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你失去2019还剩下最后的几天。在这样加速前进的时代里,我们熟悉的事物也在加速离去。
2019快结束了,平话想要在记忆消失前,和你聊聊过去的事。"
•••
时间就像阳台上不小心打翻的脸盆,你着急忙慌探了向外半个身体,也捞不回盆里的一点水。
你知道「过去」真的是一件很容易被遗忘的事,所有的时间都会轻而易举地离开。仅仅是只有365天的2019年,平话就见证了福州正在消失的后营巷、学生街、和平市场、冶山……
△大小不同的三个门牌,和一扇转个不停的风扇
在时代的飞速变化中,你和你的家人,是否留下过一些珍贵的旧物或者旧照片?
今天,我们想和你聊聊过去,聊聊你记忆里的2019和以前。
△1949年逸园(文化广场前身)的展览,金石声摄
作为家里的年轻人,你自以为比你爷你奶你大姑你大舅你妈你爸,更接近时间的风口。实际上,喝着可乐蹦着迪的你,并没有意识到,无论是可乐还是蹦迪,都是过去玩剩下的。
所以聊天之前,我们也看一眼,一点点和过去生活有关的事情。
1950年1月1日,新中国的第一个国家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立了,俗称「老人艺」。
两年后改组的新人艺只保留了话剧的部分,而老人艺对标的是莫斯科国家大剧院。
不过,新人艺的第一任院长就是大作家曹禺,至今依然被称为话剧表演的最高殿堂,同样是影视界的领头羊,输出诸如濮存昕、宋丹丹、冯远征、何冰等一线演员。
△过去北京人艺节目单
50年代要么不看戏,要看就看战斗民族的电影——比之英片、美片还要新潮的「俄片」。
△戏院
奶奶灰、蓝青靛、翡翠绿,时下最热门的颜色在当时屡见不鲜、人手一件,穿到视觉疲劳。
当时的交际舞不仅可以男女跳,男的和男的也会在大庭广众搂搂抱抱,下旋转、跳跃、闭着眼。
△大连海军学校里集体舞
很显然,当时人们的求知欲和求新欲比之现在要旺盛得多,远不止现在图书馆的花式概念大比拼。
「扫盲运动」时期,心在哪里,图书馆就在哪里,福州的这一幕,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水上图书馆,和漂流的自习室。
△福州水上居民学写字
扫盲运动后,有如顺水推舟,纸媒的春天随之而来。
1953年,上海市文化局接管大光明大戏院,改称大光明电影院。这座「远东第一影院」比之如今任何一座建筑都要更适合站在楼顶唱「高楼望断情有独钟」。
50年代,「英雄主义」在平凡的人生里,真实地存在着。当时有以「批」为计数单位的知青们,怀揣着理想和赤诚之心,响应号召奔赴乡村。
△1952年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青
50年代后期,娱乐时代最重要的隐喻——「电视」,降临了。
△1958年中国生产的第一台电视机
60年代初期,琼瑶奶奶发行了她的第一本长篇小说《窗外》,从今往后琼瑶引领流行60年,从书籍到影视,从演员到网络用语。
△1963年台湾皇冠出版社版本
在没有手机和网络,电视也尚未普及的时代里,纸质书报仍然是大家获取文艺信息的主要来源。
△1964年重庆市少儿图书馆前排长队
当时的大众传媒,是真的「大众」传媒。「大众」一词,也还没有成为泛娱乐、庸众等等贬义词的替代品。
△大家一起看黑板报
在红彤彤年代里,戏曲和话剧倒有全民参与的趋势,并非曲高和寡的小众艺术。
△60年代的文艺兵
△女知青们的演出
七十年代初,日子不好过,读闲书都是种朋克精神。
△1970年劳动前一起学习《毛选》的知青们
和现在完全不同的是,当时看电影几乎全是「集体」活动,和跳广场舞差不多,音响、灯光、整齐的一群人。
△1972年看电影的场景
1977年,重新恢复高考,秩序正在重建。
△1977年正在高考的考生
「1978年,那是一个春天。」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也是这一年,可口可乐回来了,中国人民拥有了唾手可得的肥宅快乐水。
这年开始,民族的命运都转了个弯,在诸多逐一发生的故事中,还有这样一件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国家批准引进了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彩色电视机大量生产。
当时的你我,不仅走向了家中电视,也是走向了屏幕时代。
△70年代末,广州人买电视机
80年代,资本涌入市场,《上海滩》开播。
△《上海滩》截图,转自微博@香港电影吧
那时候如果你没看过电视,和身边人根本没法聊天,或者没法出门。
当然也少不了时髦大波浪和蛤蟆镜,是不是成熟又性感?
唯一能与电视媲美的,可能是更为实惠便携的巨大收音机,这就是70年代的高端蓝牙耳机。
八十年代初蹦迪少女张蔷,是在港台文化还未席卷之时,青年们的时尚icon。
不过在流行音乐和蹦迪文化风靡的80年代,并不是所有人都欣然接受了新流行,也有一些人对此咬牙切齿、围追堵截。
△198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如何鉴别黄色歌曲》目录
蹦迪尚有风险,同志还需谨慎。时代春风挡不住,人民的野草吹又生。
△蹦迪在80年代
很快,一阵海洋的风吹来。官方反客为主,主动迎接了娱乐文化和流行文化,走向「潮」的前线。「娱乐」开始正名。
△1989年中央电视台节目,介绍台湾流行歌
中国大陆第一张摇滚专辑,也趁着这势头到来了,比乐队的夏天,还要燥热,热到「在雪地上撒点儿野」。
△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1989年2月
「吃」的开放,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就。1980年,全国上下的第一家个体饭店开张了。
△北京晚报的新闻
比起现在有些乏味的联欢晚会,1984年的陈佩斯是真的好玩。当时他在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表演了第一个小品,不是他的第一个小品,是全中国的第一个小品。
△陈佩斯、朱时茂《吃面条》
是的,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最初的小品文化,是陈佩斯带给电视观众的。
那么问题来了,你知道陈佩斯是谁吗?
但你肯定知道肯德基是谁。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业。
△我不知会遇见你,1987肯德基
电影院逐渐建起,这一行业的确是肉眼可见地壮大着。
△90年代初小镇电影院
1993年,「万燕」,第一台VCD影碟机,随后迅速被盗版商家复制粘贴,亲切的价格让VCD成为时代的标志性电器。
随之而来的就是影碟「5元3张,10元6张」的时代,以及遍地开花的影像租赁商店。
△90年代初期新裤子乐队在影像租赁店
以VCD、DVD为开拓者,同样身为光盘的CD也蒸蒸日上,音乐行业在泥里摸爬滚打,倒是涂抹出了一幅音乐画卷——1994年香港红磡的摇滚新势力演唱会被视作中国摇滚最后的巅峰。
当然,现在你跟人聊94年的红磡都会显得「压力爱」。
△窦唯94年在红磡体育场的演出
80、9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黄金到现在几乎所有新潮电影都在追寻当时的风采。
△1990年香港小姐袁咏仪
△1994年王家卫导演的《重庆森林》和梁朝伟
1991年,还没有刘慈欣和《三体》,但《奇谈》杂志在这年更名为《科幻世界》,科幻小说像一棵飞速生长的萌芽。
小霸王游戏机是当时的ACG之王。
等到玩小霸王的人秃头的时候,盒子上的人就也跑到了洗发水包装上。
当时的电脑并不似如今普及,但是「电脑爱好者」可不少。
△1997年的报纸
电脑、网络、网络文化,三位一体,因此,那也是网络小说初露头角的时候。
△1998年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
1999年至2000年,千禧年。事到如今,千禧年出生的孩子已经在上大学了。每当想到千禧年,第一个想到的还是《相约98》。
我就是想拉你一起看一眼,扎着两个小龙人揪揪的王菲怎么就那么可爱?
见过巨星吗?
2000年,周杰伦发行了第一张专辑《JAY》,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不管喜不喜欢、接不接受,好像都不得不承认,「周杰伦」不仅是一个音乐人的名字,他曾经是一个时代的「现象」。
那时候磁带要比CD实惠得多,可惜的是,我已经找不到当年的「磁带」了,随之一起消亡的还有街市上的打口碟。
而当时许多年轻人桌子玻璃下,都向往一张F4的海报——2001年,台版《流星花园》播出。
这就是偶像。
2004年,湖南电视台推出第一届《超级女声》,大陆娱乐选秀时代的滥觞,全民投票,短信投票1条5毛。
△2004年第一届超女的纸质计分板,揭晓观众投票数
话剧行业岌岌可危,那位春晚舞台上的「不具名演员」陈佩斯,投身话剧行业,全国巡演《托儿》,则是在2001年。
那时候的话剧,比现在要曲高和寡得多。
△《恋爱的犀牛》十周年海报
2009年,新浪微博仿造推特和饭否诞生,它的LOGO是一只眼睛。世界变得异常琐碎,众声喧哗。
哪怕现在拿着iphone11,也没有当时拿一台侧滑盖全键盘诺基亚来得让人羡慕。
介质决定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甚至决定了人的思考方式。
以手机为代表的流媒体,为现代生活的书、影、音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便捷性。本也没多长黄金时期的「传统媒体」,被自媒体冲得七零八落。
△编辑短信「A你的姓名+B他的姓名」
其实电信、联通、移动三足鼎立格局形成不过11年,「5G」的到来传达出的不再仅仅是新鲜,多了几分隐隐约约、如鲠在喉的焦虑。
在流媒体观影如此便捷的时代里,电影院也成为了流量的必争之地。
自媒体最重要的两大阵营:微博和微信,都是十年内才诞生的新鲜事物。
在它们兴起的过程中,贴吧经历了兴盛到衰亡、超女快男时代落幕、诺基亚的边缘化,还有一众目不暇接的变化。
「快」是现在最显著的标签之一。「快速地出现」「快速地消失」,就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时空漩涡。
在此期间,微信也顺便从一款聊天工具,过渡为如影随形的办公软件。
后来的事你也都知道了,我们想以聊天的方式,收集、留存你与你身边的人,关于这个时代,或是过往时代的记忆,比如你的第一盘磁带,比如爸妈带你去的左海公园,比如校门口一毛钱一片的辣条……
所以,今天来聊的话题就是:
关于2019你有什么记忆?
你身边有什么正在消失的事物吗?
过去有哪些东西令你念念不忘?
什么地方让你在记忆里徘徊?
在更迭的时代里,你有什么独家记忆?
欢迎在留言区讨论「过去」
如果有图片要分享的话我会在后台等着你的消息
-END-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99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