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一人千面——探究那个你不知道的孔子

一人千面——探究那个你不知道的孔子

孔子,这是个让十四亿中国人乃至数十亿地球人熟悉的名字。但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老朽,是一个不会呼风唤雨的"术士",是一个对抗"国学"的"国学大师",是一个雷厉风行的铁腕政治家,是"万世师表",更是一位活生生的可爱的"人"。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老朽

2500多年前,一个叫子路的壮汉露宿街头,颇为狼狈。

天明之时,负责开启城门的"晨门"推醒了子路,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啊?子路揉了揉眼睛回答道:"自孔氏。"

我是孔氏的学生,是跟着他来的。

晨门官听完之后,哈哈大笑道:"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你说的那个孔氏,是那个不识时务、处处碰壁,还要勉强去做的人吗?可见孔子当时的名声确实谈不上多好,至少在"基层"人员看来,属于是个吃饱了撑着的家伙。

孔子像

若干年后,这个"不识时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他的思想传遍了整个中国,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国家甚至全世界,在世界哲学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再过个千白年,人们的共同记忆中还是会有孔子,至于那个"晨门"官,除了为我们奉献了这样一句话,历史上再也找不到别的记载。

2500多年前的孔子,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正经历着一个被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那个时候,旧有的维系社会稳定、维系等级关系的"礼乐"制度被打破,新的制度还尚未诞生。

礼崩乐坏 图源网络

"上古竞于道德",古代的先贤比拼的是个人品行。而在这一时期,上古先贤仿佛真的成为了传说神话,在当世人的眼中,只有"智谋"和"气力"。所谓"强并弱,众暴寡,强者为右"是那一时期的真实写照,恪守礼、义的人,国破家亡;而崇尚强权者,则兴旺繁盛。当然,信奉规矩、承认权威的"道德君子"依旧被尊敬,但更多的是被当成"牌位式"的人物,空有其位,却难以影响大局。

用一句时髦的词儿,叫做"信仰坍塌"。

这一时期,孔子和其所代表的儒家学派应运而生。

"不合格"的术士

所谓的"",人们有很多解释,有人说"人需为儒",大家都需要的那个人,就叫做"";也有人说""者,""也,像水一样沁润人的心灵。但是说来说去有个大问题,那就是孔子个那年代, ""这个字压根不存在,更大的可能性是用别的字来代替,比如说"",写成这样或这样:

金文“需”

竹简楚系文字“需”

至于后来加上了"亻"变成了"儒",大概也是战国之后的事儿了。按照《说文解字》里面讲,儒,是"术士之称",这样看来还真有点"呼风唤雨"的意思。不过话说回来,祭祀神仙最讲求仪式礼仪,儒家也是最讲求仪式礼仪,二者确实是有不少共通性。

求雨得雨 图源网络

上古之时"民神混杂",单单是天文历法,就存在有"神历"和"民历"两种。政治形态上也分有"神守"和"社稷守"等多种形态(神权国家与王权国家)。即便进入到周朝,民间依旧弥漫浓厚的原始宗教信仰。春秋战国以来,古人"撞鬼"无数。大名鼎鼎的齐桓公,离开了能"审死生"的巫师"常之巫",也觉得浑身不自在。

所以孔子还是很有"市场"的。

但孔子是"不语怪力乱神"的,而且主张"未知生焉知死"。虽然强调祖先崇拜,但也仅仅是祭拜而已,人间的事还是有人来管——换句话说,他的儒家,让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属于人而非鬼神。

有一次,鲁哀公打算向东边扩建住宅,但不知道风水如何,是否吉祥,于是就专门跑来请教孔子说:"寡人闻东益不祥,东益之宅信有之乎?"。孔圣人听完,呵呵一笑,"不祥有五,而东益不与焉。"

孔圣人听完,呵呵一笑,"不祥有五,而东益不与焉。"

有五种不祥,往东扩建不在其内。

图源网络

鲁哀公听完,赶紧问是哪五种不祥,孔子说道:

"损人自益,身之不祥;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择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不祥有五,东益不与焉。"

损人利己,对自身不祥;欺负老人溺爱孩子,对家道不祥;任用不肖之辈,国家不祥;长辈不去以身作则教化后辈、晚生不去虚心求教学习,风俗不祥;至于圣贤埋没,愚者当权,便是天下不祥。

按照另一种说法,""乃是"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他们精通各种技艺、掌握各种本领,教化万民,有点"传功长老"的意思,传授的技艺中,就包含有"礼乐射御书数"。越是有本事的人,往往也会有大志向。而他们的志向,就是主张用道德、用礼仪去教化规范世人,恢复世间的秩序。

在招摇过市的神棍,与颠沛流离的学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后者。

结果他们四处碰壁。

对抗"国学"的"国学大师"

如今,堪称"泛滥"的国学大师们言必称孔子,但实际上,被他们奉为开山祖师的至圣孔子,恰恰是最早对抗"国学"的先锋领袖。当然了,此国学非彼国学,且听鸮胖为君一一道来。

古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学校"这类的机构。只不过最早的学校都是受官府管辖,负责教授贵族子弟礼仪、文化。按照当时的说法,夏朝时期的学府叫做"",商代的叫做"",周代的叫做""。

当然这种称呼并不是固定的,比如周代的时候高等学府叫"泮(頖)宫",再往后也可以叫"学宫"。被大家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中,最后一次搬迁的时候,"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搬到了学宫附近,孟子在周围学术氛围的影响之下,开始学习礼仪,懂得进退,一改往日胡闹的秉性。

它们正是古代的"国学"。

泮宫,科举时代,入学亦称“入泮”。图源网络。

"国学"最早指的就是国家或贵族层面上的公立学府。"诸侯一国一校。" 而诸侯之校,即为"国学"。至于所谓的的"太学""学宫""辟雍",甚至包括我们熟悉的"国子监"等,均可称之为"国学",因为它们是国立或公立学府,一直垄断着中国古代的教育,负责为国家培养贵族人才。

那一时期并没有专职的老师,所有的老师其实都是官吏,也可以叫做"学官"。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普通百姓连识字的机会都没有。这种现象直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广开私学才得到了改善。

"私学“兴盛 图源网络

礼崩乐坏,旧有的制度被打破,像孔子这样的有才华的士人开始广泛流动。这些人一方面热衷于政治,四处宣扬学说。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的参与国家的基础改造工作,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办学手段,推动教育,普及观点。于是"私学"开始广泛,渐渐打破了"国学""公学"的垄断,使得下层民众接触到了学问。

从某种意义上讲,孔子一直在用"私学",对抗"国学"。

震古烁今的万世师表

孔子究竟是不是最早的私学传播者,我们无法考证,但是他确实是当时最成功的。无论是"有教无类"的教育情怀,还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亦或是"不愤不诽,不启不发"的启发式教育手法,在当时都大获成功,深受各界学生的欢迎。

当然最受欢迎的,可能还是低廉的学费。

孔子讲学的学费很低,叫做"束脩",也就是十条肉干儿捆在一块儿。过去私塾、书院讲学,新生入塾还会举行给先生献束脩的礼仪——尽管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作用。

束脩

当然孔子的学费也不会是只收束脩,有的时候可能也会收一些粮食布匹之类,但是绝不会高昂。也正因为如此,孔子身边聚集了大量的门徒学生。其中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一说"受业身通七十七人")。这七十多个贤人,应该都是属于登堂入室,手中有学籍的孔子亲授之徒,其中不乏有头有脸的社会人物;而那三千弟子,出身就比较低微了,有的可能只是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的穷苦人。

孔子讲学

但就是这三千人,是中国古代私人教育普及化最早受益的一批人,他们的存在,一方面奠定了孔子在教育界的功勋地位,更奠定了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基础。《韩非子》里面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家后来能够成为当世显学,离不开最初的这批人的四处奔走。

雷厉风行的铁腕政治家

孔子其实有一层身份很少被提及,那就是政客。

从年轻的时候,孔子就曾经作为"季氏"的家臣,负责管理仓储,后来跟宗主闹得很不愉快,退而教学传道。三十多岁名扬四方,结果赶上了一场政变,于是跑到齐国避难。等回到鲁国的时候已是人到中年,后来被"季氏"的"陪臣"阳虎连蒙带骗拉去做官,这才一步步重新踏入仕途。

五十多岁的时候,孔子以司寇的身份"摄相事",成为了代理鲁相。

孔子像 图源网络

作为政客的孔子,给我们的感觉跟平日里有点不一样:

"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

"隳三都之城。强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

"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越境而徙。三月,则鬻牛马者不储价,卖羊豚者不加饰。男女行者,别其涂。"

……

"乱政大夫"说杀就杀(少正卯这件事是个悬案,有机会细说),公卿的"私城"说拆就拆。卖注水羊的、道德败坏的、嚣张枉法的、哄抬物价的,几个月的时间统统被孔子整饬了一番。孔子靠的可不是整天仁义礼智信的口头劝告,靠的可是实打实的雷霆手腕。这种雷厉风行、杀伐果断,是不是大违以往大家对于孔子温文儒雅的认知?

更重要的是在国家荣誉面前,""都可以不放在眼里。

齐、鲁夹谷会盟,高台之上齐国憋着各种坏,想方设法羞辱鲁国国君。面对此景,身为代理国相的孔子两次"历阶而上",斥责齐国国君。要知道"历阶"——一脚迈一个台阶这种登台的方式,是"非礼"的行为,但在国家荣誉面前,这些都可以不顾。

夹谷会盟。

可惜孔子实在是太过理想化,毕竟比不过那些多年打拼的老油条。"敌我关系"处理不好,最后成功团结了所有敌人来打击自己。不到一年,就在国内国外联手合谋下,鞠躬下台,政治生涯草草收场,开启了周游列国之旅。不过我们可以设想可一下,倘若孔子真的皮里阳秋、腹中三国,靠着阴谋诡计在众臣之中脱颖而出,甚至把持了朝政,那他还会是我们的孔子么?

"活生生"的圣人

孔子是"圣人",但孔子不是"神"。

圣人,他毕竟也是人,也是喜怒哀乐嬉笑怒骂。所以我们应当正视孔子,把他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而非"金闪闪"的神来看待。

当上大官的时候,孔子也会"有喜色";看见学生白天偷睡,也会大骂"朽木不可雕也";看见学生有进步,也会"哂之";被学生噎得理屈词穷,也要回骂一句"佞者";犯点小错被学生揪着不放,也会气得指天发誓"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至于"以貌取人""以言取人",这些臭毛病,都是他老人家犯的。身上的缺点,多着哩。

但正是这样的"活人",才显得有趣。

孔子 图源网络

孔子是个身材高大的"长人",年轻的时候当过一段时间"贱人",老的时候还曾沦落为"丧家之犬",他身上的标签太多太多。孔子在世,无论是为政之时,还是周游列国,都免不了四处碰壁。要么遭人白眼被拒之门外,要么流落离散,更有甚者,绝粮受困,几乎有性命之忧。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礼乐大同"的理想,而是将理想一以贯之:孔子广开私学,普及教育、周游列国,不避风霜、整理典籍,去芜存菁。凡事身体力行,为儒学的传播、文化的普及奉献自己的力量。

有人批评孔子因循守旧过于保守。确实,在时代的局限下,孔子有他的弊端,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孔子所行所为的初衷是为了恢复秩序,为了天下百姓,更不应该忘记孔子为中华文化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中华文化,少了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儒家学派,必然会暗淡不少。

时过境迁,孔子的时代早已过去。那么现代的"儒",又应该去做些什么呢?这是所有文化学者,都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0010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