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帝刘邦,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低微的开国帝王之一,毛主席称作“封建帝王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邦四十八岁起兵反秦,他只花了八年时间就统一了全国。当然,这个“统一”是带有妥协性质的。政局稳定之后,刘邦和吕后先后用各种手段诛除异姓王,巩固了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同时刘邦又通过几项措施确立了刘氏的统治地位,算是真正意义上完成了政治统一。
政治妥协基础之上建立的西汉政权
公元前206年,项羽西进咸阳,杀秦王子婴,火烧咸阳宫。数月之后,自号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其中刘邦被分封为汉王。
项羽分封的十八诸侯
刘邦在平定巴蜀之后,趁项羽平定齐地叛乱之际,以韩信为大将军,兵出汉中,项羽在关中之地所设置的监视刘邦的三为诸侯王都被打败,三秦之地归汉。并准备东进伐楚,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韩信
在楚汉战争中,各诸侯随着楚、汉双方的胜负态势而不断选择阵营,在此过程中,刘邦为了分化和削弱项羽阵营的实力,以战争、利诱等手段拉拢各大诸侯王,认可各诸侯王的现有地位。
在楚汉战争的末期,除却临江王不降,其余各大诸侯王都已经投向刘邦阵营。垓下之围项羽被杀,汉军全歼楚军,最终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
公元前202年,楚军被消灭之后,刘邦正式分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而诸侯们也共同请刘邦即位称帝。当年的二月,刘邦在山东定陶称帝,建国号汉,定都长安,是为西汉。此时存在的诸侯王有燕王臧荼、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
西汉初年刘邦分封的异姓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汉政权是建立刘邦与各诸侯王的政治妥协的基础之上:刘邦承认分封制和各诸侯王的合法地位,各诸侯王共尊刘邦为帝。
在这种情况之下,各诸侯王虽然尊刘邦为帝,但并不在汉廷控制之下,实际上成为了割据势力;各诸侯国的领土面积总和也要超过汉朝直接控制的领土面积。
刘邦虽已建国称帝,但并未真正意义上完成全国的统一。
消灭异姓王
从西汉建国开始,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严重危害了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的统治。这已成为刘邦心中的刺,在之后数年时间里,直到刘邦驾崩,刘邦和吕后以各种手段先后消灭了除长沙国之外的其他诸侯王。
1、燕王臧荼。
公元前202年7月,在刘邦称帝才刚刚5个月之后,燕王臧荼就迫不及待的第一个跳出来起兵反汉。臧荼之所以反叛,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
①、他最初是项羽分封的诸侯王,不属于刘邦阵营;
②、他在楚汉之争中对于刘邦阵营出力不多,投向刘邦也是事实所迫;
③、刘邦登基之后,大肆搜捕项羽党羽,臧荼忧惧。
燕王臧荼
臧荼反叛之后,攻下了代地。刘邦亲率军队平叛,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击败燕军,俘虏臧荼,灭亡燕国;同时刘邦派遣樊哙领兵平定代地。
在消灭臧荼的反叛之后,刘邦任命自己的同乡老友太尉卢绾为燕王。
臧荼虽然没灭,但他的后代却影响了西汉的历史,汉武帝的生母王娡就是臧荼的曾孙女。
2、淮阴侯韩信之死。
公元前202年12月,有人向刘邦报告楚王韩信谋反。刘邦采纳陈平的计策,假意游玩云梦泽,停留在陈县朝会诸侯,韩信亲自迎接刘邦,却被刘邦遣人擒下带往洛阳,贬为淮阴侯。韩信因此心怀怨怼。
韩信被废除楚王之位以后,刘邦将原来的楚国一分为二,任命自己的弟弟刘交为楚王,任命自己的族兄刘贾为荆王;同时任命自己的庶长子刘肥为齐王,统领齐地。
公元前197年,与韩信交好的陈豨在代地谋反,自立为代王,刘邦率军平叛。韩信被人告发私通陈豨谋反,被吕后和萧何合谋杀于长乐宫的钟室之内,韩信三族被夷灭。
韩信的死,他自己有取死之道,在此不再细说。
韩信
3、逼反韩王信。
韩王信原本的都城是在颍川,封地北面靠近巩县、洛阳,南面接近宛城、叶县,东面接近淮阳,是天下的军事战略要地。
刘邦对此很不放心,想到了“一石二鸟”之计,公元前201年,将韩王信的封地到太原以北,一方面远离中原要地,另一方面可以在北方抵御匈奴,拱卫长安。最终韩王信定都马邑。
当年秋天,匈奴军队围攻马邑,韩王信一方面遣使向匈奴求和,另一方面向刘邦求援。刘邦虽然派出援军,但怀疑韩王信私通匈奴、有叛汉之心,于是遣使斥责。于是韩王信献马邑城投降匈奴,合军一处,进攻太原。
刘邦亲率32万大军北击韩王信、匈奴军队,却遭到匈奴算计,被重重包围在平城白登山,史称“白登之围”。之后,刘邦再度派遣樊哙平定代地,并任命自己的兄长刘仲为代王,不久因为匈奴来袭弃城逃跑,被废除代王位,以陈豨总督赵、代两地的军事。
其后,韩王信逃亡匈奴,公元197年曾派人劝说陈豨谋反;公元前,196年,韩王信再度与匈奴合兵攻打参合城,刘邦派遣柴武出击,柴武大破匈奴军,攻破参合城,斩杀韩王信。
韩王信的子孙在汉文帝时期重新归汉,子韩颓当在平定七国之乱中颇有战功;孙韩嫣、韩说都在汉武帝时期做过官;曾孙韩增为汉宣帝时大司马,位列麒麟阁功臣。
韩王信曾孙韩增
4、赵王张敖被废。
赵国的首任诸侯王是张耳,曾是信陵君的门客,在少年时代就和刘邦相识,曾被项羽分封为常山王。张耳在楚汉之争之时投靠刘邦,并作为韩信的副将监督之,最后被刘邦任命为赵王。刘邦称帝的当年,张耳去世,其子张敖继承赵王之位,并迎娶刘邦的嫡长女鲁元公主为妻。
公元前200年,刘邦在经历“白登之围”的失败之后,路过赵国停留数日。张敖作为刘邦的女婿,执子侄之礼甚恭,但刘邦或许因为军事失败而怏怏不快、态度桀骜。
赵国的国相贯高和赵午看不惯刘邦的傲慢无礼,又不想连累赵王张敖,于是谋划谋反。第二年被人举报发觉,刘邦将二人下狱,赵王张敖也被废除赵王之位,改封宣平侯,并立儿子刘如意为赵王。
赵王张敖
5、陈豨叛乱。
陈豨也是从很早就跟随刘邦征战了,白登之围以后,陈豨被刘邦留在赵、代之地,任命为赵相,负责两地边塞的军事防务。陈豨因为喜欢结交宾客、待人谦恭,而被刘邦猜疑有谋反之心。
刘邦派人追查陈豨宾客之中违法的事情,许多都牵涉到陈豨,这使得他心中不安,再加上韩王信的劝说,陈豨最终反叛,劫掠赵代两地,自封为代王。
刘邦问讯,先是赦免了所有参与陈豨叛乱的赵国官吏,之后率军进驻邯郸,派遣郭蒙击破陈豨的几位部下;派遣周勃平定太原和代郡,陈豨最终为樊哙军所杀。
周勃平定代地之后,刘邦任命儿子刘恒为代王。
汉文帝刘恒
6、梁王彭越之死。
彭越在楚汉之争中袭扰楚军、断绝楚军粮道、攻破三十余城,战功赫赫;在垓下之围前夕,彭越以梁地初定为由,拒不出兵帮助刘邦,刘邦采纳张良之计许诺消灭项羽之后对彭越封王、多封土地,彭越才肯参战。
楚军被消灭之后,彭越被封为梁王;公元前197年陈豨叛乱之时,刘邦领兵平叛,派人征调梁国军队,彭越又不从命。最终刘邦派遣使者设计逮捕彭越,囚禁洛阳,准备问罪。
刘邦原打算赦免彭越,废黜王位,废为庶人,发配蜀地;彭越在途中遇到了吕后,向吕后求情,吕后献上了一记“助攻”,她劝说刘邦斩草除根、杀掉彭越,并派人再度揭发彭越谋反,彭越被杀,夷三族。
梁王彭越
7、淮南王英布之叛。
英布本为囚徒出身,因为作战英勇得到吴芮的赏识,并将女儿嫁给他。之后,他率部归属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战功赫赫,并奉项羽命,直接在新安坑杀了20万秦国降军。项羽分封诸侯之时,英布因为功劳卓著,被封为九江王。
英布
在楚汉战争中,英布先是作壁上观,后来被汉军方面的随何说服,投向刘邦阵营,后被刘邦封为淮南王。
公元前197年和公元前196年,同为汉初三大名将的韩信和彭越相继被杀,英布内心忧惧;再加上其封国内中大夫叛逃,向刘邦举报英布意欲谋反。英布先下手为强,举兵造反。
英布举兵东向,攻打刘邦分封的荆国,刘邦的族兄弟荆王刘贾被击败,并死于乱军;英布又向北渡过淮河攻打楚国,楚军战略失当,被英布打败。
刘邦拖着病体率军征战英布,两军交战,英布大败;再加上名将曹参率领齐国军队前来增援,两军夹击之下,英布军连连败退、死伤无数,英布仅率领数百人逃往南方。
这时,时任长沙王吴臣是吴芮之子,也就是英布的妻兄(弟),他写信给英布,谎称要与英布合兵一处,逃亡越地,英布信以为真,前往长沙国,最终被长沙王派人刺杀身死。
8、燕王卢绾叛逃。
卢绾和刘邦二人从父亲那一辈就两家交好,而刘邦和卢绾又是同一天的生日,从小一起长大,当刘邦成为皇帝之后,卢绾身份尊贵,先是做了“三公”之一的太尉,在刘邦平定燕王臧荼叛乱之后,封卢绾为燕王。
在陈豨叛乱之时,曾逃往匈奴,卢绾曾暗中与他联络,还联系过故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这件事情被刘邦知道,刘邦曾经两次召见卢绾入朝,卢绾称病不往。
公元前196年,英布叛乱被杀之后,刘邦在建国之初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只剩下长沙王和燕王卢绾,长沙王还有先前平定英布叛乱之功,卢绾则是内心惴惴。
公元前195年二月,刘邦派遣樊哙、周勃进攻燕国,刘邦封儿子刘建为燕王;卢绾率部逃往塞外,观望形势,还准备在刘邦病愈之后亲往长安请罪;四月,刘邦驾崩,卢绾逃入匈奴境内,被封为东胡卢王。
刘邦
卢绾在一年多之后死在匈奴境内,其孙子卢他在汉景帝时期归汉。
9、长沙国得以保留。
在汉初刘邦分封的异姓王之中,只有长沙国得到了保全,这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
①、位置偏僻,实力弱小。
长沙国实际控制的领地只有长沙郡,国弱民少,无法组织起对汉构成威胁的军队;而且长沙国在当时属于南方地理位置偏僻的边疆之地、未被开发的不毛之地。
②、战略意义。
当时长沙国的领地靠近南越国和越族等少数民族的领地,保留长沙国,一方面可以抵挡岭南的赵佗势力;另一方面,可以稳定、团结周边的越族,确保西汉南部边疆的稳定。
③、吴芮已逝。
长沙国中最让刘邦担心的要数第一任长沙王吴芮,但吴芮在做长沙王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其子没有吴芮的能力和影响力,再加上地僻、国弱、民少,无法对西汉政府构成威胁。
长沙王吴芮
④、长沙国平叛有功,未漏反相。
第二任长沙王吴臣,在英布叛乱之时曾协助西汉政府杀死了英布;并且长沙国两代国君在明里暗里都没有表现出反意。
⑤、时不我待。
按照刘邦的一贯做法,长沙国也有可能在他的清除之列,但刘邦在卢绾叛逃之后就病逝了,他没有机会再对长沙国下手。
⑥、西汉政府对长沙国也有人事安排。
西汉虽然保留了长沙国,但对长沙国也有人事方面的任命:设置丞相和太傅,有西汉中央政府直接任命,这实际上就对长沙国形成了监督和控制的作用。
诛除异姓王的同时,刘邦还有动作
刘邦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将除了长沙国以外的诸侯王诛除干净,巩固了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在这一过程中,刘邦还做了以下事情:
1、分封刘姓诸侯王。
刘邦在诛灭异姓王之后,分封自己的儿子或者刘姓宗亲担任诸侯王,一共分封了齐、楚、荆(吴)、淮南、燕、赵、梁、代、淮阳九个刘姓诸侯国。
分封同姓诸侯王,实际上也是在继续延续分封制,也就在地方继续留下了割据势力。即便如此,分封同姓王的做法也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①、刘邦消灭异姓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刘邦用不断分封刘姓诸侯国的方法来制约、削弱异姓诸侯国的势力。
②、吸取秦亡的教训,在地方上设立同姓藩王,一旦西汉政局有变,地方藩王可以起兵拱卫中央。
③、西汉之前的秦朝只经历了短暂的统一,而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则经历了长达500多年的长期分裂,在地方上分封刘姓诸侯王,可以加强对地方的掌控,强化各地人民对于刘姓统治的认可。
2、实行郡国并行制。
刘邦在分封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在其他地方实行郡县制,有西汉政府直接统治,这就是贯穿西汉的“郡国并行制”。
西汉郡国并行制示意图
这一制度在当时确实适应了休养生息的国策,起到了巩固统治、恢复民生的作用;
但随着诸侯王势力的发展,西汉中央逐渐加强中央集权,再加上各诸侯王与皇帝的血缘、亲缘关系越来越远,势必造成诸侯国与中央的对立,最终酿成了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3、白马之盟。
刘邦在诛灭异姓王之后,与大臣订立白马之盟,主要有两条内容:
第一,国以永存,施及苗裔。只要大汉王朝存在一日,就会惠及功臣的子孙后代。这实际上将大臣与王朝绑在了一起,加强大臣拥护刘姓王朝统治的力度。
第二,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不是刘氏宗亲而被封为诸侯王的,没有军功而被封为侯爵的,天下人可以共同讨伐。
“非刘氏不王”是白马之盟的核心,这是为了巩固和维护刘氏汉朝的统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08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