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浅谈明朝财政的内库制度发展以及其优缺点

浅谈明朝财政的内库制度发展以及其优缺点

财政的内外库制度设计并非明朝初创,但明朝的内外库制度却和前朝都略显不同,蕴含其中的理想化并没有能够保证此项政策完美存在,反而无论是优缺点都好像被放大了。

本文约2500字,阅读完成大概需2分半钟。

提到明朝的财政,洪武型财政的概念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也属于人们讨论比较多的范畴,黄仁宇先生将这一内容发扬光大。不过今天行话想聚焦一点“细枝末节”的问题,也就是大财政下的内、外库制度,所谓见微知著便是如此。内库可以宽泛的理解为皇宫的内部财政,外库则可以简单的看作主要以户部为管理单位的全国财政。

1,内外库制度在明朝的起源

内外库制度在朱元璋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朝的结束。不过在内外库制度的设立之时,朱元璋在思想上曾产生过犹豫。这种犹豫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1.就出生而言,朱元璋是被统治阶级——放牛娃,他的生平与贫苦百姓接触较多,更知道平民的疾苦,了解内库的危害性,存在一定的同理心。

2.宋朝的内库在后期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可以说加速了宋的灭亡,甚至在当时,内库甚至成为了昏庸的代表。

至于后期为内库制度依然设立,也存在着诸多因素。除了部分的客观需求以及面子需求等,最主要是朱元璋身上存在的理想主义色彩,认为内库的风险是可控并且可以避免的。

内承运库,掌御用金银、段疋等物,设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外承运库,掌收金银、段疋等物。——《明太祖实录》

洪武中期,经过朱元璋的一番斗争,内库正式成立了。

2, 内库的收入来源

其实不难看出,如果把整个社会财富看作是一块蛋糕,那么内库的收入和外库的收入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其中一项的增加势必以另一方的减少为前提。

1.田赋抵扣折算

在说明这个收入之前,首先要了解到明朝的财政,尤其在明朝前期,主要以实物税收为主,但是在内库中,却存在着比较高比例的金银等。在某些时期,把田赋折算成金银,就可以由外库收入转变为内库收入。

洪武三十年九月“诏折收天下逋租”,并规定折纳标准: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折钞二贯五百文。——《明太祖实录》

2,铸钱收入

其宝钞提举司,每岁于三月内兴工印造,十月内住工。其所造钞锭,本司具印信长单及关领勘合,将实进钞锭照数填写,送赴内府库收贮,以备赏赐支用。——《诸司执掌》

宝钞作为当时流通的货币,由提举司负责制造,不过这些货币并不是直接投放到流通领域,而是进入内库,作为皇室专用用度。只是这种凭空产生的购买力,势必不能持久。

3,“课程”收入

此“课程”非彼课程,课是“课以重税”的课,课程收入主要讲的是对商业,渔业,茶叶等科目进行的征税。某些程度上明承元制,这个课程的内容也有相似性。古代的征税对象主要是农业和土地,这也是朱元璋大搞“黄册”“鱼鳞图册”等进行土地测量的主要原因。

凡茶课、盐课、酒课、市舶、常课、契本、洞冶、竹课、河泊和杂课等项皆为课程。——《元典章》

在这里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这部分课程收入,在很大部分上起到了商业税的作用,类似于我们现在废除的营业税,是对农业税的一种有效补充。有着比较稳定的来源,如果应用得当不会对国家财政产生较大影响。这也是这几种收入中占主要地位的。

4,偶然收入

除了以上三项,其他的所有收入都可以看作是偶然收入。这些收入不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比贪官赃款,战争赔款等。基本上都是进入到了内库,不参与整个大财政系统的流通。其实就本质而言,这仍然是社会财富向皇帝内库的一种单方面流通。

这里说一件有趣的事情,其实大家熟知的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财富,也是归内库所有。这也是当时抨击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之一。

3,明朝内库的发展历程

明朝内库的演变可以从内库规模的演变和内库作用的演变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内库规模的演变

在洪武初创时期,内库的设计是完全作为外库的附庸存在的。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皇室支出的额外补充。所以规模也就一直比较小,这也是内库制度设立时候的初衷。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库的规模随着皇帝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大,一度在万历,明神宗时期达到了顶峰。基本上和外库的规模相当甚至超过。这也是后期李自成从内库搜出黄金万两的谣言来源。

延至于今,计已一十二年,进过银二百余万。

2,内库作用的演变

就朱元璋的初衷而言,内库除了满足皇室用度之外,同时也具有一部分的存血作用,一旦外库发生财政的收支不均衡,内库可以尽快的进入维持。就洪武时期而言,其实各项公共开支占得比重非常大,另外也有不少用来进行奖赏。不过到了明神宗时期,内库则几乎完全沦为皇帝的私人小金库。

万里十三年四月,户部奏请,太仓银库每岁加金花银二十万两...........,请金花之银仍复旧额,内操之马散归京营,神宗不许。

可见当时内库已经在向外库进行盘削,而资金的用途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4,明朝内库的影响及其问题

明朝内库的存在,前期的积极意义比较明显,不过并不是谁都是洪武帝,这项制度走向偏差是必然的。

  • 积极方面

在洪武财政中,内库的存在其实在非常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的货币经济的发展,当时普遍纳税都是采取实物形式,而内库流通的纱,钞等却并非如此。另外对大臣的奖赏由内库来进行支出,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财政预算和决算。这时候的内库,其实相当于在外库的基础上,充当着稳定器的作用。

其余钱钞,一体类解本部,行移该库交收。

——《诸司职掌》

  • 消极方面

内库在明朝中后期约成了敛财的代名词,首先大规模的制作宝钞,不可避免的导致了通货膨胀和购买力的下降,以宝钞收到的财政收入,其实是在逐渐缩水的,也导致了物价的上涨。后期更是设置了专门的宦官到各地征税,严重破坏了原有的财政体制。在这里可以举个例子,玄武湖上的黄册库,从权属而言属于户部,可是嘉靖时期就曾对此抽取其盈余。

另外最大的危害还是对民间的危害,各地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矿税,人民负担非常沉重,实行的包税制更是榨干了百姓血液。明朝发生的龙脉案就因此而起。

问题

其实明朝内库制度的最大问题是在设计之初,就没有设计具体的执行策略,在洪武时期,可以很好的执行。可是在后期仅靠榜样力量和一句祖宗法制是没有办法遏制向坏处发展的。人人知其害,人人指其害,却不能避免其害。


参考资料:

《明史》、《诸司职掌》、《显微镜下的大明》,《中国财政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9299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