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鲁迅笔下的耶稣受难

鲁迅笔下的耶稣受难

鲁迅曾在1919年写成《暴君的臣民》,文中有一段关于耶稣受难的记载,

他描述道:【“大事件则如巡抚想放耶稣,众人却要求将他钉上十字架。”】

当时的鲁迅极其希望通过这一主题来激发中国民众的良心和怜悯。

随后他的作品《复仇2》中进一步强化了“耶稣受难”原型。

描述道:【“神之子”被他毫无怜悯的以色列同胞们送上了十字架。】

该文最初发表于1924年的《雨丝》周刊,取材于《圣经》的马太福音。

“上帝之子”——耶稣为了把人类从自身与他人的罪恶的奴役中拯救出来,得到自由永生的国度,而进行无畏的牺牲,但是他的同胞却以最鄙夷的姿态,嘲讽、讥笑,把他钉死十字架。

在《药》中鲁迅为我们展示了神性的最苍凉姿态。革命青年夏瑜,为民众牺牲,民众却成了舞台下的看客与助兴的刽子手。耶稣的身影隐约可见。夏瑜受刑时的喃喃自语:“可怜,可怜。”并非自怜,而是叹息打他杀他告发他的群众,影射了耶稣命悬于十字架的祈祷:“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做的,他们自己不知道。”

精神启蒙者虽不以耶稣之名,但却秉承耶稣精神之实在异空异时完成各自的使命,以“耶稣”的名义。

【意义】

耶稣受难是为了拯救堕落中的人类,鲁迅笔下的众多革命者以耶稣般的牺牲来启蒙愚昧的民众,以同样经受苦难,同样随时献出生命或者牺牲来向真理致敬。

让人不能不感到革命者(启蒙者)在启蒙过程中的悲剧宿命。启蒙者在人数上处于恒久的劣势,亦成为无可争议的异类与祭品,为了人神之间的通灵,启蒙者必然要搭起沟通之桥,而这桥通常是他们自己的尸体。

鲁迅以其高超的文学技艺成功幻化出众多“耶稣受难”原型,寄托着他对中国同胞的深深地忧愤——“哀其不醒,怒其不争”。

在对鲁迅作品中“耶稣受难”的原型解读,无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得以理解神的救赎,理解爱的牺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4992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