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清朝如何将内蒙古东部与东北融为一体?

清朝如何将内蒙古东部与东北融为一体?

文/王凯迪

17世纪末,在康熙皇帝领兵抗击沙俄入侵的雅克萨之战后,今天内蒙古东部很大一部分区域(包括今天的呼伦贝尔盟与兴安盟等蒙古族聚集区)由于紧邻中俄边境,地缘战略位置关键,因而被纳入了黑龙江将军的辖区之中,从而达到了加强清帝国北方边疆管理的统一与协调性的目的。从那时起,内蒙古东北地区的蒙古族同胞就与黑龙江、吉林等地的东北各族民众一起,共同担负起了卫国戍边的使命,同时也加深了相互之间的身份认同。

01.汉民入关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之后,随着沙俄的入侵,中国北方的边境危机日益严重。在外东北丢失之后,沙皇俄国虎视眈眈,力图将包括内蒙东部在内的东北变成所谓的“黄俄罗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清政府被迫解除了对于东北的封禁,允许来自内地的汉族民众进入东北拓荒。

于是,来自山东、河南与河北的大量移民涌入东北,迅速将汉文化如雪片般铺满了整个东北大地。与此同时,因为东蒙古地区与东北山水相连的地理属性,自然也有不少来自中原的移民不畏艰险,沿着河水逆流而上,进入了内蒙古东部地区屯垦谋生,当时的科尔沁草原(哲里木盟)、呼伦贝尔盟等都吸纳了大量的流民。

义和团运动之后,俄国人趁机发兵五路全面侵占东北各大城市,大有鲸吞整个东北的架势。在东北可能全面丢失的危机之下,清政府为了保证东蒙地区的边疆安全,增加汉人数量,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宣布在蒙古地区全面放垦,允许和鼓励蒙古王公自由招垦,并由清廷出面主持开垦事务,增设府厅州县建立垦务局、办荒局、农务公司等蒙垦机构,并劝导蒙古王公报垦土地。

02.清末垦殖

在嫩江上游流域、中东铁路西段沿线蒙地,清政府的“移民实边”政策快速推进,设官局主持丈放蒙地,用所得荒价解决东北“饷需”,大量东北农民得以进入东蒙古地区屯垦定居。

图/今日的内蒙古农垦

到清光绪末年(1910),已开垦的东蒙12部21旗总面积为567万顷,已开垦的耕地至少也在3400万亩以上。其中,哲里木盟(今天内蒙古通辽市)已垦土地至少也能占到东部蒙古耕地的65%,昭乌达盟(今内蒙古赤峰市)也在这一时期涌入大量辽宁地区移民,建立了储量可观的粮仓。

由此可见,清朝末年的垦殖在内蒙东部各盟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迁居内蒙古地界的汉族移民在当地定居,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与民族比例的双转换,从而在经济与人口基本盘层面稳定了整个内蒙古东部的政治稳定。(截止1908年,从关内进入东北而后进入内蒙东部的移民已经到达60万之多,同一时期东蒙的蒙古族人口基本维持在100万左右)。

图/清末内蒙垦殖

清政府在蒙地放垦过程中,为进一步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直接控制,在垦区大批设置府厅、州、县洽所。新政期间,在内蒙古地区总共设置3府10厅2州13县。这其中位于东蒙古地区的府州县地区大部分间接受到东三省政府的直接与间接管理,从而大大加强了东三省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政治联系。

03.联系紧密

光绪后期,中东铁路开始修建,横贯东蒙古的呼伦贝尔盟全境,铁路沿线又成为内地人民密集居住之地。于是,包括海拉尔、满洲里等以定居汉人(汉化蒙古人)为主的城镇纷纷兴起。这条连接东蒙古与哈尔滨、绥芬河等东北城市的交通干线的修建,再次加速了东蒙与黑吉辽地区的经济融合,也使两地之间的政治与文化联系难以割舍。

同时,随着晚清新政的推行,处在东北影响下的内蒙古东部地区也迎来了近代化的先声。1909年,在黑龙江省政府支持下呼伦贝尔盟兴建了第一座官商合办的电灯厂。随后,现代的邮政、电报等新技术也落户蒙东地区。可以说,内蒙古东部地区走向近代文明的脚步也是同东三省亦步亦趋的。

文化层面上,东北地区的齐齐哈尔、奉天兴办了招收蒙人的专门学校。齐齐哈尔有“满蒙师范学堂”,专收该省驻防八旗和内蒙古东部的扎赉特、郭尔罗斯、杜尔伯特等蒙旗子弟。奉天设“蒙文学堂”,后改称“蒙文高等学堂”,招收哲里木盟等各旗子弟。近代初期的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内蒙古子弟大部分都有过在东三省求学的读书经历,这不但加深了他们对东北的文化与地域认同,也加速了东蒙上层知识分子融入东北社会的过程。


参考文献:1.清史稿

2.中国全史百卷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2937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