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孩子拼尽全力对抗恐惧,而我们却总是以过来人的心态对此嗤之以鼻

孩子拼尽全力对抗恐惧,而我们却总是以过来人的心态对此嗤之以鼻

别让童年恐惧纠缠孩子一生

“妈妈别让我去了!我真的害怕!”

“你就是找借口!多大个事啊也至于哭成这样,真没出息!”

国庆期间带孩子去广场玩,看见这样一幕。

一群一年级学生在完成假期作业——给路人发小国旗,邀请他们说一段对祖国的祝福,并由家长拍下合影。

一个男孩羞涩抗拒不肯上前,看别人陆续完成任务,妈妈不耐烦地一再催促。

于是变成一个哭喊躲避、一个暴躁拉扯。

最终老师赶来将孩子带离围观人群,在远处安慰。

这让我想起朋友小婷,工作很出色,但一到作报告就往后缩。发言过程中不断绞手指、清嗓子、理碎发,好好的稿子念得磕绊凌乱,草草收场。

这与她儿时的经历有关。

小婷从小内向腼腆,妈妈却总是逼迫她刻意练习。

有次跟妈妈上班,面对满屋陌生人,小婷勉强一笑,就要躲。

妈妈却一把将她拉出来,硬逼着“李叔叔”“张阿姨”地逐个问好才算完。

那一整天她都躲在角落,大家的夸赞声都像在嘲笑她笨拙怯懦。

之后,小婷越来越“胆小”,尤其在公共场合说话,每次都不由自主想起那天的窘迫,想迅速逃离。

这种条件反射般的紧张,从童年延续到成年,如影随形。

临床心理学家阿伦·贝克说:“我们的不良情绪和行为通常与早年形成的负面信念有关,而这些信念的形成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阶段。 ”

孩子像一株植物那样缓慢恣意地生长,依自己的节奏。而父母却总是按图纸去规划他成材的样子,迫不及待地剪去一切不规则的枝丫。

“爱之深,责之切” ,随着一次次野蛮修剪,孩子们越发“规矩”起来 。

但那种无助、羞耻、焦虑的情绪却悄悄被压制在心底,长久不散,甚至影响一生。

『橘子新青年』前不久为“行走的力量”在微博上@陈坤,“九年里,他学着如何与自己相处、与大家相处,而这场与自己的对话似乎漫长而无解。”

早些年陈坤“爆红”片酬飞涨。面对众人求之不得的好事,他却担心“名不符实” ,甚至一度感到恐慌:“突然间觉得特别害怕!我觉得现在拥有的一切都不属于自己!我随时会失去它们,或者它们失去我 。”

这种“我不配”的负性反应, 正是源自于他早年的糟糕经历。

陈坤幼时父母离异,被同学孤立、嘲笑。

家境贫寒,最苦的时候母亲在菜场捡烂菜回来吃。

就读职高期间,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出去打工赚钱。

拿着北京电影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临近报道他还在为没赚够8000块钱学费犯愁。

童年长期的窘迫经历,直接影响人成年后的行为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过一个著名的习得性无助实验,把一只狗关进笼子,开启蜂音器后进行电击,狗哀嚎奔走,但无法逃脱;

反复多次后,即使打开笼门,它也不会主动逃出,而是听见蜂鸣就倒地呻吟颤抖,绝望地等待痛苦加身。

实验的残酷,也时刻上演在现实的人生之中。

儿童通常是弱小无力的,成人世界小小一道坎,横在他们面前就是一座无法跨越的大山。

尤其在长期得不到帮助以后,“我讨人嫌”、“我贫穷”、“我不被尊重”,这些自我概念就慢慢固化为“我会被拒绝”、“我必失去”、“终将痛苦”等自我信念。

而这些早期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根深蒂固地驻扎在内心深处,并影响日后的行为模式。

当他面对机遇时,会因为“我没有资格”而焦虑恐慌,进而兴起冲动要将“好事”破坏掉。

就像陈坤自己说的那样:“我害怕好事,一到好事就紧张。”

处于普遍节奏加快、压力过大的现代社会中,我们的孩子更是比以往承受了更多的冲击。

事实上,适当的紧张焦虑,是对危险的预警,是自我保护机制的正常反应。产生危害的并不是负面情绪本身,而是处理情绪的方式和能力。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① 不要随意“贴标签”

当孩子陷入恐惧情绪无法缓解的时候,很多父母容易同时陷入焦虑,企图通过强烈的语言表达来压制失控的情绪。

“真没出息!”

“胆小鬼!”

“没人喜欢你!”

“总是这么差!”

……

小小的自我在一次次恶语“轰炸”中支离破碎,再拼凑起来,已面目全非。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电影《哪吒》中的转世魔丸小哪吒,一出生就被喊做“妖怪”、“魔童”,被村民歧视、被同伴排挤,人人避之不及。

明明从凶恶海怪口中救下小姑娘,村民却满是敌意对他叫嚷:“妖怪又来啦!魔童抓小孩了!”

在众人偏见下,小哪吒索性自暴自弃:你们当我是妖怪,那我就做妖怪该做的事啊。于是变本加厉地“祸害”一方。

被同一类“标签”不断强化,孩子会逐渐形成“自证预言”的心理模式,陷入被他人设定的人生。

② 建立正确认知

儿童对客观世界认知不够,也是引发焦虑、恐惧的原因之一。

儿童又极易将情绪泛化,由特定事物或环境引发的负面情绪,发展成对与之类似的、相关联的一系列对象都会敏感。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朋友家孩子,在幼儿园参加消防演习,被逃生视频吓到,此后常担心自己会遭遇火险。

在地铁里看到消防海报、安全出口标识,都会浑身紧张。后来甚至发展到遇见车站、机场、剧院这些会出现消防设施的地方,都尖叫着不肯上前。

由消防设施联想到火灾,火灾联想到自己遭受火险。在他的意识中,将“消防设施”与“火烧到我”直接等同了起来,进而回避所有与之相关的场景。

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朋友逐步引导孩子理解消防和火灾的关系,并在家里安放了灭火器,全家人一起排除火灾隐患、演示安全逃生方法。

现在孩子见到消防设备还会紧张,但至少已经不再影响正常生活。

当孩子出现紧张恐惧情绪时,父母首先应该帮助孩子找出害怕的源头,避免情绪泛化。

随着孩子认知能力和处理能力增强,多数恐惧会慢慢消失。

③ 耐心陪伴逐步解决

有人分享过一个案例。

小女孩因父母疏忽,被独自关在电梯中上升了漫长的20层,之后对电梯产生强烈恐惧。

无论父母如何道歉,一再保证不会发生同样事情,小女孩仍旧十分害怕。

即使与父母一起,也会表现出剧烈的应激反应,一家人只好每天陪她步行上下20层楼。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专家建议进行“系统脱敏”。

将受治者缓慢渐进暴露于导致恐惧的情境中,并通过心理及肌肉放松来对抗紧张情绪,逐步达到消除恐惧的目的;并提示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迫执行,也不要刻意回避恐惧源。

具体到小女孩案例中,先由父母陪同只坐一层电梯,尝试多次后如可接受,再逐渐加层数;见效后再进一步由小女孩独自乘坐,父母在下一层等候。

每一层电梯开门女孩都能看见父母,可以缓解紧张,直至对电梯恐惧消失。

无论是文章开头的广场男孩、朋友小婷,还是后面的电梯女孩,都因为受某一场景刺激引发焦虑反应。

但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人置于同样场景,都会产生负面情绪。

孩子自身气质、健康状况、周围环境,甚至某个偶然因素都可能成为诱因之一。

我们不可能让孩子回避一切危险,也不能期望哪个方法一劳永逸。

别让孩子的恐惧在冷漠中结痂,爱与支持才能助他生出铠甲。

人的本能会掩盖恐惧情绪,以免使自己处于弱势地位。

孩子凭借单纯的信任,鼓足勇气向我们袒露,却常常被漠视。

孩子拼尽全力对抗恐惧,而我们却总是以过来人的心态对此嗤之以鼻。

《魔法岁月》一书中写道:“说童年是天堂,是一段天真无邪、安宁快乐的时光,那也只是成年人的想象。”

愿所有父母能习得同理心,守护心中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6063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