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2001年出生的小姑娘,5岁念小学,15岁考入电子科技大学,最近,18岁的她又被保送北大读研。
她有过多次跳级的经历:
5岁上小学,一年级结束后跳级升入三年级,后来连跳两级,9岁进入初中学习。
其实大多数所谓的“神童”,不过是进行了早教开发而已,学习较早,上小学之前,多数小学教学内容,基本都学过了。
这就进入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老师教的,自己全会,上课就是浪费时间。
所以不得不跳级。
按照这种节奏,9岁进入初中,15岁上大学,并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
国外这种“早教培养出来的神童”,并不少见,典型的比如塞德兹:
塞德兹
1岁半接受正式教育;
2岁开始阅读,3岁写字;
5岁学习生理学;
11岁时,被哈佛大学录取;
15岁以优等生身份,从哈佛毕业。
可以说,从出生到他年满15周岁,塞德兹人生都是辉煌的。
但,到此为止。
社会并未因为他超高的智商,给他太多关照;
他也并未因为堪比爱因斯坦的智商,而做出可以和科学家比肩的贡献。
46岁时,他死于脑中风。
去世时,一贫如洗。他的后半生,完全出人预料,不如人意。
他的人生,揭示了频繁跳级带来的巨大风险。
核心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在孩子社会人格定型的关键期,频繁跳级,让他们失去了塑造社会人格的关键机会。
从孩子出生,一直到高中阶段(青春期前后),孩子需要形成两种关键素质:
第一是自我意识,也就是知道自己和世界不同,“我”是“我”,世界是世界。
简而言之,要知道“我是谁”。
跳级对自我意识的形成,还看不出有什么大的危害。
第二是社会人格。
所谓社会人格,就是孩子逐渐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建立相对稳固的朋友圈,并通过朋友的映射,逐步强化“我是谁”的意识,并越来越肯定地知道,“我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
这时候,又出来一个专业的名词:自我同一性。
简单来说,就是对自我的认可。
有个大学生上了两年大学,坚决退学,重新高考。父母很惊讶,孩子对他们说:
前两年大学,是我替你们上的(专业都是父母选的),现在,我要自己决定上什么大学了!
社会人格的形成,很复杂,家长记住一点就够了:
小学到高中,是社会人格形成的关键期。
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并根据交际圈来确定自己的社会位置。
或者说,孩子翅膀越来越硬,想要离开家,去寻找新伙伴了。
在家,你是猴王,孩子长大了,要离开你这座猴山,去参加别的猴群,在别的猴群中,他们要打架、要交流、要交际,根据这些结果,来确定自己在新猴群中的位置……
这么比喻你可能不高兴,但没有比这个更贴切的了:
社会人格就是离开老猴群,孩子要去新猴群打拼、确定级别。
那有一个稳固、熟悉的“新猴群”,孩子才会大胆去拼,而不是整天回头看,想回到家这个“老猴群”。
频繁跳级,让孩子对所有“猴群”都不熟悉,都只能建立在浅层次的交际关系上。
所以他一生中,最看重的,就是“家”这个猴群。
一旦和家庭产生矛盾,维系社会人格的这条线,就崩断了。
这时候,就会出现问题。
事实上,如果不是被孤立,即便只有三年时间上大学,孩子也是可以在“新猴群”中建立稳定的关系,从而成熟自己的社会人格。
然而,因为年龄差距,他很容易被孤立,或者被格外关照,这两种情况,都将其建立成熟社会人格的路子打断了。
频繁跳级的最大风险,就在于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90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