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诸葛亮为什么自比管仲,乐毅?

诸葛亮为什么自比管仲,乐毅?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宝鸡五丈原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管仲名夷吾,是颖上人。管仲年少时常与鲍叔牙往来,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因为家贫,常常骗取鲍叔牙的财物,鲍叔牙却一直好好待他,不提这些事。后来鲍叔牙跟随齐国的公子小白,而管仲跟随了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时,杀了公子纠,管仲也被囚禁起来。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重用管仲,让他执掌齐国之政。齐桓公之称霸,九次会合天下诸侯,匡扶天下正道,这都是用了管仲之谋。

乐毅,子姓,乐氏,字永霸,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之后于赵国逝世。唐肃宗将其列入“武庙十哲”,宋代被列入七十二名将。

三国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很多人都是颠沛流离,这个时代和春秋战国时期十分的相似,乱世出英才,诸葛亮出生在了这样的乱世之中,管仲和乐毅也出生在了乱世之中,管仲在春秋这个混乱的时代用自己的政治、军事、文化思想是的齐桓公成为了霸主,乐毅用自己的思想使得战国时期的燕国变得空前的强大。诸葛亮也想像这两个人一样,让自己辅佐的君主称为天下的统治者。

管仲是讲实用主义的人,作为法家先驱,他实行了很多非常实用的政策,在政治外交上他打出了“尊王攘夷”的牌子,说白了就是有了公开打仗的借口,而后讨伐山戎,在周天子那边留下了好印象。在用人方面他也有自己的原则,“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也就是说,想要当官,就要看这个人多国家和百姓是否有贡献,按贡献给与官职,因为人性本恶的原因,有很多弄虚作假的人,因此管仲还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处罚制度。在当时除了一些定居的居民之外,还有一些流民,于是他采用了“叁其国而伍其鄙”的方法,将国家划分为21个乡,并设置官员逐层管理,让管理组织结构细化的同时,还有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乐毅是燕国的相国,燕昭王时期,燕国因国内大乱而被齐国打败失去了大量的土地,燕昭王非常记恨齐国,所以不惜为此屈尊礼贤下士,这个时候乐毅来到了燕国,在燕昭王的感化下成为了燕昭王的亚卿,因为当时燕国十分的弱小,齐国十分的强大,燕国就是倾全国之力也打不过齐国,于是就在齐湣王最骄傲自大的时候,联合了赵国、韩国、魏国和楚国,共计五国的势力攻打齐国,其实这五个国家出兵的总兵力还是不如齐国的,但是乐毅是一个十分厉害的军事家,这件事没有难倒他,并顺利的攻下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这时只剩下莒和即墨没有攻下,这个时候的燕国已经是空前的强大了。

诸葛亮是一个博览全书的人,知道这两个人的功绩,于是希望自己向这两个一样,成为一个凭借个人才干和计谋创造辉煌的一个人。尽管他是这样想的,但是历史没给他这样的机会,因为同样是割据时期,春秋时期国家太多,其他国家有没有想管仲这样的人才,所以管仲成事了。战国时期,虽然国力相对于春秋时期比较集中了,但是齐湣王骄傲自大,给了乐毅机会,所以乐毅成事了。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虽然无论是军事谋略还是政治思想都很厉害,但是曹操和孙权手下的谋士也不是吃素的,谋略不比诸葛亮差多少。所以诸葛亮出生的时代不仅仅是三国争霸时期,同时韩氏谋士斗智的时期,再加上蜀国是三个国家中最弱的,就算诸葛亮的谋略再强,也不能同时对抗两个国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2561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