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上最会抱大腿的小人物,因自己的功劳,家族出了两位帝王

历史上最会抱大腿的小人物,因自己的功劳,家族出了两位帝王

楚霸王项羽死后,尸体被几个小兵瓜分,其中获得头等大功的就是杨喜。这件事确实被收入两部史书巨作之中,后世也戏称杨喜是历史上最会抱大腿的人物,项羽的大腿让这位小人物封了侯,其后人在历史上出了不少名人。从两汉的出将入相,到北魏、北周的封疆大吏,至隋朝的两位至尊与宗室亲王,如果算上血统,武则天、李亨皆可算杨氏后人,又何止两帝十一相呢?

(项羽自刎)

小人物的一步登天

据史料记载,参与围杀和分尸项羽的五个人分别是杨喜、王翳、吕马童、吕胜、杨武,这里的围杀是记录在两本史书里,且一致描写为“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这里的共斩显然是突出灌婴追杀项羽的功劳,史学家一致认为《项羽本纪》里的乌江自刎更符合史实。由于司马迁修当代史的现实环境影响,在诸多事件刻画中,不得不以春秋笔法遮掩,所以研究这一段历史应当结合不同的史料进行分析。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项羽兵败该下后拼死突围,刘邦为了鼓励将士追杀项羽,颁布了追杀令。灌婴率数千骑兵追杀,项羽带着八百余士兵突围后,在乡间老农的错误指引下误入沼泽地,此处应该损失不小,也正是项羽折回东城时,与灌婴的追兵发生了遭遇战。

(项羽与虞姬)

按照司马迁的描写,项羽此时并没有认为是天要亡他,故而以二十八骑做了一次小型的反围攻战术,并成功斩杀了百余汉军,这次最后的小胜利让项羽确信了“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也就是说项羽打仗没问题,这次真是运气不好罢了,这也是史学家分析乌江自刎的一个主观原因,即古人的“天命”思想很严重。

《史记》中有记载:“乃自刎死,王翳取头,余骑蹂践争项”

项羽没有选择渡江,反而令残兵下马,短兵再战,击杀百余汉军,然而最终也只剩下满身伤痕的楚霸王一人。项羽此时看到汉军中有一故人,名叫吕马童,于是欲将斩杀霸王的功劳送给这位故人,吕马童不敢靠近,对着领头的郎中令王翳指认项羽,项羽自刎以后,头颅便被这个王翳所得。

随着王翳获得项羽首级,汉军里的士兵也都想着刘邦追杀令的封赏,于是引起了汉军互相争夺项羽残骸。最终由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这四人各得尸骸一块,回到汉营领赏,五人都被封侯!

《汉书》的记载“掌帅中骑,守宫门户。”

司马迁对于这个抢尸骸的记载可谓是惟妙惟肖,这也是《史记》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皆受追捧的原因。但也有一些破绽,由于灌婴在彭城之战以后被刘邦亲授的郎中骑兵统领,也就是刘邦亲军骑兵的主帅,至公元前204年,灌婴就已经是御史大夫,仍率领刘邦的这支郎中骑兵,隶属韩信对齐地作战,在齐地作战取得成果后至该下与刘邦会师。

(司马迁)

所以参与追击项羽的千余骑兵,应该就是刘邦的郎中骑兵,这支军队的纪律性应当非常高,且由灌婴亲自带队,在项羽自刎以后,出现士兵集体哄抢尸骸的事件,我个人觉得可能性并不大。

《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乌江亭,婴追羽,喜斩羽东城。”

灌婴所率数千骑中,杨喜等五人是追上了项羽并将其合围斩杀,这种情况可能颠覆了我们对楚霸王的勇武形象,在霸王人困马乏、身披十余创的背景下是有可能发生的。五人合作击杀项羽之后,分掉项羽尸骸回营邀功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故而也应有功劳大小之分,因为五人所得封赏是有差别的,某些地方县志记载是杨喜斩杀的项羽,杨喜食邑1900户列为头功;王翳虽得项羽首级,却居次功,食邑1700户;杨武食邑700户,吕马童与吕胜食邑无从查知。

杨喜封侯之后的家族繁荣

杨喜封侯以后算是杨家繁荣的开端。两汉时期,杨家发展成为毫族门阀,出了不少上层名流。杨喜的直系曾孙杨敞是司马迁的女婿,是为世袭赤泉候之外,旁封的安平候,也就是说未占用太爷爷留下的列候指标,自己又混了个侯爵,其子杨恢亦别封平通候。到了杨喜八世孙杨震,官至司徒,后迁太尉,一国军政皆由其执掌,算是杨家出的第一位宰相。

杨震的二儿子名杨秉,官至东汉宰相;三儿子名杨奉,官至车骑将军;杨秉长子官至太尉、骠骑将军;杨秉长孙杨彪官至汉太尉、曹魏光禄大夫;次孙杨众官至汉御史中丞。从杨喜八世孙至十一世孙,位居三公者五人,所以杨家也有“四世三公”之称,与同时期的袁绍家族有得一比。

(杨修影视剧形象)


杨修有个从兄名杨亮,杨亮没什么本事,凭借卫尉老爸杨琦的基础,做了个平平淡淡的成亭侯。这个不问世事的侯爷,也保留了杨家的星星之火,继杨彪一脉被曹操诛灭之后,杨家的兴旺就靠着杨亮这一脉传承。杨亮的儿子名叫杨孕,杨孕这一脉的八世孙名叫杨坚,这一位就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其子杨广为隋二世,所以说杨家出了两位皇帝是不可争议的。

其实如果算上后代,杨家的女儿嫁出去的也很有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母就是隋宗室杨达之女,李亨还得叫杨达一声外高祖父。

综上,不论杨喜是击杀了项羽还是抢了项羽的一条大腿,他都因此开启了杨家兴盛之门,杨喜子岁后代出将入相、公卿连绵,至随朝夺得天下,王爵宗亲更是普遍,入唐之后,于李唐一朝任然活跃!

参考文献:

1. 《史记》

2. 《汉书》

3. 《史记.项羽本纪》

4. 《元和郡县图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2492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