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我们华夏民族引以为傲的繁荣朝代,当时的朝贡部落、国家达到300多个之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唐朝之后,外国人都称中国人为“唐人”,唐朝的繁盛程度可见一斑。
梦回唐朝
边界争端问题,历朝历代都免不了会遇到的问题,强盛的唐朝也不例外。纵观历史,如果一个朝代强盛,那它的边界争端问题也会得到很好的处理,强盛的唐朝,更是如此。
唐代凭借着空前发展的国力,以及强悍无比的军队,在西陲臣服了不少小国,经过唐朝开国三大皇帝的努力下,一路征服了突厥、铁勒、吐谷浑、高昌、焉奢、高丽、百济等部落,唐朝的版图达到了空前的辽阔。
但是也会存在一些强敌,比如吐蕃、大食。吐蕃,初中历史我们就很熟悉了,在唐代,它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国家。
唐朝版图
唐朝和吐蕃开始建立联系是在7世纪,两国因为边界争端问题,战事连连,直到唐朝灭亡之前,唐朝和吐蕃的边界都常常有变动。
当时,唐朝让周边的国家臣服的目标很和善,不是西方列强的那种殖民侵略,而是在政治、文化上寻求认同,什么意思?
就说是,只要你在文化上认同中国,政治上听命于中国,那么你就是中国的一份子。当时,边疆的许多民族部落,都纷纷投向唐朝的怀抱,这样一来他们有了依靠,不再受突厥、吐蕃等国家的侵扰。
随着周边小国、部落臣服于唐朝,吐蕃王朝和唐朝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为了维护唐朝社会稳定,面对动乱不安的吐蕃,唐朝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和亲——公主出嫁
公主远嫁吐蕃
和亲,是解决边界争端最有效的手段。和亲,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安定,减少动乱,大大节省国家的军费开支,同时两国还能合作共赢。
而远嫁的公主是最伟大的人,“舍一人,换全国黎明百姓安居乐业”。
唐朝和吐蕃有过两次和亲,由吐蕃王朝派遣使者到唐朝求亲。在吐蕃求亲之前,唐公主就有远嫁突厥、吐浑谷的先例。吐蕃第一次和亲,唐朝并没有答应,吐蕃发兵吐浑谷,还派了使者前往唐扬言不同意和亲就发兵攻唐,而唐太宗立刻派兵反击,吓得吐蕃撤军,再派使者来长按谢罪,并求亲。为了避免更多无畏的战争,唐太宗这才答应和亲。
第一次和亲,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成了,而布达拉宫,也是这个时候,唐太宗为文成公主建立的。
文成公主远嫁后,唐和吐蕃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两国也进行了文化交流,不过主要都是文化输出,给吐蕃带去了许多唐朝的农业和工匠技术。
但文成公主去世后,唐和吐蕃的关系又开始了微妙的关系,两国时战时和,为了维持原来的关系,唐又将金城公主远嫁吐蕃,由此第二次和亲便产生了。
唐朝,有实力殖民侵略,而出于尊重文化,爱护和平,选择了共赢的方法——和亲,突显了大国风范,也符合我们华夏名族的精神品质。
此外,之所以选择和亲,因为唐朝皇帝在更换迭代的时候,国力衰弱的时候,一些位高权重的臣子都蠢蠢欲动,而和亲,让皇亲国戚在外能有帮手,镇住想要造反的臣。
对于吐蕃而言也是。
会盟
会盟是唐朝解决边界争端的第二种非武为手段。
相对于战争来说,选择会盟的好处更多,尤其是在唐朝国力衰弱的时候,会盟是最佳选择。会盟在古代中国早就存在,属于古代礼制中的一种宾礼,是重要的礼仪,其主要目的是修好结信。
会盟在吐蕃社会也具有悠久历史的习俗,会盟,又称盟誓,涉及到吐蕃社会的方方面面,如表忠、赏功、兴佛、祈愿、行政等事项,贯穿吐蕃王朝兴起、繁荣、消亡的整个发展过程。
根据历史记载,唐朝和吐蕃进行了8次会盟。
最后一次合盟是在8世纪初,吐蕃王朝衰落,王室统治不稳定,赞普赤热巴巾接连三次派员到长安请求会盟。而此时,唐朝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元气受损,两国一拍即合,很大程度上稳定了两国的王室统治。
总而言之,唐朝与吐蕃发生的会盟,大部分都是吐蕃主动请和会盟,缓解双方的激烈矛盾,唐朝则常处于配合角度。
战争
最后自然是大家都不想要的战争。
战争劳民伤财,唐朝自然也是能避免就避免的。但是,有一些气必须要争的,有一些战役也是必须要打的。
贞观时期,吐浑谷势力日渐扩大,开始是不是侵扰唐朝边境,唐太宗知道如果只是简单用和亲,是得不到真正的和。于是派兵打化谷浑,经过一年的军事行动,彻底击溃了化谷浑。吐谷浑承认自己为唐朝藩属,后来为了稳住这“和”,唐朝弘化公主和亲远嫁吐谷浑。此后,唐朝与吐谷浑和平相处。
纵观唐朝历史,很多时候唐朝更多的是扮演者一个“老好人”的角色,主张和平,这也让唐朝吃了不少亏,许多国土被吐蕃控制。然而或许,唐朝的兴盛正是因为拥护和平,主张包容,才使得文化交流、经济发展达到空前的高度。
由此看来,唐朝的兴盛是必然的,和平共处,相互包容,文化交流,这些元素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适用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90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