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2日,苏宁易购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与家乐福签订《股份购买协议》,苏宁国际将以现金48亿元人民币等值欧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并成为家乐福中国的控股股东。这是继年初收购万达百货之后,苏宁易购又一次购买线下零售资源。
苏宁易购关于收购家乐福中国一事的公告截图
家乐福的衰落
家乐福于1995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是最早一批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资零售企业之一,主营大型综合超市业务。
截至2019年3月,家乐福中国在国内拥有约3000万会员,开设有210家大型综合超市、24家便利店及6大仓储配送中心,店面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覆盖22个省份及51个大中型城市。
家乐福在中国一度发展势头良好。但是进入2010年代后,在本土超市和电商的双重夹击下,家乐福中国的收入和门店数量开始进入下降通道,自2017年起,家乐福有意出售中国业务的传闻时有传出,最近一次传出家乐福将被出售的消息则是在今年5月初。但是,家乐福对历次传闻均予以否认。
近年来,外资超市在中国的经营状况普遍不佳。英国乐购、韩国乐天玛特、韩国易买得等外资零售企业纷纷退出中国,留下来的外资超市则纷纷寻找本土合作伙伴。如沃尔玛与京东合作,乐购则被华润入股,法国零售商欧尚的中国业务也在2018年底被其合作伙伴大润发全面接管。
路透社今年3月报道,德国量贩超市麦德龙也正通过招标形式出售其中国业务,至少有8家竞购者对麦德龙中国多数股权进行第二轮竞购,苏宁和阿里巴巴的身影也在其中。
6月中旬,因多年亏损,泰国零售超市卜蜂莲花亦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泰国正大集团建议将公司私有化,撤回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普通股。此前的2012至2018财年,卜蜂莲花仅在2017财年净利润为正,其余6年全部亏损。
家乐福等外资超市在中国市场的衰落,首先与竞争日趋激烈有关。家乐福刚进入中国的时候,类似的大商超还很少,一个大型商超门店可以吸引到半径五公里内的消费者,但是随着本土商超的崛起,往往几公里范围内就有数家大型超市可供选择。
电商的快速崛起!
大型超商要面临的竞争不光是同类型的本土线下超市,线上的压力更是不小。
随着近几年以来的一大波超商关门潮,很多品牌超商开始谋求新的生存方式。
2018年1月12日晚间,淘宝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及高鑫零售有限公司发布联合公告称,中金公司代表要约人提出的要约于2018年1月12日下午四时截止。
要约人合共获得30.356万股要约股份,占已发行股份约0.0032%。要约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合共68.67亿股股份中持有权益,占已发行股份约71.98%。公众人士持有20.688亿股股份,多于《上市规则》项下19.38%的最低公众持股量规定。
至此,阿里巴巴入股并提要约收购高鑫零售全部完成,阿里巴巴最终共获得高鑫零售71.98%股份。
而高鑫零售百分之百控股大润发控股,欧尚(中国)香港以及香港飞牛集团,相当于阿里将大润发与欧尚正式收编。
被收编后的大润发也的确发生了变化。有一百多家门店完成天猫新零售的改造工作,实现线上平台和线下实体店的融合,并且接入盒马的三公里配送服务,而且还要参与天猫的各类活动。
像大润发这样与电商巨头合作的模式或许会是未来超商发展的大趋势。之前大润发自己也有一个网上商城,叫“飞牛网”,用户可以线上逛大润发,可是效果却不佳。毕竟在电商领域几大巨头的优势是无法对抗的。
大超商自己不作,就不会死
25年前,当现代商超这一新鲜事物在神州大地崭露头角时,中国的消费者立刻被商超那明亮的环境、齐全的商品、任选的自由、服务的周全所吸引。
曾经,商超作为全国性品牌必须争夺的市场,它是品牌的展示窗口。你说你是驰名商标,现代商超里面有你的位置嘛?没有,那你就是吹牛。
而如今,大商超关门的越来越多,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意一旦不行,管理层多半不去反思自身营销能力不足,反而将更多的风险嫁接给经销商,是造成大面积商超作死的节奏。各种条码费、进场费、合同续签费、返利、新店开张费等等名目繁多。
经销商本来100万的资金就可以周转的,可是一旦做了大商超,那不过是压在商超的100万,没有利息,没有增值,还随时可能因为商超跑路而变成0。
经销商成本越来越高,也不得不撤离大商超转而投身下线城市或转战电商。
当然,线下的商超虽然面临着多方竞争,但其存在的意义却是毋庸置疑的。告别了那个只要存在就能生存的年代,或许如今的商超需要更多地花些心思在营销上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