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刘刘看世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
壹
王勃在他的名作《滕王阁序》中有:“嗟乎!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自此,“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似乎就成了怀才不遇、命运不公的代名词了。
可是,当事人未必如此认为吧,先不说李广,至少冯唐未必会这么想。
贰
冯唐,西汉大臣,名列《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西汉代郡(今张家口蔚县)人,其祖父为战国赵国中丘人,他父亲时移居到了代地。
冯唐以孝行闻名于当世,被举荐为官,在宫中任中郎署长之职,侍奉汉文帝。
一次,汉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中郎署,问冯唐说:“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啊?”冯唐如实作答。
汉文帝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他在巨鹿之战中的种种表现。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巨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
冯唐回答说:“李齐为兵打仗还不如廉颇、李牧。”
汉文帝说:“凭什么这样说呢?”
冯唐说:“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的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交往密切,所以知道他们的为人。”
汉文帝听完冯唐的述说,很高兴,又不无惋惜,拍着大腿说:“我偏偏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如果有这样的将领,还需忧虑匈奴之患吗?”
冯唐说:“臣诚惶诚恐,我想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
汉文帝大怒,起身回宫。过了好长一会儿,又召见冯唐并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侮辱我?难道就不能私下告诉我吗?”
冯唐谢罪说:“我是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
是时,匈奴正大举侵犯大汉边庭,已杀死了北地都尉孙卬,汉文帝正为此忧虑,就又耐着性子问冯唐:“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
冯唐回答说:“我听说古时候的君王派遣将军时,跪下来推着车轮说,国门以内的事我决断,国门以外的事将军裁定。所有军队中因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决定,归来再奏报朝廷。
这不是虚夸之言呀。我的祖父说,李牧在赵国边境统率军队时,把征收的税金自行用来犒赏部下,赏赐全由将军在外决定,朝廷从不干预。君王只交给他重任、要求他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充分发挥才智。
李牧精选兵车一千三百辆,派遣善于骑射的士兵一万三千人,能够建功立勋的士兵十万人,因此能够在北面驱逐单于,大破东胡,消灭澹林,在西面抑制强秦,在南面支援韩魏。在这时,赵国几乎成为霸主。
后来逢赵王迁即位,他的母亲是卖唱的女子。他一即位,就听信郭开的谗言,最终杀了李牧,让颜聚取代他。自此军溃兵败,终被秦人俘虏消灭。
如今我听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他把军市上的税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兵,还拿出个人的钱财,五天杀一次牛,宴请宾客、军吏,亲近左右,鼓舞士气,因此匈奴人躲得远远的,不敢靠近云中郡的边关要塞。
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率领军队出击,士兵们个个奋勇作战,杀死了很多敌军。那些士兵都是农家子弟,从村野来参军,哪里知道“尺籍”、“伍符”这些法令律例呢?他们只知道整天拼力作战,杀敌捕俘,到幕府报功。
可现在只要有一句话不合实际情况,法官就用法律制裁他们,应得的奖赏不得兑现。我愚蠢地认为陛下的法令太严明,赏太轻,罚太重。
现在云中郡郡守魏尚只是犯了多报六个敌军首级的过错,陛下就把他交给法官,削夺他的爵位,判处一年的刑期。
由是我才说,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能任用他们。我确实愚蠢,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该当死罪!”
听了冯唐论将的一番高论,汉文帝深以为然。当天就派冯唐拿着汉节出使云中前去赦免魏尚,并让其官复原职,又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63),汉景帝即位,让冯唐去做楚国的丞相,不久被免职。
汉武帝即位时,征求贤良之士,大家又举荐冯唐,这时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不能再做官了。
叁
从《史记》记载的“冯唐论将”可以看出,冯唐确为当世有胆有识的杰出人才,但是,其后冯唐一直未得重用,特别是到了景帝朝更是被弃置不用。
因此,后人对其境遇的评说多抱有同情惋惜之情。除了著名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外;西晋文学家左思评其为“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北宋宰相吕蒙正评其为“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
还有些人则认为,冯唐之所以怀才不遇,主要还是怪他自己脾气耿直,说话做事不知变通,容易惹皇帝生气。
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冯唐是有认识的,否则他怎么会说“我是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我确实愚蠢,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该当死罪”这样的话呢?
说到底,关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取悦主上这么简单的道理,作为当世之杰的冯唐心里如明镜似的,但是各人价值取向不同,因此作出的选择就不同。
文帝宽仁大度,能接受臣下的批评与意见,那就直抒胸臆、推心置腹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景帝狭隘多猜忌,好感情用事,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景帝那儿不受待见,那就回家歇着去。关于汉景帝的为人处世可参阅链接文章“文景之治”盛名下的真实汉景帝
在平均寿命只有四五十岁的西汉,冯唐竟活到了九十多岁的高寿,实乃当世人瑞,若他果真如后人想的那样自觉一生屈才郁闷,估计早升天了。
所以,后人大可不必为冯唐抱屈,很多事情是个人主动选择的结果。有些人不惜卑躬屈膝、委曲求全地去捞取一些物质名利,有些人则更愿意追求心中的坦荡与自由,相信冯唐已求仁得仁。
正所谓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这话一点不假。
谢谢你的阅读,欢迎关注“刘刘看世界”,谢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63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