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莫言获得了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成为获得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因为这个奖项,莫言迅速获得各界关注。
普通读者纷纷购买莫言的书籍阅读,想要一窥这位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品是什么水平,然而与此同时,莫言却也遭到了业内专业人士的“围攻”,在莫言获奖的第二年,相关批判莫言的书籍竟然出版发行了,这是为什么呢?
01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颁奖典礼上的演讲中,他讲了三个故事。
正是这三个故事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应,很多人开始“围攻”他就是从这三个故事开始的。
莫言讲的第一个故事是说他上学时期,班级组织学生去看苦难展览。
在参观的过程中,老师进行讲解教育,学生有感于先人经历的苦难,不禁大哭起来。莫言就是其中一个。
但莫言的这种感动却不是纯粹的,中间也夹杂着表现给老师看的成分在。而且他还注意到其他同学的表现,有的同学因为哭不出来,而偷偷用唾沫抹在脸上当做是自己脸上的泪水。
事后莫言向老师高密了同学的这一做法,这位同学也因此得到了学校的警告处分。
很多年之后,莫言又向老师提起这件事,他为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自责。而老师则告诉他,当时的告密者不止莫言一个。
而莫言也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道理,当大家都哭时,应该允许别人不哭,而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别人不哭。
莫言讲的第二个故事就比较简单了,是他在部队工作时的一件小事。晚上他在办公室读书的时候,恰好有一位长官到办公室找人,不过对方找的是莫言对面的那个人。
当时对方已经下班了,长官见状就说“哦,没有人?”,莫言听到后,就高声跟那个长官说,“难道我不是人吗”。
对方被莫言回顶的哑口无言,最后只能面露尴尬的走了。
这件事使得莫言内疚了很久,以至于过了三十多年还让他记忆犹新。
02
如果说上述两个故事是亲身经历,具有很高的真实性,那么第三个故事就是莫言从别处听说,更多是具有故事性了。
莫言说的第三个故事是从爷爷那里听来的。
故事说的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为了躲避风雨,当时在外打工的八个泥瓦匠躲进了一座破庙之中。
当时天气非常恶劣,雷声隆隆没有停歇的意思。泥瓦匠们心里非常害怕,有人说是因为他们八个人中有人做了坏事,上天是要惩罚他,他们必须找出那个人,把那个人丢出去就可以免得自己受牵连了。
八个泥瓦匠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那个坏人,更不愿意走出小庙。于是又有人提出了筛选了的方法。
大家将帽子丢出庙外,如果谁的帽子没有被大风吹回来,谁就是那个坏人,就要自愿走出小庙接受天意的惩罚。
于是八个人将帽子丢出庙外,其中有七个人的帽子被大风卷了回来,只有一个人的帽子被卷了出去。
其他七个人就一致认为是这个泥瓦匠做了坏事,让这个泥瓦匠出去。泥瓦匠并不愿意接受这种安排,拒绝在这阵天气走出小庙。
于是其他七个人就合力把这个泥瓦匠丢了出去。
而就在这时让人意想不到的场景出现了,当七个泥瓦匠将另一个泥瓦匠丢出小庙后,小庙也随之崩塌了。
莫言讲了这三个故事,而在故事结束的时候,他称自己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也只是因为讲故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03
莫言讲完这三个故事并没有对它们做过多的阐述,正因为如此,这在不同人耳朵里引申出不同的含义。
有的人说莫言是微言大义,以这样隐晦的比喻向听众传达了一些哲学上的思考。
而到了评判他的人的耳朵里则又是另一个意思了,他们认为莫言是在向那些批评他的人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判。
尤其是最后一个故事,小庙和泥瓦匠的故事,则是莫言在暗示批评他的人会得到“报应”。
关于这三个故事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直到今天关于对莫言的评价也没有定论。
在谈到莫言获奖后的言论,也有人表示莫言的一些公开发言非常“可笑”,不过具体发生什么,孰是孰非还有待考证。
我认为在评判一个作家时,还是要联系他的作品来进行评判,尽量避免断章取义,情绪化表达自己的观点才好,不知道你怎么看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69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