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东夷是如何从历史上消失的?

东夷是如何从历史上消失的?

《华夏民族扩张史》系列

NO.1 东夷入夏

文/图/辑| 寒山忆雪

接着上部书最后一节的内容,我们继续聊聊整个周王朝800多年的时间,新生的华夏族是如何与周边的族群碰撞、融合的。

周公东征之后,分封诸侯、制定周礼、营建东都,时间很快到了周成王成年之时。史书记载,周公摄政七年,而后归政于成王。叔侄二人之间关于最高权力的争夺,以及他们微妙的关系,足可以写出几千字的内容出来。但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华夏与周边族群的碰撞融合,所以这里就不展开周公与成王之间的纠葛了。

成王亲政之后,接受的是先辈留下来的大好基业。商王国的残余势力已被基本清除,东方的东夷方国基本臣服,南方的铜锡之路也纳入控制,西北方的戎狄各部从文王征讨之后开始,就一直臣服于周。

外部没有边患,内政又有召公奭、毕公高等王公贵族具体处理,周成王的时代真的可以用偃武修文、刀枪入库来形容。

成王在位37年,大约公元前1008年,成王去世,其嫡长子姬钊继位,是为周康王。

史书记载,康王时代与成王时代一样,没有内忧外患,一副太平盛世的景象,刑罚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后世把成王时代与康王时代合称为「成康之治」。

但是考古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却显示,周康王中后期并不太平,边疆战事不断。

战争最先在东方爆发,与周人交战的,是山东南部的东夷。

从地理视角来看,山东南部又可以叫沂沭河谷,这里可考的有阳、鲜牟、向、鄟zhuan、鄅yu、郯tan等方国。

商朝末年的帝辛时期,沂沭河谷的东夷各国,联合莱夷、淮夷进犯商王国的东南边陲。经过商王帝辛的几次征讨,夷人各国的实力遭到削弱。

周公东征时,因追击奄国的残余实力,深入沂沭河谷,东夷方国保持中立。东征结束后,东夷方国臣服于周人,接受了周王国的册封。这期间,东夷方国没有与周人爆发战争。

从帝辛最后一次征讨东夷,到周康王中后期,东夷方国享受了50多年的安定时光。在这段时间里,东夷方国繁衍生息,从夷商战争的伤痛中恢复过来,实力日渐强盛。

最初,东夷方国向周朝称臣,不仅因为东夷各国刚经历夷商战争,实力正弱,还因为周人攻打的正是东夷各国的敌人(商王国)。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与周人保持友好关系,是理智的选择。

但东夷各国逐渐发现,他们的敌人商王国虽然灭了,但新生的周王国,等于是商王国2.0版。尤其是周人实行的分封制度,泗上地区的大部分土著方国依然存在,周人贵族也分封到了这里。这让东夷各国意识到,他们的生存空间仍然被压缩在沂沭河谷,而且还要面临被中原人同化的危险。

东夷各国兜兜转转半个世纪,一切又回到了晚商时期的原点。

最终,实力恢复的东夷各国突然掀起反周叛乱,声势浩大。「小臣簋」上形容这场东夷反周叛乱为「东人(夷)大反」。

面对东夷突如其来的反叛,周康王命自己的叔父——卫国君主伯懋mao父,率领东八师,前往东方平叛。

这里稍微介绍一下伯懋父和东八师。

伯懋父是卫国第二代君主,卫国始第一代君主康叔封的儿子。

「伯懋父」这个称呼的语法结构,和周人的先王「公亶父」这个称呼的语法结构一样。伯是一国君主的尊称,父是年长男子的敬称,懋才是本名。由于此时卫国都城还在康丘,国名还没有改称卫国,依然叫康国,因而伯懋父又被称作「康伯髦mao」。

东八师是周王国的中央军之一。周王朝建立后,关中与河洛是王畿地区,关中有西都镐京,河洛有东都洛邑。守卫镐京的是西王畿内的周族人组成的六支常备军,称作「西六师」,人数有1.8人左右。守卫洛邑的是东王畿内的殷商遗民组成的八支常备军,称作「东八师」,人数有2.4人左右。

这个军队的编制,有点类似于清朝的八旗军。周人组成的西六师,就相当于满人组成的满洲八旗,而殷商遗民组成的东八师,就相当于由降清汉人和蒙人组成的蒙、汉八旗。

话归正题。康伯懋率领东八师,从洛邑出发,沿济水向东,经过东虢(今荥阳)、焦(今中牟)、聃(今开封)、曹(今定陶)、茅(今金乡),抵达鲁国。

此时的鲁国,第一代君主伯禽已经去世,在位的是伯禽的儿子,鲁考公或者鲁炀公。都城可能还在「少昊之墟」,也有可能刚刚迁徙到曲阜(炀公徙鲁)。

抵达鲁国后,康伯懋率领的东八师,与鲁国军队、周公之子明公率领的三族族兵会合。随后,大军再次出发,经过泗水源头(今泗水县)、蒙山与尼山之间的祊河谷地(今费县),进入到沂沭河谷。

周人军队与东夷军队战争的具体过程,周人征讨了哪些方国,青铜铭文与史书都没有记载。我们只能知道,参与东征的除了康伯懋的东八师、明公的三族族兵外,还有鲁侯(考公或炀公)、祭公(祭国君主,周公之子)和将领遣、疐。

战争的结果,周人获胜。周人的大军席卷整个沂沭河谷,一直打倒「海眉」这个地方,也就是山东东南部的海边某处。

周人打败了东夷的叛乱方国后,征缴了他们的金器(青铜),并把这些金赏给立有战功的将士。获得了赏赐的贵族用这些青铜铸造了铜器,并把征讨东夷的历史以铭文铸在铜器上,「小臣簋」「鲁侯尊」「疐鼎」就是其中的代表。

除了洗劫东夷的财富外,周人还把战败的东夷方国部众迁离故土。这些被俘虏的夷人,被周康王赏赐分配给各个诸侯国,以及王畿内的采邑主。

虞国始封君虞仲的儿子南宫适(周文王的堂兄弟),有一个孙子叫南宫盂(周成王兄弟、周康王叔父)。周征东夷战争结束后,南宫盂得到了周康王的封赏。封赏的内容不是土地,也不是青铜,而是从东方俘虏而来的东夷人,一共有十三位夷人的方伯,一千零五十个成年的夷人男子。

平均下来,每个方国的君主连同数百名族人,都被迁离了故土。能保留下来的,应该是在战争中保持中立,或者站在周人一方的方国。或者,反叛方国中,投降周人的夷人贵族,被周人留在了当地。

这段历史被南宫盂以铭文的形式记录在青铜器上,这个青铜器被称作「大盂鼎」。南宫盂被赏赐的年份,也确定是在周康王23年。

也就是说,征讨东夷的战争,不会晚于康王23年(约公元前985年)。

这场战争,周人出动的兵力十分庞大。除了东八师的主力,还有不少诸侯国的军队,以及明公的族兵。

很多人对这个描述没有什么概念。打个比方的话,这就相当于清王朝面对叛乱,不仅出动了大部分八旗军,还调动了各地的绿营、乡勇,以及部分蒙古王公的族兵。

这样庞大的兵力,可以说是举半国之力了。相比而言,能够让清王朝出动这么大兵力去镇压的叛乱,也只有三藩之乱、太平天国那样大规模的反叛了。

因此,周康王中后期的东夷叛乱,就相当于是周朝版的三藩之乱。

这场征夷之战后,东夷才真正遭受重创,从此彻底臣服于中央之国。此后的西周中后期、东周时期,沂沭河谷的东夷方国,再也没有对周王朝以及东方的诸侯国形成威胁。他们开始接受华夏文明,逐渐融入诸夏之中。

沂沭河谷(鲁东南)也是从周康王时期,才开始真正纳入中央之国的版图。

东夷虽然平定了,但其他地方却又出现了同样级别的威胁。

那么这些威胁来自于那些族群呢?周康王又将如何应对呢?下节,继续解读。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寒山喷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3751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