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南明小政权,大明王朝的回光返照

南明小政权,大明王朝的回光返照

通常认为,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满清入关定都北京之后,明朝就结束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时南方半壁江山还在汉人手中,军队也还有好几十万,朱氏宗室建立了多个政权,史上统称为“南明”。

不过,满清并不承认这些政权的正统性。这是因为,为了不激起广大汉人的反抗心理,更好地统治中原大地,满清宣称“天下取自于贼,而非明”,意思是明朝被李自成所灭,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取代了明朝,满清又灭了李自成,建立清朝取代大顺政权。

言下之意,满清和明朝不存在因果关系,还帮明朝报了仇雪了恨,对崇祯皇帝及之前的明帝也表现得很尊重。这一招挺有用,有了这层遮羞布,有意降清的明朝官员就少了许多心理斗争,背弃祖先,对满清俯首称臣。

既然如此,满清就必须否认南明和明朝的关联,否则人设就崩了。一边说尊重明朝,一边去打还存在的明朝势力,这不精神分裂吗?

当然了,如果南明能像南宋那样活下来,正史上肯定有一席之地,不是满清想否定就能否定的。可惜啊,这南明不争气,未能延续朱氏的统治,只是大明王朝的回光返照。

下面就分别说一说,南明各个小政权是怎么建立以及灭亡的。

【弘光】

明朝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南、北两京并存,而且南京也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崇祯自缢的消息传到南京后,南京文武决定拥立藩王为帝,挥师北上收复失地。

计划是挺好,但在选择谁为新帝这件事情上,南京文武发扬明朝内斗的光荣传统,先斗了个死去活来。

根据朱元璋“皇明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位原则,再按照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顺序,第一人选是福王朱由崧,但钱谦益等东林党人不同意。

为啥?因为朱由崧他爹是朱常洵,就是在万历朝引起国本之争的那位。当时争得多惨烈啊,万历皇帝铁了心的要立三子朱常洵为太子,但文官集团立保皇长子朱常洛,也就是崇祯皇帝的爹,争了十多年,文官大获全胜,万历心灰意冷,将近三十年不上朝。

而东林党人脱胎于文官集团,算是一脉相承,对福王一系心存芥蒂,也担心朱由崧与东林党离心离德,便以立贤为名,推出了潞王朱常淓,他是万历皇帝的弟弟朱翊镠的儿子。

从礼法、血缘来讲,都是朱由崧更有资格,但东林党势大,双方争得热火朝天,仿佛忘记了清军已经入关。

后来,支持朱由崧的安徽凤阳督军卢九德说服了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等手握军权的江北四镇,以及凤阳总督马士英,扶持朱由崧登基为帝,年号弘光。

然而这朱由崧也不是什么好玩意儿,他有七大缺点:贪、淫、酗酒、不孝、虐待下属、不读书、干预官吏。因而名将史可法选中的是万历第七子桂王朱常灜。

当时史可法兵多将广,说话很有份量。可马士英等人棋高一着,发兵护送朱由崧驾临史可法驻军的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史可法傻了眼,只好带着逃难到此的官员们接驾。

以上这些纠纷,为弘光朝埋下了隐患。

也不知文武大臣们怎么想的,前有起义军,后有满清,弘光的处境很不妙,他们却还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

马士英自恃有拥立之功,想当首辅,把史可法视为劲敌,费尽心思将其逼出南京,外出镇守淮安、扬州两地,节制江北四镇。但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等人不服史可法,相互之间也内斗不止。

武将们如此,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也不消停,他们倒是基本一致对外,专找武将麻烦。皇帝朱由崧不是他们选的,这就代表拥立朱由崧的武将和他们立场不同,双方是有利益纠葛的政敌。

弘光元年发生的“三大疑案”,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实际上就是党争内斗的一种体现,并不是纯粹的案件。

站在后世局外人的角度,会发现弘光朝并不是没有生机。当时有三方势力,弘光、起义军、清军,三者中弘光具有先天优势,最得臣民的认可,无论是联合满清镇压起义军,还是联合起义军抗击清军,都是不错的出路。

先解决一方,在过程中壮大自己,再解决另一方,就不至于腹背受敌,大事可期。

当然了,咱们的希望是弘光朝联合起义军驱逐满清。但事实上,史可法及大部分臣子的策略是“联虏平寇”, 虏是满清,寇是起义军。这并不是因为对满清有好感,反而是种轻视。

他们认为,满清人数太少,又是异族,统治不了中原大地,最多劫掠一番就返回关外了,土生土长的起义军才是朝廷的大敌。

但东林党人表示反对,理由很充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么与起义军联合呢?更不行了,崇祯皇帝就是被他们逼死的。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如果跟着他们的道理走,弘光朝就得以一己之力硬抗两大强敌。崇祯帝活着时,统一的明朝用了十几年都不能剿灭起义军,你弘光小朝廷有这实力?

更严重的是,满清已经占了北方,兵锋指向江南,你们为何视而不见还在内斗,是眼睛瞎了还是脑子有问题?

史可法军权在手,也不怎么理东林党,执意要与满清联合,安排高杰率军北上河南,意图协助清军讨伐起义军。

但是,高杰到达睢州后,被早就有意降清的河南总兵许定国杀死,部将溃散,像土匪一样祸害周边方圆二百里,史称“睢州之变”,清军乘机南下,进入了弘光的地盘。

闻知此讯,史可法痛哭流涕地叹道“中原不可为矣”。这里明确一下,史可法联清,可不是真把清军当做同盟,说白了是在利用,因此绝对不愿看到清军侵入弘光的领域。但事与愿违,清军南下,弘光危急。

这里得提到一个人,左良玉。前面说过,东林党和马士英、史可法等武将面和心不和,但东林党也有支持的武将,就是拥兵自重的左良玉,他能做官得益于东林党人侯恂的推荐,和东林党人关系密切。

朱由崧登基时,左良玉没在南京,未曾参与那一场争斗,后被封为宁南侯,镇守武昌。马士英等人担忧他成为东林党人的依靠,刻意交好他,但后来还是闹翻了。左良玉一怒之下,以清君侧为名,发布檄文讨伐马士英,进军南京。

是的,大家没看错,在满清和起义军都进攻弘光的情况下,弘光的大将还造反了。行到九江时,左良玉病死,他的儿子左梦庚率余部投降清朝。

这“余部”有多少呢?具体兵力不得而知,只知道从汉口到蕲州,排列了二百多里长的军舰。还有一个参考数据,左良玉刚到武昌时,拥兵八十万,是东部各镇兵将最多的,虽然朱仙镇一战中精锐尽失,损兵折将,但一、二十万应该有。

对于风雨飘摇的弘光朝来说,这个打击是致命的。更严重的是,马士英为防左良玉,强命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前去迎战,史可法不得不去,导致江淮防线空虚,清军又拿下多座城池。

史可法无奈,只得撤至扬州,在这里继续抵抗清军的进攻。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紧急向周边各镇求援,只有刘肇基去了。

两人率领着扬州军民,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大败。刘肇基战死,史可法拒降被杀。清军的损失也很大,多铎为了泄愤,城破后展开屠杀,足足杀了十天,史称“扬州十日”。

此役过后,弘光就没有未来了,众大臣献南京降清,朱由崧被俘获,押往北京处死,有望复明的弘光朝,仅存在了一年。

这里还有件奇事,口口声声坚决抗清的东林党首领钱谦益,天下读书人的典范,在清军到来时降得比谁都快。他的小妾柳如是说咱们投水殉国吧,钱谦益同意了,到了水池边试了下水温,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执意投水,被钱谦益强拖回家。

这位大名士,论起气节实不如一个弱女子。清军下了剃发令后,他也积极响应,早上出去时说头皮痒得厉害,回来就成了辫子头。真是千古艰难唯一死。

但是,跪舔满清的人虽多,也有一些人宁死不降,与钱谦益交好的河南巡抚越其杰(马士英妹夫)、河南参政兵巡道袁枢(兵部尚书袁可立子)俱誓不仕清,绝食而亡。

值得一提的是,弘光政权不怎么样,民间自发的抵抗活动却十分激烈,其中尤以嘉定(今属上海)、江阴为最,给清军造成的损失挺大。为了报复,清军又在嘉定来了场大屠杀,即“嘉定三屠”。而江阴死战八十一日,无一人投降,全城阵亡。

【隆武和鲁王监国】

弘光灭亡后,各地有野心的宗室纷纷自立,但大多不成气候,几天后就“改朝换代”了,比较像样的是隆武朝和鲁王监国。

先说隆武朝,唐王朱聿键在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靖虏伯郑鸿逵等人的支持下,于福州监国称帝,迅速得到各省的承认,年号隆武。

这朱聿键是朱元璋九世孙,他在南明诸多小政权中算是比较清明的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策略也从主要对付起义军转为对付满清。他自比刘秀,渴望中兴明朝,曾下诏亲征,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很有威望。

然而,隆武朝的实权掌握在地方实力派郑芝龙等人手中,朱聿键受其挟制,形同傀儡有心无力,在政事上没有大的建树。

第二年,郑芝龙不顾郑成功的苦谏,暗中降清,福建门户大开,清军长驱直入,朱聿键逃亡汀州,被清军杀害,隆武朝亡。

“鲁王监国”和隆武同期,这位鲁王是朱元璋十世孙,名叫朱以海,弘光朝灭亡时他在浙江台州,被郑遵谦、张国维等大臣迎到绍兴,出任监国,一段时间后才知道朱聿键已经称帝。

朱聿键派使者带着诏书到绍兴,要求朱以海退位归藩,共同抗清。绍兴也有许多文官武将向隆武朝廷上疏效忠,但是,大学士张国维和手里有兵的熊汝霖等人为了保住现有的地位,并不同意。在他们的坚持下,绍兴政权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臣服隆武的南明地方势力。

不臣服就不臣服吧,这两个政权还你来我往相互倾轧,比仇人更像仇人。

朱聿键给绍兴文武进官封爵,并派都御史陆清源带着白银十万两前往浙东犒师,意在收卖朱以海的臣子,挖他的墙脚。这人一来,就被朱以海派部将砍了。

作为报复,朱以海也派人去福建收卖郑芝龙,同样被朱聿键杀了,引得郑芝龙大为不满,成为他背叛朱聿键的原因之一。

朱聿键死后,不愿降清的官员们纷纷投向朱以海,奉他为正统,绍兴政权声势大振,朱以海雄心勃勃地准备反攻满清。

此时有个叫张名振的人很牛,提出了先攻克清军兵力较弱的福建、以此建基立国、再收复江南和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总体上是三分天下(清军、起义军、明军),再徐徐图之。这被视为南明的“隆中对”。

朱以海觉得很有道理,以此行事,短短半年内就收复福建多个府县,在他的激励下,福建抗清情绪高涨,史料上的记载是“义师起,八郡同日发。”

悲催的是,形势一片大好之际,这个政权又开始内讧了。

朱以海到福建后,郑芝龙的侄子郑彩不愿降清,归顺朱以海,是朱以海得以在福建立足的大功臣。

但是,郑彩也没安着什么好心,打算像郑芝龙控制朱聿键一样,控制朱以海。为达成这个目的,他无缘无故击杀熊汝霖,逼死朱以海的另一个重臣郑遵谦。朱以海以跳河相胁,才让郑彩稍微退让。

但郑彩和绍兴过来的官员们依然矛盾重重,之后多次欺压兵部尚书钱肃乐,把钱肃乐气得呕血而亡。

内部如此混乱,政权的战斗力自然大为下降。而且同在泉州和漳州一带活动的郑成功尊崇朱聿键,不愿听从朱以海的号令,对郑彩更是极为厌恶,堂兄弟俩火并,郑彩败,迫不得已向朱以海求援。但朱以海手下诸将也恨郑彩,不但不救,还趁机收编郑彩的部队。

朱以海抗清的念头挺坚决的,但和朱聿键一样,没翻起太多水花,被清军击败后主动与郑成功和解,寓居金门,康熙元年病逝,是南明诸政权中结局最好的一位。

【永历】

永历晚于鲁王监国,是南明政权中最出名的一届,也是最后一届。

前文提过,弘光朝时史可法看好的是桂王朱常灜,这会儿朱常灜已死,他的儿子朱由榔继承桂王之位,隆武灭亡后称帝,年号永历。

这个时期,经过满清的打击以及先辈们的各种作死,明朝残余力量已经很弱了,打不过清军,形势万分危急。

眼看永历就要亡,挽救危局的不是别人,正是起义军将领李定国、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等人,他们主动“联明抗清”,永历的国策也转为“联寇平虏”。

这四位将军都曾是张献忠大西政权的部将,以李定国和孙可望二人为主,还都是张献忠的义子,他们的为人处事、政治理念截然不同。

李定国归顺永历,是因为他有大局观,认识到此时反明的失误,认清了满清才是起义军和明朝共同的敌人。孙可望却有自立之心,此前就曾和李定国发生争执,借故杖责李定国一百军棍,李定国为了大西军余部的团结,忍受了这场侮辱。

实际上,孙可望一点也不想归顺永历,但刘文秀、艾能奇都支持李定国,迫于他们的兵威,孙可望不得不随大流,心里打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意。

此后李定国打赢了桂林、衡阳两大战役,斩杀清军无数,使南明的抗清斗争打开了一个新局面。据说清军听到李定国的名字就发抖,甚至还有放弃西南各省与李定国平分天下讲和的打算。

李定国在前线抗清的时候,孙可望把被清军追得没处跑的朱由榔一行50余人迎到自己的大本营贵州安龙。

朱由榔这下可算是落到孙可望手里了。为谋得张献忠曾有过的“秦王”之位,孙可望杀了很多永历文武。事成之后,又以皇帝自居,对朱由榔极尽侮辱之能事,朱由榔实在忍受不了,密诏李定国前来护驾。

事情泄露,孙可望以极为残忍的手段杀了十八位大臣,史称“十八先生之狱”。

1654年(永历八年、顺治十一年),李定国所部受到瘟疫传染,在广东新会被清军打败,孙可望不但不救,还派四万多兵阻止他靠近贵州。但两年之后,李定国还是设法进入安龙,把朱由榔接到了云南昆明,孙、李正式决裂。

1656年,孙可望和清军打了一仗,丢失宝庆府。他迁怒于李定国,亲自率军十万攻入云南,在曲靖附近被只有三万兵的李定国打败,恼怒之下投降清朝,出卖西南军情虚实,使李定国和西南抗清武装走向末路。

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朱由榔在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的挟持下逃到缅甸曼德勒,被缅王扣押,李定国多次攻缅未果,军中又发瘟疫,只得暂时休战。

没多久,吴三桂率十万大军入缅威逼缅王交出朱由榔,缅王不敢不从。1662年,朱由榔被吴三桂带回昆明缢杀,永历亡。

听到消息后,李定国悲愤成疾,几个月后病逝于云南西双版纳。至于孙可望,1660年就被满清弄死了,叛徒没有好下场。

【结语】

看了以上内容会发现,南明之所以未能续命成功,不是因为清军太强,也不是因为南明太弱,一是因为内斗,不斗到国亡身死的那一天,他们大概都不能停止;二是因为没有及早联合起义军,并且起义军内部斗争也不下于南明。

参考资料:《南明史》《永历纪年》《明末滇南纪略》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6865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