秦昭襄王获悉。秦昭襄王自是居心不良,他以15城池易玉为诱饵,半威逼半利诱,想平白将和氏璧占为己有。所幸时为令缪贤舍人的蔺相如及时自荐,表示愿携璧入秦为赵国周旋。在后来的交涉中,蔺相如果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力保和氏璧完整回归,史称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
经此一事又过4年,秦国瞩意攻打楚国,秦昭襄王因而生出拉拢赵国的念头,于是他约赵文惠王于渑池相会。而陪同赵文惠王赴宴的正是蔺相如。在此次会面中,面对秦昭襄王的羞辱与刁难,蔺相如分毫不让地为赵国据理力争,既赢了面子,又全了里子。
渑池相会
前有完璧归赵,后又有渑池相会,蔺相如屡次立功,身份自然水涨船高,一举跃升为赵国上卿。此时,曾为赵国出生入死,用一身血肉博功名的廉颇眼见手无缚鸡之力的蔺相如以区区草根身份位居他之上,心中颇为恼怒,一恼怒就不免多说了几句:“我乃是堂堂赵国将军,曾立下赫赫战功,而蔺相如不过动动口舌,竟得到比我更高的官位。而且他不过草根出身,这于我而言形同羞辱,我怎么可能甘居他之下呢?”(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若单纯只是抱怨也罢,可廉颇偏偏又还大放阙词,非说若自己有机会与蔺相如相遇,势必要将其羞辱一番。
很快廉颇的言论就传入了蔺相如耳中。可蔺相如倒也不恼,更不发挥自己的口舌本领去与廉颇相争,他只一味避免正面迎遇,或谎称抱恙,或躲避,总之事事谦让。更有甚者,二人马车于在巷中相遇,眼见廉颇霸道不让,蔺相如便直接命人调转车头让路与对方。
如此行径在外人看来自然窝囊,于是门客们纷纷进言:“我们之所以远离亲人来到您身边侍奉无非是仰慕您高风亮节。您与廉颇同朝为官,总遭受他的恶语与羞辱,如今却因怕事处处避让。如此胆小怕事的作风,恐怕连平庸之人都觉得羞愧,更何况身为将相的人。我们实在无法接受,就让我们向您请辞吧!”(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谁知道接下来蔺相如却就此事发表了一番重要演讲:“秦王那样有威势的人我都未曾怕过,还有勇气当庭怒斥他,羞辱他的臣子。能有如此行径,纵使我再无能,难道就真的会怕了廉颇将军吗?可是,我同时也想到另一个问题:兵力强盛的秦国之所以迟迟不敢攻打我们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颇将军坐镇。若我们发生内斗,那么势必水火不容。我一再忍让就是因为要以国家安危为重,以一己私怨为轻。”(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这番重要演讲一经发表便传得人尽皆知,连当事人廉颇也有所耳闻。廉颇素来也不是不讲理之人,如今一听此话,当下就羞愧万分。但羞愧归羞愧,该认错的时候,他也绝不含糊,不日便赤身背负荆条至蔺相如家门口请罪:“是我太过粗鄙,竟然不知道大人您如此宽宏大量!”(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负荆请罪
蔺相如既能发表那样大义凌然的演讲,又怎么可能顺坡下驴,与廉颇修好?是以,一听廉颇在外负荆请罪,蔺相如便急忙出门相迎。自此,二人结为刎颈之交,一出“将相和”终于达成皆大欢喜的场面。
廉颇与蔺相如最初的嫌隙就是人际互动中所谓的“冲突”
时人常将他们的冲突归咎于廉颇傲慢自大
但若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看上,
他们的冲突源于——
1.职位之别导致资源的冲突
身为名将,廉颇自然有自傲的资本,早在蔺相如尚未取得功绩前,他便已经官拜上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伐齐,大破之,取晋阳,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十七史百将传》
这时候的他风光无限,也从未与不起眼的蔺相如有任何矛盾。然而当蔺相如在和氏璧和渑池会上两次立功后,二人地位却悄然生变了: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的不满也是由此时而起,因为对于同朝为官的二人而言,职位便是资源。他们之间的冲突其实还暗含着资源争夺的因素。
2.职责之别导致认知出现偏差
当得知蔺相如官拜上卿后,廉颇下意识的反应便是: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可见其对蔺相如等言官之流颇有偏见,对于他而言,他的功名多是靠血肉在沙场上厮杀得来,而言官支流却不过是动动口舌,功劳无足挂齿。这显然是一种认知偏差。但是由于双方职责不同,直性子的廉颇很难做到换位思考,便只能任由这种认知偏差自由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蔺相如因有功而位居其右,他自然十分不满。因而才会说出那样一句“吾羞,不忍为之下”。
可见,在廉颇与蔺相如的冲突中,廉颇的自大不过是表面所见,究其深处,还暗含着二人的资源竞争与彼此认知不足的因素。
大将军廉颇画像
在这样的情况下,
要想解决冲突更是难上加上。
但有蔺相如这样的冲突管理高手出马,
上述一切都如过眼云烟。
你看他做了什么——
1.暂时回避,冷冻矛盾
与廉颇的矛盾初现后,蔺相如最受门客诟病的地方就是“怂”,而这其实恰恰是他的高明之处。在现代管理学中,蔺相如前期的谦让行为可被称为“回避策略”,即
试图通过逃避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平息冲突。
虽然回避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但是却能作为权宜之计,用来暂时对矛盾进行冷处理,尤其适用于情绪激烈的情况。这样的做法在短时间内有利于避免彼此在情绪异常的时候冲突再度激化。
2.强调目标,化敌为友
廉颇对蔺相如的不满并非源自对其个人的不满,而是对其仅凭口舌便得到高位的不满。这属于个人目标,而蔺相如后来所发表的那番演讲则将二人的目标提高了一个等级,将目光从个人转移至国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上讲,
通过多种方法突出高级目标的重要性,有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减少社会情绪性冲突。
通过提高成员对组织共同目标的忠诚度,可有效解决由部门目标不一致造成的分歧。
在后续廉颇闻言后的反应来看,蔺相如对高级目标强调确实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一方面它使廉颇自惭形秽,另一方面也弱化了二人的差异,成功将他们统一到同一战线。如此一来,彼此冲突迎刃而解。
综上所述,若用现代管理学的眼光评判,蔺相如绝对是个被低估的冲突管理高手。
蔺相如画像
正如本文所述,在团队管理中成员冲突最常见不过,也很难避免,因而如何解决冲突是每个项目经理都应具备的能力。以“将相和”为例,蔺相如的解决方案堪称冲突管理的范本,冲突管理的“回避”“让步”“强迫”“缓解”“合作”五大策略不分高低贵贱,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地采取相应策略才是上策。
有人将历史视为偶然,倒不如将其视为正确的管理手段带来的必然结果。
管理从来不分国界,也不分时代,跟着历史学管理,我们下期再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10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