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刘义庆:高二就当上副宰相的他,看不惯争权夺利,选择了著书立说

刘义庆:高二就当上副宰相的他,看不惯争权夺利,选择了著书立说

刘义庆:梅花覆树白,桃杏发荣光

提起这刘义庆其实知道此人的并不是很多,但如果说《世说新语》,应该很多人都是知道的,这是一部由刘义庆组织鲍照、袁淑、陆展等一批文人编写的,就如同当年吕不韦组织编写《吕氏春秋》,或后来的昭明太子组织编写《昭明文选》一般。

这挂名当然只能算在刘义庆头上,有几人能知鲍照也曾参与编写过《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遗失后只有三卷,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有着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按历史顺序,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三国了,之后的事便有些混沌起来了,自司马家篡魏建立晋朝以后,就开始乱象丛生,西晋时由于“八王之乱”,中央统治力日益衰退,造成了异族进入中原,引发了大规模动乱,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即“五胡乱华”。

这一乱世几乎让大汉灭族,中原民众纷纷东渡江南,司马家族遂在江南建立政权,这便是东晋,但后来却被一个叫刘裕的给篡了位,建立了刘宋政权,而这刘义庆正是这刘裕的侄儿,可以说是皇家子弟了。

刘义庆,字季伯,彭城人,即今江苏徐州人,南北朝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王刘道怜次子,袭封临川王。

他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编辑《世说新语》,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后逝世于建康,即今南京,年仅41岁,谥号“康王”。

我们都知道,这两晋是门阀制度最为严重之际,所以才有鲍照“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之叹,而这刘义庆是却是一颗少有之“山上松”,他生在帝位之家,天潢贵胄,不用作任何努力自有官做,这便是当时之实情。

刘义庆在15岁的小小年纪便被授京兆尹,这是什么概念?首都市长!有人说从中便能看出他能力不凡,这个就有些想当然了,对此唯一的解释只有家世出身这一条,无它。

少年入仕,平步青云,一年后,他任秘书监,即国家图书馆馆长,这如果对于平常人来说,肯定是贬官,而对刘义庆来说,原因是否是他不能胜任那复杂难缠的京城事务不得而知,但定是主要原因,然而,更大的可能是,他爱好文学,担任图书馆的官员更适合他,这定是他自己的意愿。

这个职务在历史上很多有成就的学者都曾担任过,如老子、荀子等等,在此可以博览群书,能阅得很多平常人读不到的各种皇家秘史和经典书籍,这次任职其实带给刘义庆的好处也是极大的,这为他后来编撰书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此时的他年方16岁。

更为诡异的是,一年后,他又升迁了,这次是荣升到尚书左仆射,这是什么鬼?这是国家副宰相!一个高二学生竟然坐到了这样的高位,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从中可以看出,这门阀制度有多么地厉害和不合理,而刘义庆在这个位置上一呆就是12年,我们从记载中实在是看不出来,他为东晋政权到底做了哪些事,有什么政绩,但可以想象,以刘义庆的这种历练,怕也是一地鸡毛。

在此期间,他目睹了朝堂上权力斗争的残酷,那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争斗实在不是他所擅长,从内心亦非常地厌恶,而他所处位置也很是敏感,为求自保,他主动退居求全,于29岁时请求外调,远离京城。

他来到了荆州当了刺史,自古荆州便为富庶之地,他作为一方土地,既拥有兵权,又远离朝堂之争,所以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刘义庆在荆州任上过了8年平静的生活,颇有政绩,后来又在江州及南兖州当刺史,自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但身体欠佳,不得已回京城养病,但可惜在41岁上撒手西归。

他作为一位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史载他是“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之人,虽然他一生做着高官,可以想象,他应该算是一位好官,因为无论正史或野史,都无一字说他有暴虐和骄纵之态。

所以,位高爵显的他,实在应归于文学类人物,在很大程度上,他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是作为正史被采信的,记载颇为丰富真实,当然,其中亦有道听途说的成分,但至少可作为佐证史实的资料。

《世说新语》记载的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主要记述世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

《世说新语》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部书问世后,历代模仿之作多多,但均未能超越;它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于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很多成语和故事,其实都来源于这部书,这直接构成了我们对某人认知的基本概念,例如描写曹操的《床头捉刀人》、描写竹林七贤的《刘伶醉酒》、描写贵族奢侈生活的《石崇斗富》等等。

当然,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陈王豆诗》了,也就是那所谓煮豆燃萁的“七步诗”,这个也是黑曹丕的巨力杀器,从此后,这曹丕先生就一直是以不讨人喜欢的面目立世了,尽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着实地可疑。

如果说成语,那就更多了,如难兄难弟、割席绝交、小时了了、瞎马临池、略见一斑、千岩万壑、拾人牙慧、标新立异 、黑白分明、卿卿我我、咄咄怪事、身无长物地一堆。

《世说新语》的每则故事虽然都很短,但往往几句话,通过人物稍纵即逝的言行,即刻便抓住了其基本特征,如王子猷的《雪夜访戴》、阮籍的《任性越礼》、刘伶的《纵酒裸形》等等。

鲁迅先生对《世说新语》的评价是相当高的,甚至可以说是先生最喜爱的一问古小说,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有整整一篇的章节来进行叙述,而他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更是离不开《世说新语》的支撑,他直接就认为:“《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刘义庆作为一名口含金钥匙出身的人,本来应该为刘宋政权的稳固和发展而努力,却偏偏乐于当了个《故事会》的主编,这从刘宋高管来看,怎么都有点不务正业的味道。

于是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这便是刘义庆的所作所为,皆是缘自于避祸,同“竹林七贤”的清谈其实是一个源流。

这样的说法自是有道理,但是,避祸有各种不同的避法,可以放荡不羁,为所欲为;可以穷奢极欲,纵情声色;可以游山玩水,不事朝政;可以炼丹修道,养生求仙。

但他却选择了编书著述,这无论于历史还是文学,都是能留给后世最大成果的好选择,他一边凭着出身,演绎着官场传奇,一边又拢集文人雅士著书立说,实在是让人羡慕和景仰。

“暄景转谐淑。草木目滋长。梅花覆树白。桃杏发荣光。”

一位千年前的“官二代”,用他的才情和智慧,给我们留下了这部巨著,后世文人从中汲取了很多历史元素,丰富了作品内容,如关汉卿,如罗贯中;也让我们从中识得桃杏,赏得梅花,将那魏晋风情,一网打尽,感谢刘义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6666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