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得建立一直讲究的第一个是“师出有名”,第二个是“名正言顺”。特别是要颠覆前朝的统治之时,领导集团必须要制造一种上承天命,下顺民意的舆论,表示自己并非自愿背板,而是“被逼无奈”顺应时代潮流,所以才去推翻无道、违逆天下的前朝。
造反派一般都会借用古老的传说、或者一些飘渺虚无的天命说来制造社会的舆论,例如陈胜吴广起义之时出现的狐仙传话“陈胜王,大楚兴”,还有鱼肚中的“神书”,这给陈胜集团制造了很好的舆论导向,所以他们的起义才会一呼百应。所以,新政权想要平稳、合法地过度旧政权,就要善于借力打力、巧用舆论,典型的例子就是李唐。
李氏一族作为豪族和平周的大功臣,自然十分的受到隋朝皇帝的重用,身为人臣,如果直接造反推翻隋朝,势必会导致天下间群雄并起,因为别人并不承认李唐政权的合法性,就会说你是谋逆、篡位,那么唐朝也就不可能会在封建史上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可是我们都十分的清楚,李渊是以人臣的身份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大唐,但是历史长河中却几乎没有人说他是乱臣贼子,这就是李氏一族善用舆论导向的政治手段,再结合隋炀帝残暴的统治,天下间怨声载道,所以才能够一举推翻隋朝的统治。通过探索李唐在隋朝时期的舆论谋划和对各个阶层舆论利用,看唐朝是怎样获得隋朝的“合法继承权”。
一 借力打力利用舆论
“谶,验也。有征验之书”,谶,自古就被视为上天降下神诏的最好载体,当然这是欺骗平民百姓的东西,自它产生的那一刻开始,注定它就是被用来进行王朝合理更替的工具,统治者用它来宣扬自己政权的合法性,谁敢攻击它,谁就得背上冒犯天神的大罪,这就把统治者的政权神圣化。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其中“李氏将兴”、“李氏当王”的舆论声音是最大的,甚至皇帝本人都深信不疑“后主讨辽,有方士安伽陀,自言晓图谶,谓帝曰,当有李氏应为天子”,你可能以为这是李氏一族为了造反而捏造出来的舆论,其实并不然。
魏晋南北时期的李弘才是李姓称王的始作俑者,是他提出了李家当兴而为王的谶。因此,此后就有非常多的人以李弘之名起义,这也导致了民间对于“李姓”传说的深信不疑。到了隋朝,李弘之名虽然还存在,但是更多的确是演变成了“十八子”类似的谶,十八子组合就是“李”,这就让隋炀帝十分的忌惮李氏,特别是得势的李氏。
二 清算李氏
首当其冲的就是李穆家族。李穆嫡系李敏引起隋炀帝猜疑的原因是他的另一名为“洪儿”,隋炀帝集团认为“洪”是“弘”的另一种写法,再加上大业十二年间,唐弼叛乱,将李弘当做天子,自称唐王,究其种种原因,所以勾起了隋炀帝的不安最后将其诛杀,这是引起隋炀帝清算李穆家族的导火索。
李穆在北周时期“居天下精兵处”掌握了北周的军权,随后归附杨坚,这才让杨坚在与尉迟迥的争霸中拨云见日,一举奠定了隋朝的基业。如此大功,李穆家族在隋初就是“穆子孙虽在襁褓,悉拜仪同,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的盛况,在隋朝的进展中李家的显贵并不只有如此,家中封侯拜相、成为将军等多如牛毛,连李崇自己都说“合家福贵者数十人”
李穆家族如此显贵掌握重兵,再加上“李氏”的舆论,似乎很容易就让李穆的家族成为谶上所说的天命家族,这自然会出事。大业年间,隋炀帝再也难以忍耐时刻悬在自己脖子上的李穆一族,于是借助对李浑和李敏的诬告,找了个借口说李穆家族谋反,就诛杀了李浑和李敏及其家族嫡系三十二人,其余的人全部流放,李穆家族就此败落。
统治者如此注重打击李氏,这就让民间对于“李氏称王”的舆论更是深信不疑,试问连最高统治者都已经害怕李氏称王的舆论,开始不惜一切代价打压李氏势力,那些平头百姓还能不深信这一舆论的正确性吗?肯定不能,于是李渊登场。
三 借力打力创造舆论
既然民间的舆论是愈演愈烈,那么李渊作为李氏众人,同样也肩负着“李氏将王”的谶,可是他并没有像被诛杀的李氏众人那般名声大噪。
低调的李渊“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自然使不甘心一辈子做人臣,所以,他借助本来就流传于世的“李氏当兴”的舆论,创造了自己才是名应图录的天选之子的舆论,是“李氏当王”的应谶者,并且在太原地区利用舆论给自己积累势力,命皇太子李建成“於河东潜结英俊”,秦王“於晋阳密招豪友”。
完成太原地区根基的积累后,李渊集团在起兵前更是对图谶进行多次解读,姜謩就曾说“隋祚讲亡,必有命世大才,以应图谶,唐公有霸王之度,以吾官职,必为拨乱之王”,以此创造了对起兵有利的言论。夏侯端说“主上猜忍,犹忌诸李,金才既死,公不思变道,必为之次矣”,以此来劝说李渊快速起兵。
大业十三年,李渊集团起义建造白旗,充分利用了太原地区利川的预言“法律存,道德在,白旗天子出东海。”,还有对《桃李子歌》的利用,直接增加了李渊势力在民间的权威信和神圣性。这个完美的操作借用了本就存在的预言,打出了自己就是语言中的天命之人,让百姓对李渊的合法身份深信不疑,“自尔之后,义兵日有千余集焉。二旬之间,众得数万”,使得李渊的人马得到扩充。
李渊为了创造舆论还曾利用异像。“大业十三年,晋阳宫西北有光夜者,自地属天,若大烧火,……,上冲北斗……,时有望气者云,西北乾门有天子气连太原,甚盛”,此时的李渊还正是太原的留守,这两种现象结合,通过神学暗示,就让社会都笃定了李唐而王的天命之人就是李渊。
李渊这种借力打力,利用舆论的做法是非常成功的,利用在民间本来就已经成熟的李氏当王的言论,推出自己就是就是天命李氏额新舆论,很快就让民心所向。李唐为了证券的合法性,在起兵的初中期,到唐朝的建立,都在不断地制造祥瑞,武德元年五月八次,武德二年十一次,武德三年七次,武德四年七次,都取得了非常有效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给李唐政权披上了神学的外衣。
四 唐朝正统舆论
1.五德学说
王朝的更替,不仅仅是宣传统治者是天命所归这么简单,还要让黎明百姓都能够接受你这个朝代的建立,认为唐朝取代隋朝是一件正常的事情,那么最简单的就是通过五德始终,轮回循环来确立政权更替的合法性。
秦汉之后,五德五运之说普遍盛行,因为它可以减少王朝更替的阻力。五德终始说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经过几代人的演变而确立的,历代王朝在建国初都要根据符瑞来确定自己的德运,并根据“德”来确定正朔、服色、礼乐,五德循环的核心内容,第一是五行相克原理,这个原理被完美的运用在了王朝兴替的身上,第二就是五行相生原理,用来解释王朝的禅让现象。
例如,西魏恭帝禅位宇文觉,北周诞生,按照五德相生来讲就是水生木,西魏是水德,所以北周的德运就是木德从而确立了北周统治的合法性。隋朝建立,也是按照这样的舆论宣传,天命所归。大象二年,宇文衍即位也就是年轻的静文帝。北周此时的真正控制者杨坚以后父的身份伪造遗诏,干涉朝政,并且迅速的消灭了反对势力,静文帝深知大势已去,在杨坚的暗示和逼迫下,下诏禅位杨坚。隋朝建立后,为了名正言顺地实施统治,杨坚制造舆论“天降赤雀之符瑞”,杨坚“诏以初受天命,赤雀降祥”,巧妙地利用五德学说,木德生火德确立了隋朝的合法地位。
王朝的建立必须是合法继承,是符合天命轮回的规律,如若不然就是谋朝篡位,因此历代皇帝都要给自己制造舆论来稳定天下民心,唐朝也不例外。唐朝政权的建立,确立了德运为土运,以唐土承隋火的舆论宣传,完美的掩盖了唐朝篡位隋朝的非法行为,将篡夺之朝名正言顺地变成了继承之朝,让天下百姓归心。唐朝统治者就是这样通过五德的相生相克最终获取了继承隋朝的合法权力。当然,唐朝制造的舆论不仅如此。
2.善用各阶层
让天下百姓接受、爱戴一个政权并不是统治阶级轻松制造一些舆论就能够实现的,这需要这个政权打造良好的口碑,那么口碑从何而来?自然是各阶层口口相传而来,唐朝建国虽然在形式上似乎已经是合法的了,但是还缺少了对天下人最后的“洗脑”,所以,唐朝统治者需要各阶层人民帮助自己制造良好的舆论。
3.对下层
下层人诉求往往是最容易满足的,只要当权者能报保证他们的安居乐业,他们就会称赞、颂扬统治者的功绩,反之则会谩骂。
隋朝末期,隋炀帝修建京杭大运河,耗材耗力,人们怨声载道,隋炀帝集团还对百姓们百般剥削,再加上全国范围的饥荒,人们“易子相食”。在这样的情况下官府并没有丝毫的改变和采取相应的措施,自然引起了百姓们对于隋朝的痛恨,“李氏称王”也可以说是百姓们寻找的一个寄托,希望能有人出来解救自己于水火之中,大业末年,民怨沸腾,起义林立,李渊利用人们迫切想要获得安定生活的愿望们将自己的战略制定为“抚百姓,宽起义”的政策,也就是安定百姓,对于愿意投降的起义军给予政策性照顾,授予官职,这就很好的笼络人心,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还在地方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义师入长安,发永丰仓以赈之,百姓方苏息”,试问一下,如果你在隋炀帝的统治下都快饿死了,你还会说隋朝的好话吗?然后突然之间,李渊给你吃饱了饭,你还会说李渊是造反的坏话吗?显然不会,因此,李渊很好地为自己营造了正义之师的舆论。
李渊通过安抚起义军,救济百姓等措施,让李渊的部队成为民心所向之师,秦人曰“真吾主也,何来晚哉。”
4.对贵族拉拢
汉朝以后,以山东士族为主的关陇集团彻底崛起,无论是两晋还是南北朝,关陇集团都占据社会上大的舆论导向,这帮氏族文化素质奇高,还垄断朝廷重要官职,对于民间的影响了更是风向标一样的存在。
杨坚建立隋朝到杨广葬送基业,一直伴随着的都是与关陇集团的斗争,杨广重用江南士大夫,打压关陇集团,这引起了关陇集团的极度不满,本身杨氏就是关陇集团中一个世家大族,得势后反而卸磨杀驴处处打压扶持杨氏上位的关陇集团。相反李唐却一直都重视对于关陇集团的拉拢,李渊起兵的时候长孙顺德、窦琮等关陇世家子弟被重用,成为李渊左膀右臂,攻势扩大后李渊更是在人事任命上着重依靠关陇世家,建国后更是大力提拔关陇集团,因此,关陇集团对于李唐是支持的,那么自然,舆论就会倒向李唐一方。有了在社会上地位极高的关陇世家的支持,李唐就有舆论优势。
5.安抚前朝之人
唐朝继承隋朝之后,并没有对前朝之人赶尽杀绝。建国后李渊下令从前朝隋朝蔡王的子孙中选拔人才,量才使用,体现了唐不拘一格的用人制度。还对隋朝公卿的家庭进行访问救助,给予优厚待遇,梨园的这种做法体现了唐朝的仁义,笼络人心,这些旧朝中人也会口口相传李唐的优待,从而在社会上形成李唐德知天下的舆论导向,巩固统治。
总结
借力打力、巧用舆论,是贯彻唐朝建立前、建立后的方针路线,李唐通过对民间舆论的加工、利用成功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让自己摇身一变成为隋朝合法继承人。取隋而代之不可怕,可怕的是天下间还觉得李唐的篡位理所应当,这就体现出来了舆论的极大作用,再加上李唐上对权贵,下对苍生的拉拢,直接为李唐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因此,李唐能获得隋朝的“合法继承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归功于对舆论的巧妙经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28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