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步入1岁半后,父母们应该或多或少有遇到过以下这些情况:动了一下孩子的玩具,将之摆放到另一个位置,孩子会发脾气;换季了,原本不穿外套的父母,穿上了外套,他会要求脱掉,如果不脱就大哭;本来手里拿着东西,突然就生气扔掉,发泄不悦;如果他说了一句话,父母半天没有反应过来,或者告诉他他说的是错的,非要指正,他也会哭闹。
这个时候父母发现,天使宝宝突然就消失不见了,孩子开始变得不讨喜,喜欢没来由的无理取闹,动不动就发脾气,哭闹不停,而且非常固执,怎么说都没有用。这个时候如果是脾气好一点的父母,可能会继续安抚,询问怎么回事?带他一起玩别的,转移一下注意力。若是脾气不好的父母,直接吼孩子,打孩子,希望通过用暴力把孩子的不听话压回去。
大家纷纷表示1岁半以后的孩子不好惹!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不开心,又大发雷霆。但真的是孩子不好惹吗?并不是,反而是因为父母不清楚,迈入秩序敏感期孩子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从而阻碍了其秩序敏感性,导致孩子发脾气,哭闹。
什么是秩序敏感期?
《蒙台梭利养育2岁孩子》一书是这样描述秩序敏感期的:儿童对秩序的敏感在其出生后第一个月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当孩子看到一些东西放在“恰当”的位置时,他们就会感到兴奋和高兴。而孩子又具有两种秩序感,一种是外部秩序感:这种秩序感与儿童所在的环境的体验有关。一种是内部秩序感:它能使儿童意识到自己的不同部位及其相对位置。
简单来讲,其实就是孩子是通过秩序感来认识世界的,对于没有任何生活经验的他们而言,他们记忆里的东西都是有序的,即某个东西应该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应该是在哪里就是在哪里,一旦我们成人放到别的地方或者不是按照他所想的来做,破坏了儿童的秩序就相当于破坏了他们的世界,如果不能恢复原样,不安焦虑的他们只能通过哭闹,发脾气来表达情绪。
关于秩序敏感期,日内瓦的皮亚杰教授对其儿子做的一项实验,是最好的佐证。有一次,皮亚杰教授在座椅下藏了一个东西,然后让他儿子出去,他把这个东西藏到了另一个座椅下,他儿子进来后找了第一个座椅后,不再找寻,只是说没了。之后皮亚杰教授又当着孩子的面重复了上述操作,结果孩子还是只找第一个座椅,并说没了。教授问他儿子,你难道没看到我放到哪里去了吗?他儿子说:看到了,但他应该放在第一张座椅下。
由此可见,秩序敏感对这个时期儿童的影响有多大。
为什么要引导好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蒙台梭利说:“秩序敏感性是人类的第一本能,人的智力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建立在敏感期的基础上的。”
秩序敏感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不引导好,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身体造成双重影响。
- 1.心理上,容易让孩子变得消极、不专注。
正如上文所言,秩序敏感期会让孩子对每一件物品该有的位置,每一件事情该有的面貌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其实也是在搭建自己的世界。长期被破坏而不恢复,孩子的内心无法得到满足,每一次哭闹反抗都以被父母打骂而告终。时间一长,弱小的孩子只能选择放弃。他所构建的世界因为父母等成人的打扰而被放得乱七八糟,完全混乱的他又怎么能去集中注意力呢?与此同时,父母对于他们认为孩子做的某些事情没有意义,总是中途打扰叫停,强制性的破坏了他们想要做完一件事的秩序感。反复如此,将会导致,孩子以后想要做别的事情动力不足,不再主动。其克服困难的决心也会比较好渡过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差很多。最终这样的孩子很有可能变得没有主见,听话照做。
《蒙台梭利养育2岁孩子》里面有个例子让人印象深刻。一对夫妻带着半岁的孩子外出游玩了一段时间,回来后孩子从失眠到抱睡,最后甚至发生痉挛,抽搐等症状,他们看过外科医生,神经科医生全部没用。最后蒙台梭利只在他们家大床,用两个枕头和一个枕套搭了一个小床,就让孩子安然入睡,不治而愈。原因在于他们旅游期间带着孩子住的五星级酒店,一直让孩子睡的婴儿床,而回到家后,家里只有大床没有婴儿床。孩子秩序感被打破,没有了安全感,而这个期间又一直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从而造成这种状况。虽然将临床症状与秩序感被破坏联系起来看似不可思议,但却又真实发生。
父母该如何做好秩序敏感期引导?
- 1、满足孩子对于秩序的需求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会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莱蒙特
幼儿的秩序感是众多秩序之一,只是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成人不同。所以这个时候尊重其秩序,顺应其秩序,就是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满足孩子的前提是要理解孩子要什么。所以这就要求父母放下自己对孩子的偏见,听取孩子的声音,以0生活经验的姿态去与他们对话。
孩子的视角,观察力都与成年人迥然不同。他们关注的经常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比如,一个一岁半的孩子可能前一秒还在看舞蹈,下一秒就哇哇大哭,指着墙壁。原因只是一个帽子没有挂到墙上。当把帽子挂上后,他会再次去观看舞蹈。这个时候成年人就不应该一味的劝说,讲道理。孩子们并不懂所谓的道理,对于他们而言,秩序才是大事!满足了秩序,也就不会再闹。
- 2、定下的规则大人要做好榜样,不能自己破规。
规则一旦定下,就绝对不能去破坏,否则只会让孩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秩序感瞬间崩塌。瑞妈一朋友,一直教导她女儿要诚实,不能撒谎,女儿也一直奉行着,但有一天,朋友接到了公司让加班的电话,却谎称头疼不去了,这一幕正好被她女儿撞破,她表示妈妈是个大骗子,再也不相信妈妈。于是母女出现隔阂。在秩序感养成的教育中,成人一定要带个好头,说到做到,才能为孩子树立榜样,坚持秩序感的执行。
- 3、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
在秩序敏感期大人需要做的除了不去打扰,还有一点就是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因为有些事情靠年幼的他们是无法达成的。
蒙台梭利的一个1岁半的学生,找到了他,说了三个完全不相干的词:妮娜,蛋,虫子。然后他根据前一天3岁的姐姐妮娜拿了一只水彩笔话了一个蛋的事情判定,这个学生需要的就是一只水彩笔。果然,因为姐姐不愿给他水彩笔,所以他才来求助蒙台梭利。而因为蒙台梭利的帮助,这个小孩获得了自己所需。尽管画画对于才1岁半的他来说比较艰难,但他还是完成了。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一样,完全可以为孩子提供需要的帮助,从而协助孩子完成想要做完的事情。这也有助于培养孩子排坚克难的习惯和品性。
秩序敏感期最终会消失,孩子这个时期的行为也会消失,但大人对待这个时期他们的做法,却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关注瑞妈,一起做更好的职场妈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81535.html