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太子被逼造反,汉武帝父子最少有五次机会能避免局势恶化

太子被逼造反,汉武帝父子最少有五次机会能避免局势恶化

公元前91年,汉武帝的大儿子——太子刘据起兵造反,天下震惊。要知道汉武帝对刘据那是宠爱有加、纵其所好的,而刘据自身也是为人温和、谦恭谨慎,做了三十年太子都没犯什么大错。所以,这样一对父子之间竟然会走到起兵造反、兵戎相见的地步,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刘据起兵的原因众所周知,就是因为奸臣江充诬陷刘据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而引起的。宵小之辈惯用奸计构陷,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多不胜数,但如江充这般胆大包天竟敢直接构陷当朝储君的却不是很多。然而事实证明,江充的狗急跳墙还是很有成效的,他成功地挑拨了汉武帝和刘据这对原本互相信任的父子反目成仇。虽然最终他也因为此事而死,不过有当朝太子、皇后、皇孙加上数万条人命陪葬,他死的也算“风光”。

江充剧照

纵观这段历史,以后来人事后诸葛的角度来看,这场西汉最为有名的宫廷之变在发展过程当中还是有很多机会可以避免悲剧进一步恶化的。然而,可惜的是太子刘据和汉武帝都没能把握住。以笔者愚见,至少有五次机会,只要任何一方抓住哪怕一回,事情可能就不会像后来这么糟糕。

第一次机会,事情初起之时。

当时,江充带人在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的寝宫挖出了众多小木人和写有大逆不道诅咒汉武帝的绵帛。为了找到这些所为的证据,江充可谓是煞费苦心,竟让人将这两处地方掘地三尺、挖了个底朝天,以至于卫子夫和刘据连放张床的地方都没有了。

汉武帝当时年事已高,身体更是病怏怏的,对这些巫蛊之术尤为敏感、厌恶,为此还杀了不少人。天子对巫蛊之术深恶痛绝,太子刘据对此更是深有体会。因为,在此之前他的姨夫——丞相公孙贺一家就是因为被人检举用巫蛊之术诅咒皇帝被灭了门的。所以,在看到从自己的地方挖出了如此之多的巫蛊用具后刘据一下子慌了神。

太子荒神了,其实并不是世界末日,因为太子身边终归是有幕僚的。只要有人能冷静下来给太子出个好主意,以汉武帝对刘据的信任和宠爱程度来看,这事情还是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

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资治通鉴》

然而不幸的是,太子此时最为依仗的谋臣——太子少傅石德却是个贪生怕死而又失德的家伙。石德怕被连累,于是给太子出馊主意,让太子先下手为强,假传皇帝之命把江充给干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石德接连吓唬了刘据三次。

  1. 提醒刘据前丞相公孙贺一家刚被汉武帝以行巫蛊之事灭门。
  2. 提醒刘据在太子东宫挖出了大量巫蛊用具,这事无论真假都给皇帝解释不清。
  3. 提醒刘据想想秦始皇的太子扶苏当年被陷害的事情。

老师的话虽然有分量,但刘据也没贸然行动,而是想着自己先去给父亲解释清楚以消除误会。因为,一则矫召如同谋反,二则无论汉武帝当时有多么神经质,也不至于一见面就把他辛苦栽培三十多年且信任有加的太子一刀杀了。所以说,刘据一开始的做法还是比较理智的,如果他能见到汉武帝,可能会受到一些责难,但事情绝不会发展到后来那种一发不可收拾地步。然而江充怕的就是刘据日后登基报复自己,所以他要一棍子将太子打得万劫不复,根本不给刘据面见汉武帝的机会。

就这样,在江充的步步紧逼下,刘据因见不到汉武帝而错失了能以最小代价避免日后那种惨不忍睹的悲剧的机会。然而,错失了这次机会,刘据依然不是身陷绝境,因为第二次取得汉武帝谅解的机会很快就又来了。

第二次机会,祸首伏诛之时。

江充欺人太甚,太子在不能面见汉武帝为自己辩解后情急之中想起了石德的建议。他先是假传圣旨抓了江充,而后又亲自结果了江充性命。

这个时候,罪魁祸首已经伏诛,阻碍刘据面圣的最大阻碍已经没有了。只要他能趁热打铁去寻找汉武帝解释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汉武帝可能会震怒、猜疑,但以他一代雄主的智商和心思来说必定还是会相信刘据的。只要汉武帝还相信刘据,即便他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假传圣旨的行为,汉武帝也绝不会要了刘据性命。因为和小小的江充相比,太子刘据在汉武帝的心里份量更重,这从后面的事情就能看得出来。这样一来,日后的悲剧还是会避免,只是刘据会多多少少受点处罚而已。

然而此时,刘据也许是因为恐惧,也许是因为六神无主乱了阵脚,竟然没能抓住这次还尚算不错的机会继续他之前想要面圣的想法,而是愚蠢地连同卫子夫起兵。这,恰恰是让事情性质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点。

事已至此,太子虽无谋反之心,但已经有了谋反之实。放到一般帝王来讲,这个时候刘据已经是死路一条。然而汉武帝乃是一代雄主,连司马迁那等大肆污蔑自己的人都能留得一命,更别说太子这个被他寄予厚望的亲生儿子了。然而,老天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偏偏让汉武帝父子错失了第三次和解的机会,而这次机会对刘据来说也是当时来看最好的一次。

第三次机会,汉武召见之时。

在太子尽起长乐宫士卒之后,黄门苏文这个小人给汉武帝告状说太子已经谋反。然而汉武帝并不相信刘据会谋反,反而觉得刘据如此做必然是因为江充等人逼迫才会导致他慌不择路的无奈之举。

上曰:“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资治通鉴》

不得不说,汉武帝的眼光还是老辣,一眼就看破了整个事件的真相。当然,这也不排除他有为太子洗脱嫌疑的想法在内才会这么说。不过不管怎么样,从汉武帝的话来看,他对太子是非常信任甚至有些溺爱的。

刘据生母卫子夫剧照

既然不相信太子谋反,那么汉武帝就派了人去将太子叫到甘泉宫。因为只有父子二人面对面的把话说开才能让事情的始末明晰起来,而不至于再次发生更为严重的误会。

不过眼光一向毒辣的汉武帝这次却识人不明,他派去长安城传召太子的使者是个胆小鬼,更是个唯恐天下下不乱的家伙。我们来看《资治通鉴》中是怎么说这家伙的:

使者不敢进,归报云:“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

由于长安城兵荒马乱,这家伙怕丢了性命不敢进去给太子传圣旨。又怕回去没法向汉武帝交代,便极不负责任地向汉武帝乱说一通。这一乱说不要紧,但却坑惨了汉武帝,更坑惨了原本就憋屈到极致的太子刘据。

太子反已成?那还得了,汉武帝大怒之下就派丞相刘屈氂率兵镇压太子“叛军”。就此,汉武帝和太子刘据不但丧失了一次至关重要的和解机会,反而进一步走向了决裂。而历史,也因一个小人物的不负责任走向了另一条路。

错失了阻止事态滑向深渊的另一次绝佳机会,刘据与汉武帝之间的矛盾貌似已经不可调和,但笔者却认为接下来刘据自己又错失了一次向汉武帝认错的机会。

第四次机会,太子兵败之时。

丞相刘屈氂奉召镇压太子“叛军”,和太子激战了整整五天,双方死伤数万人,长安城也成了一片血海。太子由于缺少支持,最终战败。兵败后,太子有三个选择:

  1. 自杀。自杀其实是下下策,因为刘据一旦没命,那么有关他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还有起兵造反的事就被坐实,再无翻案可能,他还必将在史册上遗臭万年。刘据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没有选择自杀。
  2. 逃跑。逃跑是中下策,因为先不说逃不逃得掉,即便逃掉了,那么从此将亡命天涯,过着见不得光的生活。然而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对一个养尊处优惯了的太子而言,逃亡的最终结局依然会是死亡。可惜的是,刘据当时的处境已经容不得他多想,最终选择了这条中下策。
  3. 投降。投降本身也是下策,但在当时的境地下绝对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投降后丞相刘屈氂肯定是不会当场格杀太子刘据的。这从之后田仁因太子和汉武帝的父子关系便不敢过分逼迫太子,让太子逃出长安城之事和刘屈氂最初不愿参和太子叛乱的事情上就能看出来。既然不会当场格杀,那么刘屈氂势必会将太子刘据交给汉武帝亲自处理,这可以参见当初陈平和周勃不杀樊哙的案例。

无论以何种方式,只要能见到汉武帝,刘据就还有认错的机会,即使太子之位不保,但以汉武帝对他的信任和宠爱来说,只要汉武帝冷静下来思虑一番,也势必不会让刘据自己和他的母亲、妻子、儿子命丧黄泉。所以说,刘据的逃跑,让他又丧失了一次保全家人的机会。

既然选择了逃跑,那么刘据此时已经穷途末路,内心唯一的愿望估计就是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活下来。然而活下来的机会,却又被汉武帝的犹豫葬送了。

最后一次机会,武帝悔悟之时。

当时刘据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逃到了泉鸠藏匿,而皇后卫子夫自杀、太子少傅石德被斩就连放了太子的田仁也被腰斩。汉武帝心里失望而又愤恨,这个时候没人敢为太子说话。但是偏偏有不怕死的,壶关三老令狐茂冒死给汉武帝上了一份情深意切的奏折,奏折中痛斥江充胡作非为并为太子刘据开脱,恳请汉武帝罢兵让太子不再颠沛流离。

这个时候汉武帝已经冷静了下来,看了令狐茂的奏折后将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捋了一遍,发现太子确实是迫不得已才走到如此地步的,汉武帝也是幡然醒悟。如果这个时候汉武帝能趁势诏令天下赦免太子,那么太子和他的两个儿子就会避免日后惨死的命运。

然而帝王之心不可揣摩,尤其像汉武帝这等雄主,要让他们主动改变主意难比登天。虽然汉武帝发过《轮台诏令》这等反思自己执政策略的的雄文,但要他为太子之事朝令夕改他还是拉不下脸面。所以汉武帝对公开赦免太子一事犹豫不决,而正是这犹豫不决错失了拯救太子刘据的最后一次机会。

书奏,天子感寤,然尚未显言赦之也。——《资治通鉴》

皇帝没有公开赦免,那么下面的人就不会留手,所以不但汉武帝的两个皇孙被官兵乱刀砍死,就连刘据也因绝望最终上吊自杀。

汉武帝剧照

太子死了,皇后死了,就连两个皇孙也死了。然而却最终证实这一切不过是因为江充这个奸臣的陷害引起的,汉武帝的悔恨无法言表。他甚至启用了废除近百年的夷三族的刑罚,将凡是参与陷害太子的人全部夷灭三族,之后又建了思子宫来怀念刘据。然而纵使如此又能如何,原本相敬如宾的皇后不能复生,被他寄予厚望的太子更是再也回不来了。

总结,历史往往会因一个个小的不能再小的误会层层递进,最终演变成谁都无法掌控的局面,无论你是平民百姓还是天潢贵胄,心结不可堆积,否则迟早会酿成大祸。汉武帝与他的太子刘据就是如此,在一次次的误会中错失了宝贵的沟通机会最终酿成惨剧,可悲而又可叹,时人共勉!


参考文献:《汉书》、《资治通鉴》

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3750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