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位于广州的红花岗四烈士墓
1911年4月,辛亥黄花岗之役失败后,由师复等人组织的支那暗杀团团员决议在粤行刺两广总督张鸣歧和水师提督李准。林冠戎自请为执行员,并改名“冠慈”,深怕一旦失败,以免伤其母心。后创建致公堂的陈炯明介绍陈敬岳为执行员,马育航,钟秀南担任运输炸弹。后有潘赋西,刘镜源亦愿担任执行。所以冠慈,敬岳,赋西,镜源分四路守候,观察张、李行动,伺机行事。
陈敬岳,字接祥,幼即赴南洋经商。1903年赴海外遍历南洋各岛,设帐授徒,向学生灌输“汉贼不除,满清不覆;满清不覆,中国不强。”嗣后加入“中和堂”,于马来亚加入同盟会。辛亥,返穗参“三·二九之役”,事败,走港,入支那暗杀团。
1911年8月13日午12时许,李准至双门底,冠慈乃取弹引爆。据15日香港《士蔑西报》的报道,李准右手受微伤,腰部则有两寸阔的伤口,二十卫兵中有八人受伤,而轿夫受伤最重,一轿夫足被炸断。冠慈因为已抱定必死的信念,乃是携带炸弹冲入队中,当场殉难。敬岳在城外,载两弹于小木箱内,由长堤尾追李准至大南门口。闻巨响,知冠慈已行动,折入仙湖街,给警察发觉其神色有异,且剪短发着西装,遂被捕。张鸣歧亲自审问,敬岳直认党人不讳,说可惜无温生才之幸运,能成功完成其任务。当时,敬岳得免一死,但到广东光复前夕的11月初里,才被杀被清吏李世贤杀害。
清广东水师提督李准
李准于广东光复后,曾致函陈炯明,对敬岳之死,有下面一段的解释“:竞存都督麾下,素未谋面,然常闻莫任衡君(前谘议局议员)为道我公高世之才,钦佩无已。既又观我公光复惠垣时,军令森严,秋毫无犯……至陈敬岳一事,准于受伤时,即缄告张鸣歧,免其一死,斯事已登之报章,准已不杀之于前,岂于将反正时,复处之于死地?前后不符,事可明矣……乃民贼张鸣歧密谕李世桂,使其杀之而不告准,推其意,故欲使民军仇准,则准虽反正,亦将无容身之所。故于鄂省起义后,即杀陈敬岳,准在虎门,实未闻其事……呜呼,事若不白,粤人嫉我日甚,准将何以立于世也。陈敬岳事亦请代为表白,使准他日犹可为民国一分子之力,不致被嫌疑以终身。”
安排烈士后事的陈炯明
民国元年,陈炯明将陈敬岳、温生才的遗体,移葬于黄花岗上,并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改葬礼,参加典礼者逾万人。林冠慈的遗体,亦于广东光复后,得以改葬。为纪念林冠慈, 当地人于1946年,将烈士的母校梅湖小学改名为“冠慈小学”。同时,在陈敬岳的故乡丙村建纪念碑一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78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